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歪批唐朝詩人(2)

  ◇王之渙——“名”家與“大”家的區別孟浩然像盛唐詩壇的繁華是超乎我們想像的,即使是寫出了“碧玉妝成一樹高”那樣的詩的賀知章,在那時也只能算是二流詩人。像王之渙都不能算做是大家——而是名家。因為他總共流傳下來的詩才十多首,當然喚不上“大”家,但是他的詩卻是少而精,若按百分率來算的話,他是可以排在很靠前面的。因此他的名家身份毋庸懷疑。說到這個,就想提一提陸游和白居易了,白居易後面還會提到,而陸游這位宋朝的大詩人,他的詩的數量是中國古代的第一,可是看起來卻很頭疼,因為,精品相對比例太小了,至今陸游全集都讓我望而生畏,不敢再拿起來,白居易的也是一樣,不過情況好得多了,總歸還有像《長恨歌》那樣的好詩在其中,而且偶爾翻到《花非花》、《簡簡吟》那樣並不是十分出名卻十分出色的詩也還是不錯的。但,實話實說,兩人的“巨著”都不怎麼耐看。後來周汝昌先生的講座中竟也提到了這一點,不禁暗暗高興:看,連當代大家都這麼說……因此,像王之渙這樣少而精就顯得格外可貴了。

  ◇孟浩然——徒有羨魚情此人堪稱唐朝最單調且最不長“眼眉”的詩人了。說他單調,可沒有冤枉他,翻開《孟浩然集》看一下,清一色的田園山水,清一色的五古五律五絕,像《夜歸鹿門歌》那樣的七言詩就格外顯眼了。有人說孟浩然的詩很“淡”,的確是很恰當,不過這麼多很“淡”的詩一起讀的話,而且是從頭到尾都“淡”,會“淡”到受不了……但是奇就奇在,孟浩然不用寫很多題材,不必用很多體裁,就足以在爛若星河的唐朝詩空中光耀照人,你能不佩服他的詩才?至於說他不長“眼眉”,呵呵,一來,他只怕眼眉真的要淡很多,原因就是他做詩時總是愛皺眉,以至於眉毛都快脫光了。二來,他的處世也是不大長眼眉的呢,好容易有個常人想都想不到的機會見到皇上,卻偏偏吟一句“不才明主棄”來大煞風景;好容易人家韓朝宗派人來請他,結果本來有“羨魚之情”的孟浩然卻任這個機會白白從身邊溜走。孟浩然想當官嗎?想。可是他天生不是當官的材料,因此,在派來的人請他而他又拒絕,應該說還是相當主動的。可是不當吧,卻又總是難受,所以今天“徒有羨魚情”,明天又埋怨“當路誰當假”,結果還是他的朋友王維說得對:“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王昌齡——詩家天子有詩家天子之稱,他的七絕和李白是並列的,旗亭賽詩中他獨占兩詩,力壓高適、王之渙,而且也不愧是邊塞詩人中的主力。他用他的七絕,築就了一座長城,是為“七絕長城”。一句“不教胡馬度陰山”,一句“不破樓蘭終不還”,寫盡了盛唐的氣勢,寫盡了盛唐的雄壯,只可惜在安史之亂中被殺。要說這安史之亂,實在是很摧殘人才,李白因此而流放,王維因此而獲罪,而王昌齡,則在安史之亂中喪生。杜甫也是,在安史之亂中受盡苦難,以至於三四十歲的年紀,白頭都搔得短而又短了,可是安史之亂後卻受到賞識,至於後來辭職什麼的,那是他不善官場之道。扯遠了。接著說王昌齡,其實除了邊塞詩外,他的閨怨送別,都寫得十分精緻。作家冰心的筆名就來自於“一片冰心在玉壺”,而那句“悔教夫婿覓封侯”就被直接用到了賈寶玉的《紅豆曲》中。而我最喜歡的一句卻是“黃昏獨坐(一作“上”)海風秋”……

  ◇崔顥——“孤篇橫絕”其實盛唐像崔顥這樣的詩人可以說一抓一把,但之所以要提他,原因就是,他那首《黃鶴樓》連李白都佩服得五體投地。還用別的理由嗎?有此足矣。“李白有詩題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不是隨意哪首詩都能讓李白這樣佩服的。此後李白做了一首《登金陵鳳凰台》,很明顯,是模仿《黃鶴樓》之作,隱約的,好像李白內心深處並不想認輸,因此才在事後找了個機會想要扳回來。不過,無論格律還是韻味抑或是用詞,兩首詩雖然很相像,但終有高低。這裡可不為詩仙回護了,“鳳凰台”的確不如“黃鶴樓”。一來不如其廣為流傳,當然了,這一點,鳳凰台本身也不如四名樓之一的黃鶴樓。二來,“黃鶴樓”是無意為之,而“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更是發自內心的感情流露,而“鳳凰台”只怕是有心之作了吧,雖然李白詩中也不乏“鄉愁”,但是借用辛棄疾的話說,難免有點“為賦新詞強說愁”。其實李白又是何苦,他本身更擅長的就是古詩體啊,格律本來對他就是一種限制,擺脫了這種限制的李白飄逸瀟灑,而如今不但要自己鑽進這個套,更要亦步亦趨邯鄲學步,真有點兒讓人心酸。但是,就是這首學來的七律,卻真真是李白最好的律詩之一。呵呵,諷刺麼?崔顥留下來的詩不是很多,更不像王之渙那樣多出精品,因此他的地位也就有限了。想起了孤篇橫絕的張若虛,他的一首《春江花月夜》足以流傳千年而不衰。崔顥和張若虛有些類似,但張若虛吃虧的地方是他本身的詩就有限,崔顥好歹還有其他的很多詩呢。那麼最終,崔顥是被拉在了邊塞詩人當中。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