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頁
秦王政方才醒悟,寬釋邯鄲姬。為了照顧國際影響,秦王政還特意親自去迎接哩。
但是,老的能饒,小的卻難恕:和邯鄲姬所生的兩個小孩,都被裝在布囊里,用棍子撲殺了。九月的咸陽,秋風一片肅殺。史書上說,這一年秋九月的中國非常寒冷,路有凍死者,真是讓人有大限來臨之嘆。而Terminator秦王政,也正是在這樣的肅殺寒冷的背景下走上歷史舞台,操起他那鞭策宇內的長鞭。
正文 第九章五
邯鄲姬已經被解除駕照了,接下來就是呂不韋了。
呂不韋確實數有大功於秦國。當初若不是呂不韋的安排,子異、秦王政一家早不知流落到哪裡去了,哪還有今天!想到這裡,秦王政陰森、沉重的臉上也不免露出一絲柔情。呂不韋沒有篡位行跡,相反他平叛有功,免去秦王的殺身之禍。今天他秦王政能夠順利親政,體會君臨萬眾的榮耀,全賴呂不韋的鼎力襄助。
但是,徜徉在秦王嬴政臉上的柔情並沒有停留太久。呂不韋和一樣,兩家都是以侵奪王權作為存在和發展的前提的。畢竟只是個暴發戶,而呂不韋則是三朝元老,在秦國根基很深,長期任用高品質人才,織起了一個盤根錯節的大網。
秦王政喜歡讀韓非子的書,帶有很強的專制欲望,深知君主必須獨裁的政治法則,而剛好呂不韋也迷戀權力。解決辦法只有一個:秦王政或者呂不韋,其中一人實質性地退出權力核心。
於是,秦王政命令呂不韋退休,回到封地洛陽去。
呂不韋謝恩。他被罷了官,限期離開咸陽,一切仿佛夢一場,五十幾歲的他惶惶如喪家之犬。
當時正值十月,一場西部的大雪,出人意料地到來。在某一個不為人知的夜晚,它悄然無語地灑向大地,咸陽作為一個龐大而孤獨的城市不可避免地夾在雪中,城市的屋頂揭示出幽藍的天空,黑夜中的雪線條條降下。
寒雪裡的泥漿爬上行路者的鞋和馬車車輪,馬匹嘶叫著,開出函谷關。呂不韋去了他的洛陽封地。
在接下來的一年裡,呂不韋實在應該多看一些老子、莊子的書,當個江湖散人算了,但是他迷戀權力的老毛病跟他年輕時候用五百金投資子異時一樣嚴重,記憶中在咸陽的優美片段總止不住錚錚作響。呂不韋還是巴望著有一天能夠重返政壇,所以他藉助諸侯各國的媒體向咸陽城施加壓力。
史書上說:“諸侯賓客、使者相望於道,請文信侯。”意思是各地的媒體和諸侯使者紛紛向秦王政求情,絡繹不絕,要求給呂不韋復官。但是,適得其反,秦王政不但沒有再次起用呂不韋的意思,反倒震驚於呂在民間和諸侯間巨大的影響力,恐其為變,立刻發出更深更遠的流放令——把呂不韋驅逐到偏僻的四川山溝里,看他還怎麼跟媒體勾搭!
呂不韋深感寒心,他其實並沒有造反的意思,只是想重回政壇,襄助秦國大業。可惜他實在太不了解秦王政了,秦王政是古往今來第一獨人,不肯與任何人分享權力。呂不韋在一片淒涼和憤懣之中,不想去四川,乾脆舉起鴆酒,飲鴆而死。這件事發生在公元前235年。
呂不韋死後,激起了一場不大不小的政治風波。呂不韋的賓客及門生故吏數千人,偷著舉行了盛大的遊行集會,以給呂不韋出殯為名,從洛陽遊行至郊外的北邙山,折騰了一通。這種大規模的會葬行動不無政治示威之嫌。秦王政聞之,下令徹底打散這股勢力。呂不韋的門生故吏,凡是有臨葬者,一律驅逐出境。如果臨葬者是秦國人目前擔任六百石以上月薪的官員,剝其爵位,遷徙於房陵;五百石以下月薪的,不管有沒有哭喪,一律遷徙。從而徹底把呂不韋的遺留勢力清除了。秦王政還在政治輿論上嚷嚷道:誰敢再“操國事不道”(為國家辦事不老實),如同、呂不韋者,寡人必籍滅其滿門!
