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秦王政也覺得自己是氣糊塗了,於是停止肅反擴大化,並且從此留意提拔李斯。但是秦王政的專獨性格,卻其實一天也沒有收斂。後來他每天閱讀五十斤重的公文,一切細小國政皆專斷於他,生怕被臣下架空了,被旁人不無憤懣地形容為“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秦國卿相只能待命匍匐,無聊充數罷了。

  正文 第九章六

  我曾在博物館裡看到一隻戈頭,上邊刻著“相邦呂不韋造”,這是呂不韋在這個地球上的惟一遺物。其中“相邦”就是相國的意思,後來漢朝人為了避諱劉邦,才把史書上的相邦都改叫相國。

  關於相國呂不韋的死,並不如後代所理解的,源於他與邯鄲姬的婚外戀。在男女作風一貫開放的先秦,這是小事。呂不韋的死,其實有著更深刻的原因。

  呂不韋認為,君主不能濫用權力,必須對君權加以限制。這個思想在他的《呂氏春秋》一書中反覆提出,並且他拿出了三種限制君權的辦法:

  第一,《呂氏春秋》書中主張分封制,以空間的分割來限制君權。

  呂不韋在書中說:“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意思是讓更多的賢者分享政權,以限制君主的權力,以便避免帝國獨裁。

  第二,:以武力限制君權。

  按照正統觀點,人民拿起武力對付君主,那是犯上作亂,但呂不韋不這麼看。他在《呂氏春秋》中說,對於愚,要以禪讓的辦法叫他下崗;而暴君,下民則可以直接推翻他。呂不韋謳歌了商湯滅夏、武王伐紂的革命行為。

  第三,:君臣分工。

  君要“處虛”,“執其要”,把權力下放給大臣。臣子是要“忠”,但忠是忠於自己的職事,而不是忠於某個人。顯然,呂不韋的這種君臣觀,是從“公天下”和“利於群”的原則出發的,是積極的,有利於國家的,不能簡單理解成呂不韋想奪權。

  呂不韋命令門客們把《呂氏春秋》這本二十萬字的大書寫成之後,掛在咸陽農貿市場門上給民眾觀看,宣稱“有能增損一字者與千金”。言下之意,呂不韋想把自己打造成一派理論權威。如果民眾也挑剔不出什麼反對意見,那麼《呂氏春秋》中的“限制君權”思想就可以主導秦國的意識形態,從而迫使秦王政也接受它。

  然而,獨斷剛愎的秦王政不肯接受“呂不韋思想”,他更喜歡君權專制,秦王政更愛看法家韓非子的書。韓非子的《孤憤》上說得很清楚,君主應該專制,應該牢牢掌握一國之柄,用“法術勢”控制好大臣。韓非子全文反對大臣分權,否則就會“國地削而私家富”,“主失勢而臣得國”。

  韓非子的書很好地教育了秦王政,秦王政臨卷嘆息道:“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如果我能拿到韓非子的簽名,一起歐洲五日游,死也沒有遺恨了。

  呂不韋想要限制君權,提出公天下、分封制、君臣分權等口號,簡直是與虎謀皮。最後,作為韓非子的fans,秦王政用一杯毒酒教育了呂不韋。呂不韋的死,就死在他限制君權的思想,與秦王政的專制情結冰炭不容。

  呂不韋雖死,但他“限制君權”的呂不韋思想,“公天下”的口號,終於在近代得以實現。

  也許你覺得呂不韋的思想太超前了,其實不然,與呂不韋同時期歐洲地中海畔新崛起的羅馬共和國,實行的就是限制君權的“共和制”,國家首腦(執政官)由選舉產生,任期有限。國家權力被國家首腦(執政官)、元老院(貴族代表)、平民官(平民代表)和公民大會分享,體現了限制君權,反對獨裁的原則,所以叫共和。

  正文 第十章一

  話題還得回到呂不韋當政的時候,具體哪一年說不準,大約是在公元前244年左右。為了孤立趙國,當時還是相國的呂不韋派蔡澤去趙國以北的燕國聯絡感情,以便形成北、西夾擊趙國之勢。

  蔡澤在燕國那裡做了多年的斡旋工作,終於說服燕王喜,答應與秦國結盟共同對趙,並送太子丹到咸陽為人質,同時要求秦國派一名大臣到燕當相國,以便燕國與秦國協調政策共 同對付趙國,就像從前齊、秦合作的時候,派孟嘗君入秦為相一樣。

  呂不韋想了想,派秦將張唐去燕國為相比較恰當。占卜了一下,神仙也這麼認為。不料張唐知道了,以為蔡澤蓄意害他,託病不出。呂不韋再三勸說,張唐像老鱉一樣,死活不出頭,他說:“去燕國必須經過趙國領土,自長平之戰以來,趙人恨死我們了,哪能讓我過境?剛成君蔡澤有本事,讓他干去吧!”

  這時候,呂不韋的門客裡邊有一個正處於青春前期的小孩,名叫甘羅——從前秦國名將甘茂的孫子——目前已經十二歲,不尿床了,拿著一個古代航模,跑來找呂不韋。

  我們知道,戰國的小孩們發明了直升飛機,他們用一根小棍作軸,軸頂有螺旋槳狀排列的羽毛。小手把小棍一搓,羽片切入氣流,產生升力,小棍就向上飛升。這是古代直升飛機,戰國兒童的玩具。甘羅拿著古代直升飛機對呂不韋說:“聽說張唐這個老鱉不肯出任燕國相國,讓您如此unhappy。請允許我為您分憂勸勸張唐吧!”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