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
4. 向非洲大陸擴張
非洲大陸資源豐富,過去一直是西方陣營的原料供應地。繞南非好望角的航線,是美國和“北約”的重要的戰略要道 [ 作者註:一九七七年全年進出南非港口的船舶(繞非洲>共計一萬四千艘。三億一千七百萬噸,同年十二月通過好望角的船舶為四百四十五艘(其中油輪二百二十六艘)。 ] 。破壞這條航線,符合蘇聯的利益。由於向南非方向擴張勢力會削弱美國和“北約”各國的國力、軍力,對蘇聯有利,因此蘇聯今後將繼續朝這一方向努力。
第七章 對中蘇戰爭的考察
0
第一節 歷史上的中蘇關係
一、日清戰爭後俄中締結同盟
二、支那事變爆發後中蘇締結互不侵犯條約
三、戰爭末期締結《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四、韓戰爆發前夕締結《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五、中蘇合作的原因
第二節 導致中蘇戰爭的各因素
一、領土問題(含外蒙古)
二、越南問題
三、中國的人口問題
四、爭奪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領導權
第三節 抑制中蘇戰爭的因素
第四節 中蘇兩國領導集團的近況
一、蘇聯領導集團
二、中國領導集團
第五節 中蘇戰爭的可能性
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互相對抗互相競爭的今天,中蘇對立是否會發展成為中蘇戰爭,或者相反,中蘇是否會彼此接近走向合作,這不僅是個重大的世界性問題,甚至和我國的國防也有重大關係,因此人們十分關心這個問題。社會上有人認為中蘇兩國都是共產主義國家,以世界革命為目標,現在雖然互相對立,但有可能像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德國和蘇聯(希特勒和史達林)那樣,某一天突然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重新合作,現在在莫斯科和北京不就在繼續舉行中蘇會談嗎,也有不少人擔心中蘇合作。
有鑑於此,這裡考察一下中蘇關係中的基本問題。
第一節 歷史上的中蘇關係
國際間各國的合作和接近,通常是以國家利益為中心實施的。過去,英國的外交大臣曾一語道破天機:“英國既沒有永恆的敵人,也沒有永恆的朋友。英國有的只是英國的永恆的利益。”這真是至理名言。對中蘇關係,我們不能僅僅以意識形態和感情去認識。我們先來追溯一下中蘇合作的歷史吧。
一、日清戰爭後俄中締結同盟[注]
日清戰爭結束後不久,俄國串通法、德兩國,以三國干涉方式提出,“日本占據遼東半島,有礙於東洋的永久和平。”對此,日本不得不做出讓步。第二年五月,俄國沙皇舉行加冕禮,中國派李鴻章參加。利用這個機會,俄國和李鴻章舉行會談,雙方締結了“受日本攻擊時兩國共同抵抗之”的攻守同盟條約。條約第一條規定兩國共同對付日本:“如遇日本侵犯俄國亞洲東部或清國、朝鮮領土時,俄清兩國共同出兵並互相接濟軍火、糧食。”俄國還同時獲得了在滿洲修築中東鐵路和開發礦山的權利。一八九七年十二月,俄國派遣艦隊占領了遼東半島的戰略要點。一八九八年三月,迫使清政府承認俄國對旅順、大連的租借權。不久,又乘北清事變之機,威脅清政府簽定了它獨霸滿洲的第二次俄中密約。但機密泄漏,引起各列強對清政府的強烈抗議,這個密約不了了之。
俄國的露骨侵略行為,加之日本的勸告,使日俄戰爭爆發時,中國從一開始就宣布中立,而沒有履行第一次俄中密約。(華盛頓會議時,密約之事才大白於天下)
二、支那事變爆發後中蘇締結互不侵犯條約
支那事變爆發後不久,中蘇間締結了互不侵犯條約(八月二十一日)。九月下旬,蘇聯對日軍轟炸南京提出強烈抗議和警告,同時對中國實行道義上的援助。到一九三八年五月為止,共援助飛機五百架,駕駛員和機械師二百名,以及大量的軍需器材。後來又派遣軍事顧問團,提供貸款,支援國民黨政府,而對中國共產黨卻未大力援助。這是因為,與中國共產黨相比,蔣介石領導的中國更有力量牽制日本。
到一九四一年三月《日蘇中立條約》一簽定,蘇聯便削弱對中國的援助,忙於應付德蘇戰爭,它在新疆的勢力也衰弱下去。中國國民黨政府抓住這個機會改組了親蘇的新疆政府,限制蘇聯的權益,中蘇關係為此惡化。一九四四年,在蘇聯支持下,新疆發生了暴動。從這時起,史達林轉而支持中國共產黨,在德黑蘭會議上對中國國民黨政府表示敵意。戰爭末期,中蘇關係進一步惡化,蘇聯更加疏遠國民黨政府。
三、戰爭末期締結《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一九四五年二月十一日,在雅爾達會議的最後一天,羅斯福、邱吉爾為了敦促蘇聯參加對日作戰,和史達林之間簽定了秘密協定:
1. 外蒙古的現狀須予維持。
2. 由日本一九○四年背信棄義進攻所破壞的俄國以前權益須予恢復,即:
① 庫頁島南部及鄰近一切島嶼須交還蘇聯;
② 大連商港須國際化,蘇聯在該港的優越權益須予保證,蘇聯之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須予恢復;
③ 對擔任通往大連之出路的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應設立一個蘇中合辦的公司以共同經營之; 經諒解,蘇聯的優越權益須予保證,而中國須保持在滿洲的全部主權。
