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頁
壯志未酬的梁啓超,雖然遭清政府的通緝而避居國外,但他變法維新的思想一天也沒有泯滅。此時,他得知清政府的考政大臣要在海外尋覓“槍手”,覺得這是個宣傳自己主張,倡導變法的好機會。於是,他通過多種途徑同考政大臣們秘密地建立起了聯繫,自願擔當起為他們撰擬各種奏疏的“槍手”。
考政大臣們對梁啓超是知道的:梁有思想有觀點,也能寫出一手好文章。考政大臣們雖然知道清政府還在通緝梁,但由於他們自己無能,寫不出朝廷需要的考察報告和各種奏議,也只好讓梁充當“槍手”。
梁啓超得到了考政大臣們的默許後,就積極行動起來。據梁啓超說,他在1905年秋冬之際,為清政府出洋考察政治大臣們起草考察報告和各種奏摺多達20餘萬言。
梁利用撰擬考察報告的機會,把自己的政治主張完全融進了報告之中。他在考察報告中,以海外各國的事例闡述實行君主立憲制的好處;在各種奏摺中,他又借考政大臣們之口,奏請清廷早日實行君主立憲制,奏請赦免戊戌維新派等政治犯,請定國是。
考政大臣們把考察報告和各種奏摺交給了梁啓超去寫,他們自己就有時間遊山玩水了。這夥人在國外考察了近一年的時間,帶著梁啓超為他們代寫的各種文書“滿載而歸”。
考政大臣們回國遞交了考察報告之後紛紛向清廷上奏摺,籲請改君主專制政體為君主立憲政體。
清廷迫於各方面的壓力和革命形勢,不久便頒諭宣布:今後將仿行憲政。
自從戊戌變法失敗之後,梁啓超等維新派領袖人物成了清廷通緝的“要犯”,因此他們再也不可能直接向清廷陳述個人的政治主張和要求了。梁啓超所以自願當“槍手”,就是希望借考政大臣們之口,傳達自己心中之事,即利用為他們草擬奏疏之機,既可充分表達自己多年來追求的政治主張給清廷,又可以結交和影響清廷這幫考政大臣們,真可謂“一箭雙鵰”之舉。
一箭雙鵰之例說——凱爾巧用間諜白得汽車
凱爾在擔任英國軍事情報第五處領導人的時候,有一輛雙座老式小汽車總是與他形影不離。關於這輛車的來歷,還與一個離奇的間諜故事有關。
有一次,德國情報機構派了一個荷蘭人到英國進行間諜活動。在他到達之前,有人從歐洲大陸寄信來倫敦,這些信均被英方截獲,因此那個荷蘭人一到英國就陷入了凱爾設下的圈套。凱爾利用那個荷蘭人意志軟弱的特點,很快收買了他,而那個荷蘭人也急於背叛德國,轉而為英國效勞。於是,凱爾利用他當了兩面間諜,但不讓他採取任何主動行動,他只需對他寄往德國的信件一事默不作聲就行了。他的信經軍情五處修改後,摻進了大量的假情報,當然有些情報的細節是較準確的,以便使人對信的內容深信不疑。德國人收到這些信後,果然興高彩烈,增加了這個荷蘭人的薪水和補貼。這些錢寄到英國後,全被凱爾沒收,他用這筆錢購買了一輛小汽車,並把一部分錢用作汽車維修費。真是一舉兩得!
