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頁
她內柔外剛,在許多方面所表現出的勇敢頑強、堅韌不拔的英雄氣概,在男子漢中間也少見。除戰爭年代獨自克服了許多艱難險阻外,還遭遇過不少驚險,可謂九死一生。
1942年7月,她身懷第一個孩子已經9個月,騎一匹騾子隨軍轉移。行進在山路上時,騾子受驚,狂奔於羊腸山道上。一邊是懸崖峭壁,另一邊是百丈深溝,在場的部隊官兵誰也沒能攔住那瘋了般的騾子,眼睜睜看著它飛奔,一直跑出去40多里才停下。大家驚魂未定,見她卻安然無恙,她說:反正我緊抓住僵繩不放,牲口也就沒轍了。8月1日,她順利生下我們的第一個兒子。因他媽媽懷著他象“飛”一樣通過險溝,起名為飛飛。稍大後叫李秦燕,意陝西人和河北人的兒子。
1946年11月2日,她在農村臨產。因是雙胞胎,接生婦手足無措。她只有忍著痛苦耐心指導,生下一兒一女。兒子小名為立立。由於胎位不正,他“橫身出世”,小胳膊又腫又紫,哭鬧不休,奶媽不願帶他,翟平只得自己細心愛護,後來取名為李天燕,有點從天而降、獨立不羈的味道。女兒交給奶媽照料。因當時居住條件緊張,孩子們也要和部隊擠住在老鄉家。又缺醫少藥,隨軍兒童有的患了百日咳,也傳染給小女兒林林,可憐才1歲多,不治而夭。翟平始終很堅強,從未因兒女或個人原因影響過革命工作。
1965年我們還在南京,她上班的小營小學離我所在的司令部咫尺之遙,完全可以搭我的車上班,但她從不以“首長夫人”自居,堅持騎自行車上下班,往返至少一小時。8月的一天,當她騎車返家,上鼓樓廣場大坡時,被後面拐彎的電車撞倒,立即被送往鼓樓醫院。經檢查,左側5根肋骨及鎖骨嚴重骨折,需動手術,她要求還是住到部隊醫院,並叮囑醫護人員和空軍領導,不要將此事告訴正在上海工作的我。治療一個多月後,她要出院上班,醫生、小營小學和空軍領導都不同意,但她仍然回到家,帶病去工作。
翟平還是公認的好母親。我們生的孩子除了飛飛(秦燕)、立立(天燕)和早天的林林外,還有兩女兩男。
1949年12月28日,二女兒出生在甘肅蘭州,暱稱蘭蘭;因是在宜君懷的,大名叫李君燕。
1951年8月21日,三子生於甘肅臨洮。我們給孩子取名,為簡單計,一般取出生地中一個字。但“洮”的諧音“逃”或“淘”等都不令人滿意。正逢解放軍一路打勝仗,就為他命名李凱燕。
1952年底我們到了上海炮校,1953年6月15日,小女兒出生於第二軍醫大學。上海的別稱為“申”,她就叫李申燕了。
1955年8月7日,小兒子出世了。時在北京防校,叫“東燕”。“東”有“東方大都市一一北京”之意。男孩子稱“燕”似有女氣之嫌。殊不知翟平是河北人,古時稱河北一帶為“燕”,而“燕趙多壯士”。
除了她親生的6個子女,我和第一個妻子的女兒李林燕,也一直由她撫養,視如己出。在繁忙的社會工作之餘,她還要盡心盡力培育這麼多子女。她關心愛護他們,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從豐衣足食時期到三年自然災害,她以博大的母愛,賦予他們健康的身體和心理,其中的甘苦,是每一個作母親的都能理解的。她精心、盡心的培養他們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材。
她對兒女教育有方。自幼就灌輸給他們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學習的觀念。從小就培養他們行為端正、講究禮貌、尊老愛幼、愛護公共財物以及尊師好學等優良品德。不允許他們養成懶、饞、貪的惡習,更不允許他們有說謊、罵人、打架的行為。就連一般人視為生活小節的事,她也不輕易放過。她要求孩子們要自己動手洗衣、疊被,搞好清潔衛生;她從不隨便給他們零花錢;要求他們吃飯不能掉飯粒、不能挑食;衣服整潔即可,幾乎都是大改小、不爛不換;常教育他們不要搞特殊化,要靠自己的本事立足。
