第4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於一九五○年十月派出大軍(以志願軍名義),支援北韓作戰。一九五三年七月,戰爭終於在三八線停下來。眾所周知,中國在這場戰爭中付出了巨大的犧牲。自那以後,中蘇兩國在台灣、印度支那問題上繼續採取協調一致的態度。中國在科學技術上獲得了蘇聯的援助,在軍事上也得到了大量的武器和彈藥。但是,到一九五六年,赫魯雪夫在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上提出美蘇和平共處路線之後,中蘇關係出現裂痕。一九五九年,蘇聯單方面撕毀了關於國防新技術的協定。從此,中蘇對立公開化,到六十年代雙方的爭論已變得相當激烈。儘管如此,在越南戰爭中雙方還是繼續支持越南。但是,到一九六八年發生捷克事件和一九六九年發生達曼斯基島(珍寶島)事件後,兩國的對立越來越升級了。那以後的中國,一方面繼續同蘇聯作對,一方面接近美國和日本。而這一切,北京是在“反霸”的名義下進行的。

  結果,中國於一九七九年四月向蘇聯通告廢除《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一年後的一九八○年四月,中蘇同盟名實俱亡了。

  五、中蘇合作的原因

  如上所述,自日清戰爭以後,中蘇(俄)之間先後締結過三次同盟,一次互不侵犯條約,每次都未給中蘇關係帶來好結果,每次都是中國上了蘇聯的當。之所以會如此,主要原因雖然在於日、蘇(俄)、中、美在亞洲尤其是中國東北的力量對比,但也不能否認同中國國內的形勢有很大關係。戰後中蘇貿易的變化是判斷中蘇關係變化的一個因素,現介紹如下,以供參考。

  年代 出口 進口 總計(百萬美元) 年代 出口 進口 總計(百萬美元)

  1950 160 135 325 1965 225 190 415

  1951 305 445 750 1966 145 175 320

  1952 415 550 965 1967 55 50 105

  1953 475 690 1,165 1968 25 60 95

  1954 550 720 1,270 1969 30 25 55

  1955 645 1,055 1,700 1970 20 25 45

  1956 745 715 1,460 1971 75 80 155

  1957 760 545 1,295 1972 135 120 255

  1958 880 635 1,515 1973 135 135 270

  1959 1,100 955 2,055 1974 140 140 280

  1960 850 815 1,665 1975 149 129 278

  1961 550 365 915 1976 179 239 418

  1962 515 235 750 1977 177 161 338

  1963 415 185 600 1978 254 238 492

  1964 315 135 450

  ① 1969-1971年的貿易正值中蘇關係惡化時期。

  ② 1972年以後貿易額增大,可以說是恢復到了五十年代的狀態。這同中國總貿易額增加是有關係的。

  第二節 導致中蘇戰爭的各因素

  中蘇兩國各在它們漫長的邊境線上部署著大軍,而且兩國居住在邊境附近的人民在生活、民族、宗教上又有很多相同之處,因此糾紛很容易發生。但是這些糾紛不一定就導致戰爭。倒是由於有下述各種問題存在,這些問題難於用和平方式解決,加上和國際形勢以及中蘇的國內問題糾纏在一起,因此最終有可能發展到訴諸於武力。

  一、領土問題(含外蒙古)

  一個人所共知的事實是,蘇聯自十九世紀以來蠶食了中國的大片領土。中國要求歸還這些領土是理所當然的。由於中蘇對抗的深遠原因在於此,因此只要中國不撤回它的要求,中蘇對立就將繼續下去。中國尤其不能容忍的是,蘇聯玩弄各種手段把外蒙古從中國分裂了出去,使外蒙古獨立並成為它的衛星國,納入它自己的勢力之下,部署大量兵力(三個師),給中國造成威脅。上圖表明中蘇邊界附近領土問題的歷史狀況。

  圖37 中蘇邊境問題示意圖

  二、越南問題

  一九七九年二、三月中越戰爭時中國之所以加強對蘇正面的防備並準備蘇軍發動進攻,是因為前一年的十一月蘇越之間簽定了《蘇越友好合作條約》。當時在越南既沒有蘇聯的軍事人員,也沒有蘇聯的軍事基地,只有蘇聯的一些艦艇停泊在北部灣,對越南進行間接的援助。可是沒過多久,蘇聯對越南的援助加強了。“熊”式飛機不斷地往返於遠東至越南之間,或停留在越南的機場上,海軍艦艇也停泊在金蘭灣;蘇聯軍事顧問已增加至近一萬人;河內、峴港、金蘭灣的海空軍基地極可能在供蘇聯使用。此外,蘇聯還在積極地支持越南稱霸寮國和柬埔寨。

  另一方面,中國正支持寮國、柬埔寨的抗越力量以游擊戰爭消耗越軍。因此,中越對抗實際上也就是中蘇對抗。除越南問題外,兩國對柬埔寨、寮國、泰國的不同的政策,也將成為導致中蘇戰爭的一個重大原因。

  三、中國的人口問題

  中國在內政上面臨著各種困難。如何應付與年俱增的人口(每年至少增加一千五百萬,平均每天增加四、五萬)是個重大問題。據說赫魯雪夫當年曾打算利用中國勞動力開發西伯利亞,但聽說毛澤東想讓大量(二百萬)中國人移居那裡,便嚇得中止了這個計劃。中國人口不斷增加,這對人口稀疏的西伯利亞、中亞地區來說,今後也將成為重大威脅(滿洲事變時那裡的人口不過三千萬左右,現在即將增至一億左右)。

  四、爭奪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領導權

  蘇聯自革命成功以後,六十餘年來,推行世界革命,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確立了領導地位。但是自從史達林逝世以後,中蘇兩國的利害關係發生了衝突,中國向蘇聯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領導地位進行了挑戰。毛澤東逝世後,中國對勃列日涅夫的建議不予理睬,而是在意識形態上繼續走自己的路,並接近以蘇聯為主要假想敵國的美國和日本。因此,今後即使蘇聯首腦部的陣容發生變化,從意識形態上來說,應該認為中蘇對立將繼續存在下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