一箭雙鵰之例說——背信棄義沙俄一舉三得
1700年,為了爭霸北歐,彼得一世的沙俄與瑞典之間爆發戰爭,史稱“北方戰爭”。波蘭橫豆於俄國和瑞典之間,因此,波蘭立場的向背對雙方是極為重要的。俄國拼命拉攏波蘭,企圖讓波蘭和自己站在一起共同與瑞典作戰。同時,俄國還有著更深的考慮和用心。在沙皇的利誘威逼下,波蘭終於同俄國結盟。1704年波蘭和俄國在納爾瓦商訂:波蘭加入對瑞典的戰爭,允許俄軍進入波蘭國土與瑞典作戰;俄國則答應戰爭勝利後把被瑞典占領的波蘭領土裡夫蘭歸還給波蘭。
納爾瓦協議之後,沙俄軍隊開進波蘭,與瑞典軍隊進行激戰。以後的15年裡,俄國與瑞典之間的戰爭一直在波蘭土地上進行。波蘭人飽嘗戰爭苦難,經濟遭受巨大摧毀,而俄國卻未受戰爭多少影響。1721年,瑞典被打敗,這時俄國立即變了臉,拒不將里夫蘭還給波蘭。更有甚者,俄國藉口種種原因,要求波蘭國王應允俄國軍隊留在波蘭。在波蘭呆了十幾年的俄軍已經占據了波蘭大量軍事經濟要地,成了不掉之尾。引狼入室的波蘭國王無可奈何,只好答應俄國的要求。這樣,沙皇就達到了一箭雙鵰的目的。
一箭雙鵰之例說——手帕上的導遊圖
地處東京鬧市區的一家專門經營手帕的商店,一天在店門打烊之後,夫妻兩人在燈具下盤算一天的營業額。
妻子重重地嘆了口氣說:“現在的生意越來越難做了。上個月還賣掉了上打手帕,這個月只剩下幾打的銷售額了,真是一天不如一天,再這樣下去,我們只好關門歇業了。”
丈夫也嘆著氣說:“下午我去工廠進貨,那些大公司和超級市場的闊商一進就是一卡車手帕,對我們這些零星小戶頭,廠家似乎也不那麼在乎了,長此下去,如何是好?”
自從3個月前,附近開設了一家超級市場,那裡的手帕花樣繁多,門類齊全,應有盡有,使得這家小小的“夫妻店”根本無法與之競爭,生意一落干丈。到店裡來問路的人倒是不少,但一般問完路就走。
妻子發了一陣感慨後說:“難道我們開這家店,只是為了當一個業餘的路徑諮詢員嗎?我們能不能想想辦法呢?”“什麼?我們是業餘的路徑諮詢員?”丈夫眼睛突然一亮,腦子裡很快閃過了一個念頭,“不,我們要當職業的路徑諮詢員!”
考政大臣們對梁啓超是知道的:梁有思想有觀點,也能寫出一手好文章。考政大臣們雖然知道清政府還在通緝梁,但由於他們自己無能,寫不出朝廷需要的考察報告和各種奏議,也只好讓梁充當“槍手”。
梁啓超得到了考政大臣們的默許後,就積極行動起來。據梁啓超說,他在1905年秋冬之際,為清政府出洋考察政治大臣們起草考察報告和各種奏摺多達20餘萬言。
梁利用撰擬考察報告的機會,把自己的政治主張完全融進了報告之中。他在考察報告中,以海外各國的事例闡述實行君主立憲制的好處;在各種奏摺中,他又借考政大臣們之口,奏請清廷早日實行君主立憲制,奏請赦免戊戌維新派等政治犯,請定國是。
考政大臣們把考察報告和各種奏摺交給了梁啓超去寫,他們自己就有時間遊山玩水了。這夥人在國外考察了近一年的時間,帶著梁啓超為他們代寫的各種文書“滿載而歸”。
考政大臣們回國遞交了考察報告之後紛紛向清廷上奏摺,籲請改君主專制政體為君主立憲政體。
清廷迫於各方面的壓力和革命形勢,不久便頒諭宣布:今後將仿行憲政。
自從戊戌變法失敗之後,梁啓超等維新派領袖人物成了清廷通緝的“要犯”,因此他們再也不可能直接向清廷陳述個人的政治主張和要求了。梁啓超所以自願當“槍手”,就是希望借考政大臣們之口,傳達自己心中之事,即利用為他們草擬奏疏之機,既可充分表達自己多年來追求的政治主張給清廷,又可以結交和影響清廷這幫考政大臣們,真可謂“一箭雙鵰”之舉。
一箭雙鵰之例說——凱爾巧用間諜白得汽車
凱爾在擔任英國軍事情報第五處領導人的時候,有一輛雙座老式小汽車總是與他形影不離。關於這輛車的來歷,還與一個離奇的間諜故事有關。
有一次,德國情報機構派了一個荷蘭人到英國進行間諜活動。在他到達之前,有人從歐洲大陸寄信來倫敦,這些信均被英方截獲,因此那個荷蘭人一到英國就陷入了凱爾設下的圈套。凱爾利用那個荷蘭人意志軟弱的特點,很快收買了他,而那個荷蘭人也急於背叛德國,轉而為英國效勞。於是,凱爾利用他當了兩面間諜,但不讓他採取任何主動行動,他只需對他寄往德國的信件一事默不作聲就行了。他的信經軍情五處修改後,摻進了大量的假情報,當然有些情報的細節是較準確的,以便使人對信的內容深信不疑。德國人收到這些信後,果然興高彩烈,增加了這個荷蘭人的薪水和補貼。這些錢寄到英國後,全被凱爾沒收,他用這筆錢購買了一輛小汽車,並把一部分錢用作汽車維修費。真是一舉兩得!