我們的子女受到國家和家庭的良好教育,都已成家立業,在各自的崗位上努力奮鬥著。
翟平是我的好妻子、好戰友。除衣食住行她樣樣關懷體貼我以外,她的信任,她的理解,尤其是關鍵時刻她的幫助,常使我能堅強的度過難關。“文革”時,她在“造反派”的威脅恐嚇下,響噹噹的說了一句:“我的老頭是紅老頭。”如此簡單、樸素然而卻是那樣實在、那樣明白的一句話,強烈的震撼了我,我自愧不如,決心拋掉私心雜念,與惡勢力鬥爭到底。
想想年輕時,我個性強,脾氣比較暴燥。生了那麼多孩子,我卻很少過問,有時還對她發火。多虧了她的寬容,她的謙讓,才能保持“和平”,才能使我集中精力搞好本職工作,才能過著幸福、幸福、祥和的生活。
翟平把全部心血無私的奉獻給國家和人民,奉獻給丈夫和子女。她和我風雨同舟、相濡以沫半個多世紀,可謂“大難不死”的好人,應驗了“必有後福”之說:黨和人民給予我們崇高的榮譽,不忘我們的貢獻;我們已活到80多歲,兒女們事業有成,孝敬備至。這一切應驗了一句俗話:家和萬事興。而“家和”的功勞應歸於我的好妻子翟平。
1999年12月11日,與我相隨相伴,攜手走過半個多世紀的愛妻翟平不幸病逝,享年81歲。在她病重期間,依然十分樂觀、開朗、豁達,周圍的人們,依然可以享受到她的關愛,她從未向任何困難、險阻、危險低頭,終因不治,十分安祥的離我們而去。她幾十年的教育生涯使許多因戰爭環境而失去受教育機會的孩子得到了教育,她培養了無數個祖國的建設者,她的精神、品質、美德、智慧已被一代又一代後人承繼、光大、升華。她是一位賢慧的妻子,她是一位十分偉大的母親,她是一位把一生都獻給了孩子們的教育工作者。
1942年7月,她身懷第一個孩子已經9個月,騎一匹騾子隨軍轉移。行進在山路上時,騾子受驚,狂奔於羊腸山道上。一邊是懸崖峭壁,另一邊是百丈深溝,在場的部隊官兵誰也沒能攔住那瘋了般的騾子,眼睜睜看著它飛奔,一直跑出去40多里才停下。大家驚魂未定,見她卻安然無恙,她說:反正我緊抓住僵繩不放,牲口也就沒轍了。8月1日,她順利生下我們的第一個兒子。因他媽媽懷著他象“飛”一樣通過險溝,起名為飛飛。稍大後叫李秦燕,意陝西人和河北人的兒子。
1946年11月2日,她在農村臨產。因是雙胞胎,接生婦手足無措。她只有忍著痛苦耐心指導,生下一兒一女。兒子小名為立立。由於胎位不正,他“橫身出世”,小胳膊又腫又紫,哭鬧不休,奶媽不願帶他,翟平只得自己細心愛護,後來取名為李天燕,有點從天而降、獨立不羈的味道。女兒交給奶媽照料。因當時居住條件緊張,孩子們也要和部隊擠住在老鄉家。又缺醫少藥,隨軍兒童有的患了百日咳,也傳染給小女兒林林,可憐才1歲多,不治而夭。翟平始終很堅強,從未因兒女或個人原因影響過革命工作。
1965年我們還在南京,她上班的小營小學離我所在的司令部咫尺之遙,完全可以搭我的車上班,但她從不以“首長夫人”自居,堅持騎自行車上下班,往返至少一小時。8月的一天,當她騎車返家,上鼓樓廣場大坡時,被後面拐彎的電車撞倒,立即被送往鼓樓醫院。經檢查,左側5根肋骨及鎖骨嚴重骨折,需動手術,她要求還是住到部隊醫院,並叮囑醫護人員和空軍領導,不要將此事告訴正在上海工作的我。治療一個多月後,她要出院上班,醫生、小營小學和空軍領導都不同意,但她仍然回到家,帶病去工作。
翟平還是公認的好母親。我們生的孩子除了飛飛(秦燕)、立立(天燕)和早天的林林外,還有兩女兩男。
