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頁
不管怎麼樣,范雎、蔡澤,兩個出身低微的布衣,飽受磨難困苦,卻終能懷金結紫,揖讓人主之前,名動諸侯海內,頗有一番造就,值得我們當代每一個落魄小青年來幻想的。
而秦國這種“走馬燈”式的更換相人選,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職業經理人制度所固有的一個特點,即它的“流動性”。這是一種政治清明的進步表現,跟現代社會內閣總理更換制,頗有形似;而六國的貴族大老爺們世代壟斷朝綱,暮氣沉沉,積重難返。
秦昭王是個偉大的君主,中國的統一,三分之二都靠他。他在位五十六年,擊敗了南邊的楚、東邊的齊、北邊的趙這三個強國,使得最後秦始皇的統一易如反掌。事實上,如果邯鄲大戰勝利的話,秦昭王就有可能一舉滅趙,繼而一統華夏。
秦昭王是個法家人物,極力維護法令的尊嚴,好比鳥兒保護自己的蛋;“揮淚”斬相國范雎,就是一個例子。
有一次,秦昭王鬧病,人民群眾都很惦記他,有一個區(叫做“里”)的居民就殺牛給神仙看,為秦昭王祈禱。
群臣入賀說:“大王,恭喜您啊,百姓都很愛您啊,某某小區的居民為您殺牛禱告呢!”秦昭王說:“這幫人犯法了!牛隻有在臘月祭祀的時候才能殺,這是法令規定的,現在不是時候,殺什麼牛!他們是很愛寡人不假,但是寡人因此就修改法律,以徇私於他們,那就是‘法不立’。有法不依,是亂亡之道啊。”於是,按照法令,秦昭王罰了小區“里正”(相當於居委會主任)兩副鎧甲。秦國不但法令嚴密,而且執行得一絲不苟。
還有一次,秦國鬧饑荒,這個饑荒實在鬧得很厲害,以至於范雎連這樣的主意都想出來了:“我們的國家動植物園(五苑)里的蔬菜、橡子、棗栗,足以救活民眾,請開放五苑,任憑老百姓來采吧。”
但是秦昭王搖搖頭說:“我們秦國以法家治國,無功不賞。今天散發五苑蔬果,是無功與有功俱賞,這是亂國之道啊。我們寧可想別的辦法。”
范雎嘿然而退。
正文 第八章四
伴隨著秦人在邯鄲大戰鋒芒受挫,以及白起、范雎的死,六國本可以趁機有所作為。
然而,六國沒有充分利用這次反攻良機,而是很快陷入了滔滔沒頂的六國內訌之中,一訌就是五六年之久。等訌完矣,離死也不遠了。其中鬧得最凶的就是燕、趙兩國之間爆發的兩次大戰,時間是公元前251年,動員兵力總和達七十萬以上。
燕、趙互相打,是有道理的。雖說齊國消沉以後,秦國成了大家共同的敵人,但這不意味著六國就會合力抗秦。這就好比美國是整個阿拉伯世界的敵人,但未必意味著阿拉伯國家之間會團結抗美。伊朗和伊拉克經常互相掐,因為它們感覺來自鄰國的威脅,甚於遙遠的美國。
所以,六國之間的合作抗秦,不到最後一刻,是不會組織起來的。六國的合縱抗秦,出現在戰國時期最後幾年。而在此之前,六國之間出於各國地緣安全考慮,互相戰鬥摩擦無法避免。燕、趙就是一例,他們都是地處河北省的國家,燕在北(北京附近),趙在南(邯鄲地區),地理位置鄰近,互相構成威脅,歷史上積累的摩擦和仇怨很多。燕國就想趁著趙國長平新敗,趁火打劫,去報復趙國。
燕王喜是燕昭王的子孫,喜歡用一些莫名其妙的新思想武裝起自己的豬頭。長平之戰後不久,他派到趙國的國際觀察員栗腹回來對他說:“我奉大王您的命令,帶著五百斤黃金慰問了剛剛脫離戰爭恐怖威脅的邯鄲。呦,那裡可真是一個人道主義危機重災區啊。趙國的壯者都在長平之戰死光光了,餘下的孤兒還都是半熟少年,正適合我們毆打它耶!”
