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頁
艾希曼被捕歸案,使世界各國領悟到,像他這樣罪大惡極的納粹戰犯還有相當一大批。對他們進行追捕和審判,將是一個許多國家都很可能遇到的國際性問題。因此,一些國家此前出台的關於自戰爭結束起20年後不再對納粹戰犯進行追訴的法律顯然已經不適應於當前的潮流,它已經成為無形中庇護納粹戰犯的保護傘。於是,政治家在行動,法學家在行動,人權組織在行動,紅十字會和婦聯在行動……。人們共同的呼聲是:修改法律,決不讓一個漏網的納粹戰犯逃離法網。公眾的意志如願以償:1966年3 月 28 日,聯合國人權委員會通過了由奧地利。法國、以色列、紐西蘭。荷蘭和美國六國聯合提出的關於對戰犯(主要指納粹戰犯和日本戰犯)的追訴不受時效限制的提議。此舉對國際反法西斯人士和侵略戰爭受害者緝拿納粹戰犯的鬥爭不啻為一個極大的支持和鼓舞,使得世界性追捕納粹戰犯的潮流再次高漲,將漏網的殘餘納粹戰犯一個接一個地揭露出來。
第二節 機關算盡,老戰犯終歸落法網
二戰期間,在法國維希政權統治下的吉倫特省省會波爾多市,曾發生過法國幫凶主動協助納粹德國占領當局,將居住在該省的1560名猶太人押送奧斯維辛集中營、其中絕大多數人慘遭殺害的罪惡事件。誰是製造這一事件的罪魁禍首。人們理所當然地將懷疑的目光指向偽省長。他當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當這個賣國賊受到正義的懲罰後,這個問題似乎已經解決了。至於前吉倫特省府秘書長莫里斯·帕蓬,儘管也有人認為他可能也是幫凶之一;然而,一則人們拿不出確鑿證據,二則他在戰後是以打人偽政權內部的地下工作者的身份出現的,而且受到戴高樂政權的信任。這樣,人們的疑心到此不得不打住。
帕蓬究竟是何許人也?他到底對此案是否應當承擔責任?人們還需了解一下他的人生軌跡。帕蓬生於1910年,畢業於巴黎一所知名度相當高的中學。1940年7 月維希政府成立後,毫無民族氣節的帕蓬抱著先摟一把再說的念頭,臍身偽吉倫特省省府謀取了一個秘書之類的職務。有鑑於“出色的工作”,他仕途亨通,也就是兩年左右的時間內,他便爬上了偽省府秘書長的高位。當時,吉倫特省是貝當傀儡政權的太上皇——德國占領當局信得過的少數幾個地區之一,納粹德國准許其對當地猶太居民自行處置。這樣,負責向偽省長呈報本地區猶太人人數及處理意見的帕蓬,就成為少數幾個掌握猶太人生殺予奪大權的官員之一。出於不斷向上“進取”的貪慾,他在有關處理猶太人的意見書上頻頻簽字,把一批批猶太人推向死亡的深淵。
據80年代對他暗中進行調查的一位人士講:帕蓬擔任偽省府秘書長期間,曾經多次下達逮捕和驅逐猶太人的命令,上述1560名受害猶太人,大部分是經他一手操辦批准手續,而後被運往奧斯維辛的。更為令人氣憤的是,1942年8 月26日,帕蓬還親自將本該協助逃脫蓋世太保魔掌的11名猶太兒童拱手轉交給蓋世太保。正因為如此,法國波爾多受害猶太人家屬米歇爾·斯利汀斯基曾憤怒地指出:“帕蓬雖然不是一個手持屠刀的劊子手,也不是一個施虐狂;但是他手中的那杆筆,比屠刀更加鋒利。
只要輕輕一揮,幾條人命,甚至幾百條生命就沒有了。難道他的親筆簽名還不能說明問題嗎?“帕蓬雖則罪惡累累,卻也精通權謀。還在1943年下半年,噢覺靈敏的帕蓬就已經覺察出歐洲的政治風向發生了大變化。他感到如果死抱住納粹德國這一條船不放,難免落得名敗身裂的倒霉下場。只有左右逢源,才可能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並求得更大的發展。於是,帕蓬白天還是大搖大擺地出人偽省政府,對德國主子必恭必敬;暗中,他卻設法與戴高樂將軍領導的自由法國在波爾多的地下組織建立了聯繫,並按照他們的要求,提供了若干價值並不太高的情報,秘密釋放了一些知名度並不高的抵抗戰士。如此,帕蓬撈取了”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地下組織的秘密情報員的身份,從而為自己在戰後繼續占領政治舞台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1944年8 月,伴隨著自由法國的部隊開進巴黎,帕蓬也搖身一變,從偽政權高官轉變為抵抗戰士的一員。當時,百業待興的法國急需各種管理人才;帕蓬年齡只有34歲,而且精明強幹,才華出眾。這使得他不僅逃脫了正義的審判,而且被新政權委以重任。從1945年到1980年這35年間,帕蓬官運亨通,青雲直上,從巴黎市警察局長,到市長,再到國家司法部要員,最後直當上法國國會議員,繼而被法國前總統吉斯卡爾·德斯坦委任為內閣預算部長,達到權力的頂峰。