1949年12月28日,二女兒出生在甘肅蘭州,暱稱蘭蘭;因是在宜君懷的,大名叫李君燕。
1951年8月21日,三子生於甘肅臨洮。我們給孩子取名,為簡單計,一般取出生地中一個字。但“洮”的諧音“逃”或“淘”等都不令人滿意。正逢解放軍一路打勝仗,就為他命名李凱燕。
1952年底我們到了上海炮校,1953年6月15日,小女兒出生於第二軍醫大學。上海的別稱為“申”,她就叫李申燕了。
1955年8月7日,小兒子出世了。時在北京防校,叫“東燕”。“東”有“東方大都市一一北京”之意。男孩子稱“燕”似有女氣之嫌。殊不知翟平是河北人,古時稱河北一帶為“燕”,而“燕趙多壯士”。
除了她親生的6個子女,我和第一個妻子的女兒李林燕,也一直由她撫養,視如己出。在繁忙的社會工作之餘,她還要盡心盡力培育這麼多子女。她關心愛護他們,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從豐衣足食時期到三年自然災害,她以博大的母愛,賦予他們健康的身體和心理,其中的甘苦,是每一個作母親的都能理解的。她精心、盡心的培養他們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材。
她對兒女教育有方。自幼就灌輸給他們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學習的觀念。從小就培養他們行為端正、講究禮貌、尊老愛幼、愛護公共財物以及尊師好學等優良品德。不允許他們養成懶、饞、貪的惡習,更不允許他們有說謊、罵人、打架的行為。就連一般人視為生活小節的事,她也不輕易放過。她要求孩子們要自己動手洗衣、疊被,搞好清潔衛生;她從不隨便給他們零花錢;要求他們吃飯不能掉飯粒、不能挑食;衣服整潔即可,幾乎都是大改小、不爛不換;常教育他們不要搞特殊化,要靠自己的本事立足。
我們的子女受到國家和家庭的良好教育,都已成家立業,在各自的崗位上努力奮鬥著。
翟平是我的好妻子、好戰友。除衣食住行她樣樣關懷體貼我以外,她的信任,她的理解,尤其是關鍵時刻她的幫助,常使我能堅強的度過難關。“文革”時,她在“造反派”的威脅恐嚇下,響噹噹的說了一句:“我的老頭是紅老頭。”如此簡單、樸素然而卻是那樣實在、那樣明白的一句話,強烈的震撼了我,我自愧不如,決心拋掉私心雜念,與惡勢力鬥爭到底。
想想年輕時,我個性強,脾氣比較暴燥。生了那麼多孩子,我卻很少過問,有時還對她發火。多虧了她的寬容,她的謙讓,才能保持“和平”,才能使我集中精力搞好本職工作,才能過著幸福、幸福、祥和的生活。
翟平把全部心血無私的奉獻給國家和人民,奉獻給丈夫和子女。她和我風雨同舟、相濡以沫半個多世紀,可謂“大難不死”的好人,應驗了“必有後福”之說:黨和人民給予我們崇高的榮譽,不忘我們的貢獻;我們已活到80多歲,兒女們事業有成,孝敬備至。這一切應驗了一句俗話:家和萬事興。而“家和”的功勞應歸於我的好妻子翟平。
1999年12月11日,與我相隨相伴,攜手走過半個多世紀的愛妻翟平不幸病逝,享年81歲。在她病重期間,依然十分樂觀、開朗、豁達,周圍的人們,依然可以享受到她的關愛,她從未向任何困難、險阻、危險低頭,終因不治,十分安祥的離我們而去。她幾十年的教育生涯使許多因戰爭環境而失去受教育機會的孩子得到了教育,她培養了無數個祖國的建設者,她的精神、品質、美德、智慧已被一代又一代後人承繼、光大、升華。她是一位賢慧的妻子,她是一位十分偉大的母親,她是一位把一生都獻給了孩子們的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