一句話觸動了燕王喜的擴張野心。他立刻把從前大將樂毅的兒子樂間叫來,分析南下攻趙的可行性。不料樂間是個右派,說:“趙國是四戰之國,為了防禦四方侵逼,所以趙卒單兵作戰能力很強,我們是打不過的。”
燕王喜說:“寡人以兩倍的兵力打他們如何?就算趙兵都是好漢,雙拳還難敵四腳啊。”
樂間搖搖頭。
燕王喜說:“那我用三倍兵力!”
樂間還是搖搖頭,於是燕王喜把籌碼加到了五倍兵力。這個燕王喜確實是個沒事兒找抽型的領導,一看他的名字就知道,跟齊王建等人一樣,只有王號卻沒有諡號,這是亡國之君的特徵,和後主劉禪一樣,因為沒有人再給他議諡號了,只被簡稱為燕國前領導人“喜”。這個燕王喜還有一個寶貝兒子,就是太子丹,爺倆脾氣相同,都是沒事兒找抽型的。
燕王喜看樂間只會撥浪鼓似地搖腦袋,氣得咬牙切齒,站起來吆喝道:“我命令,派出傾國兵馬六十萬,戰車兩千乘,以三分之二主力南下,直壓趙城邯鄲,以餘下三分之一北上,分攻趙國北地代郡。”
燕國大夫將渠聞訊,稟忠進諫,他揪著燕王喜的BP機鏈子——黃金大印上的帶子,一頭拴在腰上的——帶著哭腔說:“大王不要用這印章發布命令啊。您剛給人家送了五百斤黃金締結盟約,轉眼又翻臉無情,這不是高尚的行為,屬於沒事兒找抽。”燕王喜更為光火,一腳把他踢開。
而秦國這種“走馬燈”式的更換相人選,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職業經理人制度所固有的一個特點,即它的“流動性”。這是一種政治清明的進步表現,跟現代社會內閣總理更換制,頗有形似;而六國的貴族大老爺們世代壟斷朝綱,暮氣沉沉,積重難返。
秦昭王是個偉大的君主,中國的統一,三分之二都靠他。他在位五十六年,擊敗了南邊的楚、東邊的齊、北邊的趙這三個強國,使得最後秦始皇的統一易如反掌。事實上,如果邯鄲大戰勝利的話,秦昭王就有可能一舉滅趙,繼而一統華夏。
秦昭王是個法家人物,極力維護法令的尊嚴,好比鳥兒保護自己的蛋;“揮淚”斬相國范雎,就是一個例子。
有一次,秦昭王鬧病,人民群眾都很惦記他,有一個區(叫做“里”)的居民就殺牛給神仙看,為秦昭王祈禱。
群臣入賀說:“大王,恭喜您啊,百姓都很愛您啊,某某小區的居民為您殺牛禱告呢!”秦昭王說:“這幫人犯法了!牛隻有在臘月祭祀的時候才能殺,這是法令規定的,現在不是時候,殺什麼牛!他們是很愛寡人不假,但是寡人因此就修改法律,以徇私於他們,那就是‘法不立’。有法不依,是亂亡之道啊。”於是,按照法令,秦昭王罰了小區“里正”(相當於居委會主任)兩副鎧甲。秦國不但法令嚴密,而且執行得一絲不苟。
還有一次,秦國鬧饑荒,這個饑荒實在鬧得很厲害,以至於范雎連這樣的主意都想出來了:“我們的國家動植物園(五苑)里的蔬菜、橡子、棗栗,足以救活民眾,請開放五苑,任憑老百姓來采吧。”
但是秦昭王搖搖頭說:“我們秦國以法家治國,無功不賞。今天散發五苑蔬果,是無功與有功俱賞,這是亂國之道啊。我們寧可想別的辦法。”
