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王維——秋水芙蓉,倚風自笑唐朝姓王的詩人真不少,從初唐的王績,到後來的王翰、王昌齡、王之渙,還有王維……而且大多出自太原王氏——那可是名門哪。王維,這是本人最傾慕的一位詩人。讀的第一首王維的詩是《鳥鳴澗》,第二首是《少年行》之三,那時雖小,卻也覺出兩首詩的反差很大。以後讀得多了,才知道這可不算什麼,因為,他的題材可以很廣,幾乎涉及各個領域;表達的情感也很豐富,如果表現在臉上,從哭到笑再到無可奈何……好像在現代王維的地位不是特別高了,從一些方面能體現出來,比如某個出版社出的詩集,王維的詩選的數目往往都只能在最多的當中算是中等(李杜就不說了,哪本集子裡他們兩個都是最多的)。還有,評價也不是很高,例如很有名的《唐詩選》中對王維的評價就有點慘。電視片《唐之韻》的第一集算是總結,居然連王維一個字都沒提起——好容易聽到一個聲音在念“渭城朝雨浥輕塵”,驚喜之下以為要說到了,沒想到那個是結尾必念的……可是,如果不受這些“假象”迷惑,真正去看一看關於王維的歷代點評,你會發現,他的地位至少是不低於白居易的。在唐朝,他是與李白、杜甫鼎足而三,而在盛唐,則為天下文宗,除了李白,沒有人可以和王維相比。當年曾統計過《唐詩三百首》里各詩人的詩的數目(有時就喜歡做一些無聊的事),如果沒記錯,王維是二十九首居第三位(不在於數目而在於百分比,這差不多是九分之一了。)。選詩數目雖然不能說明什麼,但也說明了一點什麼。現在白居易當然取代了王維坐上了第三把交椅,想來這也與我們現在所提倡的東西有關。白居易的詩走的是杜甫的老路,所以思想意義上當然“高”出王維——如果大家還都記得小學初中乃至高中課本中的評價,對此你就不奇怪了。這一點,倒是聞一多先生說得很地道:王維替中國詩定下了地道的中國詩的傳統是毫不過分的。有時想,這才是中國傳統文人的一種境界啊。還有,為什麼總要把王維束縛在田園詩派呢?其實他比李頎更有資格邁進邊塞派。也許,和邊塞派相比,基本上算是第二大派的田園詩派本來就不夠強吧,也就二當家孟浩然還算是風光一些——雖然田園派人手眾多,像什麼儲光羲、裴迪等等,他們還大多是王維的好朋友,這在田園派中也算高手了,可是拉出來後又怎麼能跟邊塞詩派里的王昌齡、王之渙、李頎相比?而且像裴迪,出名全出在王維身上了,王維左一個“和”裴迪,右一個“送”裴迪,就把裴迪捧出名來了。說句不好聽的,如果沒有王維,只怕裴迪不會像現在這樣有名,儘管現在他也沒怎麼有名。因此感覺田園派有點烏合之眾,所以拉來王維壯壯門面……這話當然不對,也就是“歪批”,正論可不敢這麼寫。和孟浩然不同,兩人雖都是田園派的首領,但是各有各的風格特色,孟浩然是“淡”,而王維詩中則有種貴氣,而且不是那種很俗的“貴”,是既典雅又雍容,不知不覺間展露出盛唐之音。不過,王維還有一點頗為後世詬病,就是“從賊”一事。不知為什麼,從宋朝開始就總有人在這上面做文章,甚至拿出封建“君君臣臣”那一套,說什麼人品不好,詩也不必讀了。也難怪,宋朝流行那種有些畸型了的儒學,當然不能容忍這個。唐朝當然也並非不講究君臣之道,看王維自己說的話,也常常提到君臣大義,其實是很沉痛的。可沉痛歸沉痛,自殺的事可是佛教不提倡的。可是換句話說,就算他自殺又有什麼意義?那樣的話,後面有意思的大明宮唱和可就看不到了。順便提一句,王維也絕對堪稱唐朝最多才多藝的詩人,不但能詩能文(文自是不及詩,但信手寫的《山中與裴秀才迪書》卻著實是一篇佳作啊),而且還被尊為南宗畫派的開創人,而且精通音律,就算新舊唐書上說的那個一看畫就知道是《霓裳羽衣舞》的第多少拍的故事是假的,起碼也從側面說明了王維音樂上的造詣也是很好的。

  歪批唐朝詩人(3)

  ◇李白——詩的人生從爸爸媽媽教我背唐詩的時候就知道這位大詩人了,一提到唐詩就會連帶著提起李白。後來自己看書時居然發現他是中亞碎葉人(當時看的那本書上是這麼寫的,畢竟是本給少年看的書嘛),一下子驚訝得不行了:我一直喜歡的大詩人怎麼會……他居然是個外國人?簡直是有點打擊民族自尊心——呵呵,那時還小嘛,所以真的很驚訝的,而且民族、中國、外國這些概念也是很單純。現在當然知道是怎麼回事了,不過大概是小時候的這個想法作祟,所以直到現在一提起李白的故鄉家世,感覺還是怪怪的。現在呢,又有很多人考證李白的確是和李唐皇室有著淵源,甚至他就是李建成的後代,連遊戲《大唐英雄傳》中都是這樣設計的。其實這種東西很難說,感覺也很無聊:就算他是,又怎麼樣呢?李白號稱“詩仙”,可是這位“大仙人”政治上卻幼稚得可愛。如果說他在詩歌的成就上是“仙”的地步,在政治上就是“童”的境界了——難道他上輩子是“仙童”轉世?有句話叫“學而優則仕”,這個大概算是文人們從政的正途吧。但李白卻很不欣賞這條道路,他希望能夠一步登天,最好是有什麼奇遇。然而,失去了科考的前提,李白在當官的硬體上就差得很多了,皇帝只是把他當作幫閒文人,因為當初就是聞聽他的詩名才招他來的。不過,李白當真不是搞政治的料,如果他真的參與政事的話只怕會搞得很糟。怎麼說呢,玄宗皇帝不讓他參政其實也是對的,也算是“識人之明”。最後說李白酒後看見江月,因此跳入江中去追月。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這也不失為一種美麗的死法——我寧願相信這個美麗的傳說,因為,這樣的句號對李白來說是最圓的。李白的一生,是詩人的一生,是詩的一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