秦王政確實是個“寡”人啊,而所謂“老實”的標準,大約就是聽寡人的話了。
秦王政的強壓手段,使人臣和群眾無不側目,再也不敢“不道”了,秦國政治,從此走向了一種缺乏臣民各階層參與的極端獨裁政治。法家改革時候倡導的強化君權,被秦王政錯誤地推向了極點。28年後,隨著秦王政的逝去,獨裁政治再也撐不下去了,各階層人奮起反抗,大秦朝迅速坍塌解體。
獨裁,不但不利於穩定,也不利於建設。因為它剝奪了臣民各階層的參與權。秦王政的獨裁,葬送了秦國一貫的進步的清明的容許參與的政治作風,倘不是他,大秦朝在統一六國後將不會如此短命。
瀟水曰:說秦王政“專獨”並不冤枉他,他對呂不韋事件的打擊面越拓越寬,直到開始“大索”(類似肅反運動),排查任何與呂不韋有牽連的人。到了最後,秦王政乾脆發現所有來自六國的人,都跟呂不韋有牽連!於是他下達了歷史上著名的“逐客令”,大舉趨散六國來的布衣英才,一反秦國在歷史上任用六國人才的優秀傳統。
這時候,呂不韋的門客之中,有一個叫李斯的英才,在被驅逐回國的道路上,冒著生命危險,上書勸諫秦王政,說:“不要為了謀求穩定就自斷其臂啊。人才沒了,秦國雖然穩定了,不會再有造反了,但是誰去賣命打江山啊。相反,六國用了這些人才,秦國豈不危矣,這不是資糧於敵嗎?快別幹這樣揮刀自宮以求清靜的傻事了。揮刀自宮以後,清靜是清靜了,小雞雞也沒了,沒法傳延後代啦。”這就是李斯著名的《諫逐客疏》,古今讀之,令人振慨共鳴。
但是,老的能饒,小的卻難恕:和邯鄲姬所生的兩個小孩,都被裝在布囊里,用棍子撲殺了。九月的咸陽,秋風一片肅殺。史書上說,這一年秋九月的中國非常寒冷,路有凍死者,真是讓人有大限來臨之嘆。而Terminator秦王政,也正是在這樣的肅殺寒冷的背景下走上歷史舞台,操起他那鞭策宇內的長鞭。
正文 第九章五
邯鄲姬已經被解除駕照了,接下來就是呂不韋了。
呂不韋確實數有大功於秦國。當初若不是呂不韋的安排,子異、秦王政一家早不知流落到哪裡去了,哪還有今天!想到這裡,秦王政陰森、沉重的臉上也不免露出一絲柔情。呂不韋沒有篡位行跡,相反他平叛有功,免去秦王的殺身之禍。今天他秦王政能夠順利親政,體會君臨萬眾的榮耀,全賴呂不韋的鼎力襄助。
但是,徜徉在秦王嬴政臉上的柔情並沒有停留太久。呂不韋和一樣,兩家都是以侵奪王權作為存在和發展的前提的。畢竟只是個暴發戶,而呂不韋則是三朝元老,在秦國根基很深,長期任用高品質人才,織起了一個盤根錯節的大網。
秦王政喜歡讀韓非子的書,帶有很強的專制欲望,深知君主必須獨裁的政治法則,而剛好呂不韋也迷戀權力。解決辦法只有一個:秦王政或者呂不韋,其中一人實質性地退出權力核心。
於是,秦王政命令呂不韋退休,回到封地洛陽去。
呂不韋謝恩。他被罷了官,限期離開咸陽,一切仿佛夢一場,五十幾歲的他惶惶如喪家之犬。
當時正值十月,一場西部的大雪,出人意料地到來。在某一個不為人知的夜晚,它悄然無語地灑向大地,咸陽作為一個龐大而孤獨的城市不可避免地夾在雪中,城市的屋頂揭示出幽藍的天空,黑夜中的雪線條條降下。
寒雪裡的泥漿爬上行路者的鞋和馬車車輪,馬匹嘶叫著,開出函谷關。呂不韋去了他的洛陽封地。
在接下來的一年裡,呂不韋實在應該多看一些老子、莊子的書,當個江湖散人算了,但是他迷戀權力的老毛病跟他年輕時候用五百金投資子異時一樣嚴重,記憶中在咸陽的優美片段總止不住錚錚作響。呂不韋還是巴望著有一天能夠重返政壇,所以他藉助諸侯各國的媒體向咸陽城施加壓力。
史書上說:“諸侯賓客、使者相望於道,請文信侯。”意思是各地的媒體和諸侯使者紛紛向秦王政求情,絡繹不絕,要求給呂不韋復官。但是,適得其反,秦王政不但沒有再次起用呂不韋的意思,反倒震驚於呂在民間和諸侯間巨大的影響力,恐其為變,立刻發出更深更遠的流放令——把呂不韋驅逐到偏僻的四川山溝里,看他還怎麼跟媒體勾搭!
