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3. 千島群島須交予蘇聯。

  經諒解,有關外蒙古及上述港口鐵路的協定尚須徵得蔣介石委員長的同意。根據史達林大元帥的提議,羅斯福總統將採取步驟以取得該項同意。

  美英蘇三國領袖同意,蘇聯之此項要求須在擊敗日本後毫無問題地予以實現。蘇聯本身表示準備和中國國民政府簽定一項蘇中友好同盟協定,俾以其武力協助中國達成自日本枷鎖下解放中國之目的。

  由於雅爾達協定中這部分內容是秘密的,以及四月十二日羅斯福逝世等原因,這個問題在六月的舊金山聯合國大會和七月的波茨坦會議上均未公開,八月日本宣布投降。另一方面,中國由於抗日戰爭,內戰威脅和新疆政治形勢等重大問題,深感和蘇聯建立友好關係是必要的,於是於六月下旬派宋子文前往莫斯科舉行會談。直到這時中國才從美國大使那裡得知雅爾達秘密協定的內容。八月十四日,中蘇間簽定友好同盟條約和另外四個協定。

  如上所述,這個《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並非是中國提出的。但是,中國政府的行政院長發表了“新協定是遠東持久和平的基石”的見解,立法院長孫科稱中蘇條約“開闢了中蘇關係的新時代”。不久,蘇聯占領了中國東北,大肆掠奪那裡的工業設備,外蒙古正式獨立,中國又一次被蘇聯欺騙了。

  1. 蘇軍理應於日軍正式投降後三個月以內(至十二月三日)從東北撤離完畢,但是卻以種種藉口一再拖延。

  第一次:簽定延期協定,拖至一九四六年一月三日。

  第二次:簽定延期協定,拖至一九四六年二月一日。

  第三次:以蘇軍參謀長談話的方式表示(於長春):“在美軍從中國撤離的同時,蘇軍從東北撤離。”對於中國的反蘇遊行,宣布(四月三日)“在哈爾濱、長春、大連、今瀋陽實施軍事演習”,進行牽制。

  第四次:蘇聯政府答覆:“四月末以前,將撤離完畢。”

  2. 蘇軍直至五月三十一日才從東北撤離完畢,而在旅順、大連依然駐紮著軍隊。這個期間,根據史達林的直接命令,由蘇聯專家(二百二十六名)負責監督,將東北的工業設備運回了國內。

  《雅爾達協定》規定“外蒙古的現狀須予維持”;中國政府表示:“只要蒙古人民希望獨立,中國願承認其獨立。”蘇聯趁此機會,在日本投降還不到二個月的時間內,就策動外蒙古舉行公民投票,十月二十五日獲得五十萬張贊成票(反對票無),終於使外蒙古獨立。為此,中國不得不於一九四六年一月五日正式承認外蒙古獨立,而放棄過去一貫主張的主權。蘇聯則於二月二十七日在莫斯科與外蒙古簽訂了《蘇蒙友好互助條約》。此外,蘇聯還在新疆藉口調停哈薩克人和漢族人的糾紛,要求中國與它簽定十一項協定。這些協定雖於六月六日在烏魯木齊正式簽定,但中蘇之間的互不信任卻日益加深了。

  日本投降後,國民黨政府與共產黨之間雖然經過美國調停,但並未達成一致。共產黨在蘇聯的支持下占據了東北,力量越來越強大,至一九四九年初已奪取長江以北各省。國民黨政府則退至廣東、重慶、成都,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九日終於不得不遷至台灣(台北)。共產黨的力量控制了大陸,於同年十月一日宣布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由毛澤東擔任主席。蘇聯於第二天便撕去外交上的偽裝,承認了新政府,不久又同新政府簽定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僅僅四年,中國國民黨政府就被蘇聯拋棄,失掉了大陸。

  四、韓戰爆發前夕締結《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毛澤東為參加史達林七十誕辰慶祝活動而訪問了莫斯科,在那裡停留了兩個月。這個期間,毛澤東同史達林舉行了會談,並於一九五○年二月十四日簽定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同時,作為這個條約的附屬協定,簽定了《中蘇關於中國長春鐵路、旅順口及大連的協定》以及中國向蘇聯借款的協定。這一次簽定的條約及協定不同於過去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它是兩個共產主義國家之間的同盟。中國領導人沒有忘記向世界炫耀這個條約是“人類史上無以倫比的、堅如磐石的”。將這個條約和過去的條約相比,可看出下列差異,對中國是有利的。但是,由此,中國走上了追隨蘇聯的道路。

  1. 同盟所針對的國家擴大到日本及與日本結盟的國家(美國)。

  2. 簽定了關於長春鐵路歸還日期及旅順的協定。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簽定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曾規定蘇軍從旅順港撤離期限為三十年,這一次進行了修改,規定為不得超過一九五二年末。(由於韓戰爆發,一九五五年五月二十五日才發表共同宣言,付諸實施)

  3. 簽定了關於大連的協定和將蘇聯在東北的財產轉讓給中國的議定書。一九五○年八月二十八日,全部手續完結。但是蘇聯從東北掠去的工業設備卻一件也未歸還。

  4. 蘇聯政府同意向中國提供三億美元(每年六千萬美元)的信用貸款。 [ 作者註:在這之前,蘇聯將共產黨東北人民政府的高崗召到莫斯科,於一九四九年七月簽定了貿易協定(有效朋一年),企圖以此籠絡中國的地方政府。當然,這遭到了國民黨政府的嚴重抗議。 ]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