一箭雙鵰之例說——背信棄義沙俄一舉三得
1700年,為了爭霸北歐,彼得一世的沙俄與瑞典之間爆發戰爭,史稱“北方戰爭”。波蘭橫豆於俄國和瑞典之間,因此,波蘭立場的向背對雙方是極為重要的。俄國拼命拉攏波蘭,企圖讓波蘭和自己站在一起共同與瑞典作戰。同時,俄國還有著更深的考慮和用心。在沙皇的利誘威逼下,波蘭終於同俄國結盟。1704年波蘭和俄國在納爾瓦商訂:波蘭加入對瑞典的戰爭,允許俄軍進入波蘭國土與瑞典作戰;俄國則答應戰爭勝利後把被瑞典占領的波蘭領土裡夫蘭歸還給波蘭。
納爾瓦協議之後,沙俄軍隊開進波蘭,與瑞典軍隊進行激戰。以後的15年裡,俄國與瑞典之間的戰爭一直在波蘭土地上進行。波蘭人飽嘗戰爭苦難,經濟遭受巨大摧毀,而俄國卻未受戰爭多少影響。1721年,瑞典被打敗,這時俄國立即變了臉,拒不將里夫蘭還給波蘭。更有甚者,俄國藉口種種原因,要求波蘭國王應允俄國軍隊留在波蘭。在波蘭呆了十幾年的俄軍已經占據了波蘭大量軍事經濟要地,成了不掉之尾。引狼入室的波蘭國王無可奈何,只好答應俄國的要求。這樣,沙皇就達到了一箭雙鵰的目的。
一箭雙鵰之例說——手帕上的導遊圖
地處東京鬧市區的一家專門經營手帕的商店,一天在店門打烊之後,夫妻兩人在燈具下盤算一天的營業額。
妻子重重地嘆了口氣說:“現在的生意越來越難做了。上個月還賣掉了上打手帕,這個月只剩下幾打的銷售額了,真是一天不如一天,再這樣下去,我們只好關門歇業了。”
丈夫也嘆著氣說:“下午我去工廠進貨,那些大公司和超級市場的闊商一進就是一卡車手帕,對我們這些零星小戶頭,廠家似乎也不那麼在乎了,長此下去,如何是好?”
自從3個月前,附近開設了一家超級市場,那裡的手帕花樣繁多,門類齊全,應有盡有,使得這家小小的“夫妻店”根本無法與之競爭,生意一落干丈。到店裡來問路的人倒是不少,但一般問完路就走。
妻子發了一陣感慨後說:“難道我們開這家店,只是為了當一個業餘的路徑諮詢員嗎?我們能不能想想辦法呢?”“什麼?我們是業餘的路徑諮詢員?”丈夫眼睛突然一亮,腦子裡很快閃過了一個念頭,“不,我們要當職業的路徑諮詢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