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僕固懷恩十分氣惱,事後上書給代宗報告這件事,但卻並無回音。僕固懷恩一氣之下,頭腦有些不冷靜,派自己的手下分別駐軍在河東各州,自己也在汾州待命。這時監軍駱奉先(此人通鑑上做中使駱奉仙,今取唐書為準)奉命路過太原,受到辛雲京的熱情款待,同時聽說僕固懷恩要“謀反”的事。之後駱奉先又經過僕固懷恩這裡,懷恩自然也要好好款待一番,還帶他見自己的母親。僕固懷恩的母親對駱奉先說:“若與我兒約兄弟,今何自親雲京?然前事勿論,自今宜如初。”也就是不計前嫌,讓他們和好如初。僕固懷恩很高興,以為真的可以把事情化解,在酒酣之際跳起舞來。唐代風俗,歌舞伎演奏完畢,贈之錦帛,稱為“纏頭彩”。大概是這個風俗又引入了宴飲,所以宴飲之上要是有人起舞的話,客人也是要贈給起舞者“纏頭彩”的。駱奉先贈給僕固懷恩纏頭彩後,僕固懷恩打算回報他,想第二天端午節再喝個痛快,然而奉先卻急著回去,僕固懷恩就將他的馬藏了起來。事實上僕固懷恩一番好意,想要用這種方法留住客人,可是駱奉先卻是“受寵若驚”——“朝來責我,又匿我馬,將殺我也”,然後連夜就逃走了。僕固懷恩聽說之後,立刻去追他,想要把他的馬還他,可是這個做法也容易讓人誤會為想要追殺駱奉先。誤會就這樣造成了。駱奉先之所以會有戒心,不能不說辛雲京的“預防針”起了作用,心理暗示這東西一旦發揮效果,的確是不大好辦。

  八月,駱奉先回到了長安,向代宗報告說僕固懷恩要造反。同時僕固懷恩也上書說明情況,並要求處斬辛、駱兩人。代宗既沒有認同這方,也沒認同那方,他只想和稀泥。然而僕固懷恩被告謀反,處境十分尷尬,絕不是和稀泥就能解決的。

  亂後的曙光·肅代兩朝紀實(22)

  僕固懷恩自覺非常委屈,所以上了一道十分獨特的認罪表,列舉了自己的六大“罪狀”:“昔同羅叛亂,臣為先帝掃清河曲,一也;臣男玢為同羅所虜,得間亡歸,臣斬之以令眾士,二也;臣有二女,遠嫁外夷,為國和親,蕩平寇敵,三也;臣與男瑒不顧死亡,為國效命,四也;河北新附,節度使皆握強兵,臣撫綏以安反側,五也;臣說諭回紇,使赴急難,天下既平,送之歸國,六也。”

  我們無法想像僕固懷恩邊寫邊委屈得唏噓的情形(儘管可能不是他親自所寫,那時候找個人代替寫奏表很正常),但我們盡可以同情他。僕固懷恩的兩個女兒遠嫁和親,又曾為嚴肅軍紀斬了一個兒子,在回紇問題上僕固懷恩出了大力,安史之亂中更是“所在力戰,一門死王事者四十六人”,因此他有資格感到委屈。他不滿代宗對此的不置可否與漠然,又想起別的事情,乾脆一股腦都說了出來。比如來瑱之事,“諸道節度,誰不疑懼”,很多人招之不來,是因為怕被宦官陷害,而並非群臣的不忠。《唐書》與《通鑑》寫諸道節度不來的原因,只怕也是由僕固懷恩的這些話得出的結論。“子儀先已被猜,臣今又遭詆毀,弓藏鳥盡,信匪虛言。陛下信其矯誣,何殊指鹿為馬!”沒有一絲矯飾,很明確地指出郭子儀被皇帝猜忌,而今他自己也遭到詆毀。最後僕固懷恩請求“請遣一介專使至絳州問臣,臣即便與同行”。這道奏表,《舊唐書》上引用的是全文。“唯當吞恨九泉,銜冤千古,復何訴哉!復何訴哉!”在我們看來,這是悲憤之作,而官方自然要向著代宗說話,尤其《新唐書》上的描述是:“言詞慢很,帝一不為慊。”

  這次代宗倒是很痛快地派來了宰相裴遵慶。僕固懷恩見到裴遵慶之後,抱著他的腳大哭,說自己很冤枉。裴遵慶讓他入朝,而僕固懷恩的副將范志誠則認為如果真入朝的話,很可能僕固懷恩就會成為第二個來瑱。僕固懷恩和裴遵慶明確的說他害怕被殺,因此要派一個兒子入朝,結果范志誠又反對。這樣的話裴遵慶只好空手回長安去了,而僕固懷恩也失去了向代宗解釋的機會。當然,如果僕固懷恩真入朝的話,只怕非死即貶,范志誠的擔心是正確的。至於派一個兒子入朝,這是古時諸侯向帝王表示忠誠的常用手段,並無不可,而且代宗擔心逼反僕固懷恩,也未必會殺他的兒子。范志誠的這個擔心就有點多餘了。

  至此,僕固懷恩只好反了,派出自己的兒子仆固瑒去攻打辛雲京。《唐書》上說雲京大敗,因而仆固瑒又攻榆次,通鑑上則說仆固瑒大敗,轉攻榆次。究竟是誰勝誰負呢?還是傾向於《唐書》。如果辛雲京自己就能對付的了僕固懷恩,朝廷後來又何必派郭子儀前去?另外,僕固懷恩所部是經過安史之亂的考驗的,比河東守軍要強一些,勝算應該更大。

  僕固懷恩反叛的時候差不多與吐蕃入長安同時,所以代宗此時無暇管這件事。等代宗回長安之後,想起當初顏真卿曾經要求去召僕固懷恩來朝,但當時沒答應,於是現在舊事重提。可顏真卿卻認為,當初去召僕固懷恩的話,他還可以有勤王之功,而今來朝,卻是沒有理由了,所以肯定不會來。聯想到當初代宗任由追擊敵軍將領的時機白白逝去,再看這件事,可知代宗把握不好時機,見識著實短淺(又想起了建寧王,或許要是他的話會好些)。顏真卿提議讓郭子儀去對付僕固懷恩,此時仆固瑒正與辛雲京在榆次僵持。代宗對郭子儀說:“懷恩父子負朕實深。聞朔方將士思公如枯旱之望雨,公為朕鎮撫河東,汾上之師必不為變。”代宗不認為自己應該對僕固懷恩造反承擔什麼責任,在他看來,這全是僕固懷恩的不對。郭子儀從命去對付僕固懷恩,由於僕固懷恩曾是郭子儀的手下將領,其軍士當初也都聽命於郭子儀,因此郭子儀只用威望便動搖了僕固懷恩的軍心。還有一點要注意到,就是雖然是被逼反的,但造反總是不得人心的事情,軍心不穩也在情理之中。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