非洲大陸資源豐富,過去一直是西方陣營的原料供應地。繞南非好望角的航線,是美國和“北約”的重要的戰略要道 [ 作者註:一九七七年全年進出南非港口的船舶(繞非洲>共計一萬四千艘。三億一千七百萬噸,同年十二月通過好望角的船舶為四百四十五艘(其中油輪二百二十六艘)。 ] 。破壞這條航線,符合蘇聯的利益。由於向南非方向擴張勢力會削弱美國和“北約”各國的國力、軍力,對蘇聯有利,因此蘇聯今後將繼續朝這一方向努力。
第七章 對中蘇戰爭的考察
0
第一節 歷史上的中蘇關係
一、日清戰爭後俄中締結同盟
二、支那事變爆發後中蘇締結互不侵犯條約
三、戰爭末期締結《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四、韓戰爆發前夕締結《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五、中蘇合作的原因
第二節 導致中蘇戰爭的各因素
一、領土問題(含外蒙古)
二、越南問題
三、中國的人口問題
四、爭奪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領導權
第三節 抑制中蘇戰爭的因素
第四節 中蘇兩國領導集團的近況
一、蘇聯領導集團
二、中國領導集團
第五節 中蘇戰爭的可能性
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互相對抗互相競爭的今天,中蘇對立是否會發展成為中蘇戰爭,或者相反,中蘇是否會彼此接近走向合作,這不僅是個重大的世界性問題,甚至和我國的國防也有重大關係,因此人們十分關心這個問題。社會上有人認為中蘇兩國都是共產主義國家,以世界革命為目標,現在雖然互相對立,但有可能像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德國和蘇聯(希特勒和史達林)那樣,某一天突然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重新合作,現在在莫斯科和北京不就在繼續舉行中蘇會談嗎,也有不少人擔心中蘇合作。
有鑑於此,這裡考察一下中蘇關係中的基本問題。
第一節 歷史上的中蘇關係
國際間各國的合作和接近,通常是以國家利益為中心實施的。過去,英國的外交大臣曾一語道破天機:“英國既沒有永恆的敵人,也沒有永恆的朋友。英國有的只是英國的永恆的利益。”這真是至理名言。對中蘇關係,我們不能僅僅以意識形態和感情去認識。我們先來追溯一下中蘇合作的歷史吧。
一、日清戰爭後俄中締結同盟[注]
日清戰爭結束後不久,俄國串通法、德兩國,以三國干涉方式提出,“日本占據遼東半島,有礙於東洋的永久和平。”對此,日本不得不做出讓步。第二年五月,俄國沙皇舉行加冕禮,中國派李鴻章參加。利用這個機會,俄國和李鴻章舉行會談,雙方締結了“受日本攻擊時兩國共同抵抗之”的攻守同盟條約。條約第一條規定兩國共同對付日本:“如遇日本侵犯俄國亞洲東部或清國、朝鮮領土時,俄清兩國共同出兵並互相接濟軍火、糧食。”俄國還同時獲得了在滿洲修築中東鐵路和開發礦山的權利。一八九七年十二月,俄國派遣艦隊占領了遼東半島的戰略要點。一八九八年三月,迫使清政府承認俄國對旅順、大連的租借權。不久,又乘北清事變之機,威脅清政府簽定了它獨霸滿洲的第二次俄中密約。但機密泄漏,引起各列強對清政府的強烈抗議,這個密約不了了之。
俄國的露骨侵略行為,加之日本的勸告,使日俄戰爭爆發時,中國從一開始就宣布中立,而沒有履行第一次俄中密約。(華盛頓會議時,密約之事才大白於天下)
二、支那事變爆發後中蘇締結互不侵犯條約
支那事變爆發後不久,中蘇間締結了互不侵犯條約(八月二十一日)。九月下旬,蘇聯對日軍轟炸南京提出強烈抗議和警告,同時對中國實行道義上的援助。到一九三八年五月為止,共援助飛機五百架,駕駛員和機械師二百名,以及大量的軍需器材。後來又派遣軍事顧問團,提供貸款,支援國民黨政府,而對中國共產黨卻未大力援助。這是因為,與中國共產黨相比,蔣介石領導的中國更有力量牽制日本。
到一九四一年三月《日蘇中立條約》一簽定,蘇聯便削弱對中國的援助,忙於應付德蘇戰爭,它在新疆的勢力也衰弱下去。中國國民黨政府抓住這個機會改組了親蘇的新疆政府,限制蘇聯的權益,中蘇關係為此惡化。一九四四年,在蘇聯支持下,新疆發生了暴動。從這時起,史達林轉而支持中國共產黨,在德黑蘭會議上對中國國民黨政府表示敵意。戰爭末期,中蘇關係進一步惡化,蘇聯更加疏遠國民黨政府。
三、戰爭末期締結《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一九四五年二月十一日,在雅爾達會議的最後一天,羅斯福、邱吉爾為了敦促蘇聯參加對日作戰,和史達林之間簽定了秘密協定:
1. 外蒙古的現狀須予維持。
2. 由日本一九○四年背信棄義進攻所破壞的俄國以前權益須予恢復,即:
① 庫頁島南部及鄰近一切島嶼須交還蘇聯;
② 大連商港須國際化,蘇聯在該港的優越權益須予保證,蘇聯之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須予恢復;
③ 對擔任通往大連之出路的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應設立一個蘇中合辦的公司以共同經營之; 經諒解,蘇聯的優越權益須予保證,而中國須保持在滿洲的全部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