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戰略火箭軍: 二十萬(占全軍的約三分之二)。

  防空軍:   十七萬(占全軍的約四分之一)。

  空軍:    十五萬(占全軍的約三分之一)。

  海軍:    十五萬(占全軍的約三分之一)。

  堪察加、千島、庫頁島地區的守備: 十五萬。

  整個地區的後方警衛: 五十萬。

  總計:    一百三十二萬。

  這些兵力中,有些也要投入到中蘇戰爭中去。考慮到中蘇戰爭一旦爆發至少得動員三百萬大軍,因此平時將採取各種措施加強準備。但如果準備發動突然襲擊,兵力將不止這個數目。

  ③ 太平洋地區戰略火箭軍和太平洋艦隊的運用

  中蘇戰爭一旦爆發,蘇聯從戰爭初期起是否使用核武器,這是一個重大問題。蘇聯將不得不把戰略火箭軍和太平洋艦隊的大部兵力用來準備對付美國。可以預料到,在太平洋艦隊參加作戰時,朝鮮半島的動向、朝鮮海峽對於蘇聯就變得十分重要了。北韓的動向也將使蘇聯的空軍的活動受到影響。形勢將不允許日本、韓國、台灣對中蘇戰爭採取隔岸觀火的態度。

  ④ 西伯利亞、中亞的開發和安全

  蘇軍的進攻出發地域西伯利亞和中亞,具有以下特點:地域遼闊,人口稀薄,警備困難,重要設施和交通通信不易保護,重要城市容易成為中國核打擊的目標,自給自足困難,亞洲人種多,容易產生反俄羅斯人傾向。

  基於以上原因,開發這些地區對蘇聯來說是絕對必要的。戰時蘇聯還必須在這些地區部署相當兵力,用於後方警衛和防備美國、日本,因此,蘇聯平時就要作好這些方面的準備。

  目前蘇聯正在日本的經濟和技術的合作下,盡一切努力開發西伯利亞和建設第二條西伯利亞鐵路,因為這條鐵路和國防關係十分密切。

  ⑤ 對日本、韓國、台灣採取的策略

  蘇聯將處心積慮地干擾和破壞日本、韓國、台灣對中國的接近,以孤立中國,同時還將離間日美、日韓關係,迫使日本“芬蘭化”。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蘇聯將以其軍事力量為後盾展開軟硬兼施的外交活動,並竭力利用日本國內的混亂。為了促使日韓關係惡化,蘇聯或許唆使第三國占領竹島或對馬島,以激化兩國矛盾釀成衝突。它還可能試圖接近台灣,以牽制中國。

  ⑥ 對中國內部的工作

  中國內部陷於混亂,是蘇聯夢寐以求的。它將毫不猶豫地開展工作,激化中國內部的權力鬥爭。平時它對中國全境(而不只是邊境周圍)實施著無休止的電波宣傳戰。

  ⑦ 加強同越南的合作,對“東協”各國進行工作

  海軍艦艇及空軍利用越南的海空軍基地,干擾和破壞東北亞(含日本)和中國的海上交通,同時從南方牽制中國軍隊,並威脅日本、韓國、台灣和“東協”各國。

  為此,蘇聯將支持越南儘快地稱霸柬埔寨,為建立以越南共產黨為核心的印度支那聯邦打下基礎,使越南成為亞洲集體安全體系的核心,在越南強化各種軍事設施,同時向越南、柬埔寨、寮國派出蘇聯軍隊和古巴軍隊。迄今,蘇聯已向越南派遣了近一萬名軍事顧問,每天提供二百至二百五十萬美元的援助。

  ⑧ 對印度次大陸的策略

  蘇聯渴望向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擴張,特別是將阿富汗、伊朗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對中國形成包圍態勢。它還將重視對尼泊爾、不丹的工作。注視印度海軍在印度洋的動向,(蘇聯將使用印度次大陸的基地,協同及支援印度海軍)

  2. 蘇聯的歐洲戰略

  蘇聯將竭力避免在歐亞兩個方向同時作戰,同時將積極採取措施,為隨時將兵力從一個方向轉用到另一個方向創造條件。

  ① 保持對西歐(“北約”)的優勢地位

  蘇聯只有保持對“北約”的優勢地位,才能應付中蘇戰爭,各個擊破中國軍隊。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蘇聯將對“北約”的弱點——土耳其、希臘、義大利、葡萄牙各國進行各種工作,以建立有利的政略和戰略態勢,同時蘇聯還將警惕和壓制東歐各國“造反”,牢牢地控制這些國家,不給對方以可乘之機。

  ② 做好大部隊戰略機動的準備工作

  在實施中蘇戰爭之際當然要把大部隊集中使用在中蘇邊境方向,但還要考慮到必要時能把兵力及時妥善地調到其它方向去。但是,西伯利亞及中亞的交通(鐵路、公路)、通信、機場、各種運輸工具、後勤補給、醫療衛生設施等還很不完備。這些方面的準備工作是否就緒,對蘇聯來說十分重要。

  ③ 對美國實行緩和外交

  為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戰,蘇聯將一面通過緩和政策謀求同美國妥協,一面為防備萬一而在地中海、非洲、印度洋、中東(含波斯灣)等地區培植親蘇勢力。另一方面,通過激化中南美特別是加勒比海周圍的衝突,將美國牽制在“家門口”的方向上。

  3. 在中東(含波斯灣、紅海)扶植親蘇勢力

  蘇聯企圖切斷這個地區對西方國家的石油供應,以擾亂世界的政治、經濟,逆轉西方陣營的對蘇優勢地位。這是因為蘇聯認為,向中東擴張,不僅對自己的政略戰略地位和經濟有利(尤其是可以獲得石油),而且是給美國介入中蘇戰爭製造困難、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可行之路。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