1981年,對帕蓬而言是命運發生急劇逆轉的開端。就在德斯坦開始了第二任總統任期,帕蓬又榮幸地被總統選為財政部長的時候,帕蓬的政治掘墓人已經破土揮杴了。正當帕蓬為自己再任高位而暗自慶幸之時,波爾多大學歷史學教授米歇爾·伯傑斯也獲得突破性的意外發現:他和一位同事在波爾多地方檔案館查閱資料時,不經意地從50摞被繩索捆綁的卷宗中隨意抽出了一張,結果卻發現自己手中的這份資料竟是一份有關波爾多地方當局在1942年7 月至10月驅逐猶太人的文件。文件落款處的簽名不是別人,而是當今的財政部長莫里斯·帕蓬。這是揭開帕蓬的廬山真面目的起點。與此同時,另一位波爾多人也在數十年如一日地對帕蓬暗中進行著調查。他是猶太人米歇爾·斯利汀斯基,一個深受帕蓬之害的猶太人:他父親本是一位烏克蘭猶太人,後來定居波爾多,並開了一家皮貨店。僅僅是因為自己的猶太人血統,父親竟遭到殺身之禍。他畢生也不會忘記1942年10月的那一個晚上:兩名維希政權的偽警察,不容分說地破門而人,抓走了他的父親和妹妹,自己則是因為機智地逃脫,才倖免於難。但是,他從此再未能見到慈祥的父親,他的骨灰已經化做納粹集中營的灰土。法國剛一光復,斯利汀斯基就挺身而出,著手狀告助紂為虐的帕蓬,要求將他繩之以法。然而,官官相護的官場,使他的努力一次接一次受到挫折。志同道合使兩位米歇爾攜手共進,聯袂作戰,一定要把帕蓬的老牌納粹走狗、法國猶太居民的劊子手的醜史公諸於天下。隨著他們不懈的奮鬥,富有正義感的法國人一批又一批地聚集在他們周圍,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終於在1998年將帕蓬押上歷史的審判台,使這個老牌的納粹戰犯受到終身監禁的應得下場。之以法。然而,官官相護的官場,使他的努力一次接一次受到挫折。志同道合使兩位米歇爾攜手共進,聯袂作戰,一定要把帕蓬的老牌納粹走狗、法國猶太居民的劊子手的醜史公諸於天下。隨著他們不懈的奮鬥,富有正義感的法國人一批又一批地聚集在他們周圍,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終於在1998年將帕蓬押上歷史的審判台,使這個老牌的納粹戰犯受到終身監禁的應得下場。
第二節 機關算盡,老戰犯終歸落法網
二戰期間,在法國維希政權統治下的吉倫特省省會波爾多市,曾發生過法國幫凶主動協助納粹德國占領當局,將居住在該省的1560名猶太人押送奧斯維辛集中營、其中絕大多數人慘遭殺害的罪惡事件。誰是製造這一事件的罪魁禍首。人們理所當然地將懷疑的目光指向偽省長。他當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當這個賣國賊受到正義的懲罰後,這個問題似乎已經解決了。至於前吉倫特省府秘書長莫里斯·帕蓬,儘管也有人認為他可能也是幫凶之一;然而,一則人們拿不出確鑿證據,二則他在戰後是以打人偽政權內部的地下工作者的身份出現的,而且受到戴高樂政權的信任。這樣,人們的疑心到此不得不打住。
帕蓬究竟是何許人也?他到底對此案是否應當承擔責任?人們還需了解一下他的人生軌跡。帕蓬生於1910年,畢業於巴黎一所知名度相當高的中學。1940年7 月維希政府成立後,毫無民族氣節的帕蓬抱著先摟一把再說的念頭,臍身偽吉倫特省省府謀取了一個秘書之類的職務。有鑑於“出色的工作”,他仕途亨通,也就是兩年左右的時間內,他便爬上了偽省府秘書長的高位。當時,吉倫特省是貝當傀儡政權的太上皇——德國占領當局信得過的少數幾個地區之一,納粹德國准許其對當地猶太居民自行處置。這樣,負責向偽省長呈報本地區猶太人人數及處理意見的帕蓬,就成為少數幾個掌握猶太人生殺予奪大權的官員之一。出於不斷向上“進取”的貪慾,他在有關處理猶太人的意見書上頻頻簽字,把一批批猶太人推向死亡的深淵。