呂不韋深感寒心,他其實並沒有造反的意思,只是想重回政壇,襄助秦國大業。可惜他實在太不了解秦王政了,秦王政是古往今來第一獨人,不肯與任何人分享權力。呂不韋在一片淒涼和憤懣之中,不想去四川,乾脆舉起鴆酒,飲鴆而死。這件事發生在公元前235年。
呂不韋死後,激起了一場不大不小的政治風波。呂不韋的賓客及門生故吏數千人,偷著舉行了盛大的遊行集會,以給呂不韋出殯為名,從洛陽遊行至郊外的北邙山,折騰了一通。這種大規模的會葬行動不無政治示威之嫌。秦王政聞之,下令徹底打散這股勢力。呂不韋的門生故吏,凡是有臨葬者,一律驅逐出境。如果臨葬者是秦國人目前擔任六百石以上月薪的官員,剝其爵位,遷徙於房陵;五百石以下月薪的,不管有沒有哭喪,一律遷徙。從而徹底把呂不韋的遺留勢力清除了。秦王政還在政治輿論上嚷嚷道:誰敢再“操國事不道”(為國家辦事不老實),如同、呂不韋者,寡人必籍滅其滿門!
秦王政確實是個“寡”人啊,而所謂“老實”的標準,大約就是聽寡人的話了。
秦王政的強壓手段,使人臣和群眾無不側目,再也不敢“不道”了,秦國政治,從此走向了一種缺乏臣民各階層參與的極端獨裁政治。法家改革時候倡導的強化君權,被秦王政錯誤地推向了極點。28年後,隨著秦王政的逝去,獨裁政治再也撐不下去了,各階層人奮起反抗,大秦朝迅速坍塌解體。
獨裁,不但不利於穩定,也不利於建設。因為它剝奪了臣民各階層的參與權。秦王政的獨裁,葬送了秦國一貫的進步的清明的容許參與的政治作風,倘不是他,大秦朝在統一六國後將不會如此短命。
瀟水曰:說秦王政“專獨”並不冤枉他,他對呂不韋事件的打擊面越拓越寬,直到開始“大索”(類似肅反運動),排查任何與呂不韋有牽連的人。到了最後,秦王政乾脆發現所有來自六國的人,都跟呂不韋有牽連!於是他下達了歷史上著名的“逐客令”,大舉趨散六國來的布衣英才,一反秦國在歷史上任用六國人才的優秀傳統。
這時候,呂不韋的門客之中,有一個叫李斯的英才,在被驅逐回國的道路上,冒著生命危險,上書勸諫秦王政,說:“不要為了謀求穩定就自斷其臂啊。人才沒了,秦國雖然穩定了,不會再有造反了,但是誰去賣命打江山啊。相反,六國用了這些人才,秦國豈不危矣,這不是資糧於敵嗎?快別幹這樣揮刀自宮以求清靜的傻事了。揮刀自宮以後,清靜是清靜了,小雞雞也沒了,沒法傳延後代啦。”這就是李斯著名的《諫逐客疏》,古今讀之,令人振慨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