范雎嘿然而退。
正文 第八章四
伴隨著秦人在邯鄲大戰鋒芒受挫,以及白起、范雎的死,六國本可以趁機有所作為。
然而,六國沒有充分利用這次反攻良機,而是很快陷入了滔滔沒頂的六國內訌之中,一訌就是五六年之久。等訌完矣,離死也不遠了。其中鬧得最凶的就是燕、趙兩國之間爆發的兩次大戰,時間是公元前251年,動員兵力總和達七十萬以上。
燕、趙互相打,是有道理的。雖說齊國消沉以後,秦國成了大家共同的敵人,但這不意味著六國就會合力抗秦。這就好比美國是整個阿拉伯世界的敵人,但未必意味著阿拉伯國家之間會團結抗美。伊朗和伊拉克經常互相掐,因為它們感覺來自鄰國的威脅,甚於遙遠的美國。
所以,六國之間的合作抗秦,不到最後一刻,是不會組織起來的。六國的合縱抗秦,出現在戰國時期最後幾年。而在此之前,六國之間出於各國地緣安全考慮,互相戰鬥摩擦無法避免。燕、趙就是一例,他們都是地處河北省的國家,燕在北(北京附近),趙在南(邯鄲地區),地理位置鄰近,互相構成威脅,歷史上積累的摩擦和仇怨很多。燕國就想趁著趙國長平新敗,趁火打劫,去報復趙國。
燕王喜是燕昭王的子孫,喜歡用一些莫名其妙的新思想武裝起自己的豬頭。長平之戰後不久,他派到趙國的國際觀察員栗腹回來對他說:“我奉大王您的命令,帶著五百斤黃金慰問了剛剛脫離戰爭恐怖威脅的邯鄲。呦,那裡可真是一個人道主義危機重災區啊。趙國的壯者都在長平之戰死光光了,餘下的孤兒還都是半熟少年,正適合我們毆打它耶!”
一句話觸動了燕王喜的擴張野心。他立刻把從前大將樂毅的兒子樂間叫來,分析南下攻趙的可行性。不料樂間是個右派,說:“趙國是四戰之國,為了防禦四方侵逼,所以趙卒單兵作戰能力很強,我們是打不過的。”
燕王喜說:“寡人以兩倍的兵力打他們如何?就算趙兵都是好漢,雙拳還難敵四腳啊。”
樂間搖搖頭。
燕王喜說:“那我用三倍兵力!”
樂間還是搖搖頭,於是燕王喜把籌碼加到了五倍兵力。這個燕王喜確實是個沒事兒找抽型的領導,一看他的名字就知道,跟齊王建等人一樣,只有王號卻沒有諡號,這是亡國之君的特徵,和後主劉禪一樣,因為沒有人再給他議諡號了,只被簡稱為燕國前領導人“喜”。這個燕王喜還有一個寶貝兒子,就是太子丹,爺倆脾氣相同,都是沒事兒找抽型的。
燕王喜看樂間只會撥浪鼓似地搖腦袋,氣得咬牙切齒,站起來吆喝道:“我命令,派出傾國兵馬六十萬,戰車兩千乘,以三分之二主力南下,直壓趙城邯鄲,以餘下三分之一北上,分攻趙國北地代郡。”
燕國大夫將渠聞訊,稟忠進諫,他揪著燕王喜的BP機鏈子——黃金大印上的帶子,一頭拴在腰上的——帶著哭腔說:“大王不要用這印章發布命令啊。您剛給人家送了五百斤黃金締結盟約,轉眼又翻臉無情,這不是高尚的行為,屬於沒事兒找抽。”燕王喜更為光火,一腳把他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