據80年代對他暗中進行調查的一位人士講:帕蓬擔任偽省府秘書長期間,曾經多次下達逮捕和驅逐猶太人的命令,上述1560名受害猶太人,大部分是經他一手操辦批准手續,而後被運往奧斯維辛的。更為令人氣憤的是,1942年8 月26日,帕蓬還親自將本該協助逃脫蓋世太保魔掌的11名猶太兒童拱手轉交給蓋世太保。正因為如此,法國波爾多受害猶太人家屬米歇爾·斯利汀斯基曾憤怒地指出:“帕蓬雖然不是一個手持屠刀的劊子手,也不是一個施虐狂;但是他手中的那杆筆,比屠刀更加鋒利。
只要輕輕一揮,幾條人命,甚至幾百條生命就沒有了。難道他的親筆簽名還不能說明問題嗎?“帕蓬雖則罪惡累累,卻也精通權謀。還在1943年下半年,噢覺靈敏的帕蓬就已經覺察出歐洲的政治風向發生了大變化。他感到如果死抱住納粹德國這一條船不放,難免落得名敗身裂的倒霉下場。只有左右逢源,才可能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並求得更大的發展。於是,帕蓬白天還是大搖大擺地出人偽省政府,對德國主子必恭必敬;暗中,他卻設法與戴高樂將軍領導的自由法國在波爾多的地下組織建立了聯繫,並按照他們的要求,提供了若干價值並不太高的情報,秘密釋放了一些知名度並不高的抵抗戰士。如此,帕蓬撈取了”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地下組織的秘密情報員的身份,從而為自己在戰後繼續占領政治舞台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1944年8 月,伴隨著自由法國的部隊開進巴黎,帕蓬也搖身一變,從偽政權高官轉變為抵抗戰士的一員。當時,百業待興的法國急需各種管理人才;帕蓬年齡只有34歲,而且精明強幹,才華出眾。這使得他不僅逃脫了正義的審判,而且被新政權委以重任。從1945年到1980年這35年間,帕蓬官運亨通,青雲直上,從巴黎市警察局長,到市長,再到國家司法部要員,最後直當上法國國會議員,繼而被法國前總統吉斯卡爾·德斯坦委任為內閣預算部長,達到權力的頂峰。
1981年,對帕蓬而言是命運發生急劇逆轉的開端。就在德斯坦開始了第二任總統任期,帕蓬又榮幸地被總統選為財政部長的時候,帕蓬的政治掘墓人已經破土揮杴了。正當帕蓬為自己再任高位而暗自慶幸之時,波爾多大學歷史學教授米歇爾·伯傑斯也獲得突破性的意外發現:他和一位同事在波爾多地方檔案館查閱資料時,不經意地從50摞被繩索捆綁的卷宗中隨意抽出了一張,結果卻發現自己手中的這份資料竟是一份有關波爾多地方當局在1942年7 月至10月驅逐猶太人的文件。文件落款處的簽名不是別人,而是當今的財政部長莫里斯·帕蓬。這是揭開帕蓬的廬山真面目的起點。與此同時,另一位波爾多人也在數十年如一日地對帕蓬暗中進行著調查。他是猶太人米歇爾·斯利汀斯基,一個深受帕蓬之害的猶太人:他父親本是一位烏克蘭猶太人,後來定居波爾多,並開了一家皮貨店。僅僅是因為自己的猶太人血統,父親竟遭到殺身之禍。他畢生也不會忘記1942年10月的那一個晚上:兩名維希政權的偽警察,不容分說地破門而人,抓走了他的父親和妹妹,自己則是因為機智地逃脫,才倖免於難。但是,他從此再未能見到慈祥的父親,他的骨灰已經化做納粹集中營的灰土。法國剛一光復,斯利汀斯基就挺身而出,著手狀告助紂為虐的帕蓬,要求將他繩之以法。然而,官官相護的官場,使他的努力一次接一次受到挫折。志同道合使兩位米歇爾攜手共進,聯袂作戰,一定要把帕蓬的老牌納粹走狗、法國猶太居民的劊子手的醜史公諸於天下。隨著他們不懈的奮鬥,富有正義感的法國人一批又一批地聚集在他們周圍,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終於在1998年將帕蓬押上歷史的審判台,使這個老牌的納粹戰犯受到終身監禁的應得下場。之以法。然而,官官相護的官場,使他的努力一次接一次受到挫折。志同道合使兩位米歇爾攜手共進,聯袂作戰,一定要把帕蓬的老牌納粹走狗、法國猶太居民的劊子手的醜史公諸於天下。隨著他們不懈的奮鬥,富有正義感的法國人一批又一批地聚集在他們周圍,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終於在1998年將帕蓬押上歷史的審判台,使這個老牌的納粹戰犯受到終身監禁的應得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