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古來打仗,有時雙方人數差不多,有時差異較大,大到幾十比一的時候已經相當令人瞠目了。而二十人對抗二十萬人,你見過嗎?不要奇怪,這不是笑話,郭子儀受命之後從長安趕奔咸陽,就只帶了這二十騎,還是臨時招募的。長安當時已經無兵可用了。好在他們趕在吐蕃來之前到達了咸陽,不然加上郭子儀也不過二十一人的這支唐朝“大軍”,要是在路上就碰到了敵人的話,不知該如何應付,那也許就真成笑話了。郭子儀到咸陽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向朝廷請求增援,結果又被程元振擋住了。其實程元振不擋的話,也是給代宗徒增煩惱,他要是有兵的話,斷不會只讓郭子儀帶二十人去應敵,只不過早一些通報的話,代宗還可以多一些時間做打算。一路上吐蕃沒遇到什麼有效抵抗,就是在盩厔這個地方遇到了渭北行營兵馬使呂月將,稍有點麻煩。呂月將帶的兵可是比郭子儀帶的多多了——兩千,然而要按照以一人來打吐蕃一百人的這個比例作戰,還是有難度的。這種情況下呂月將居然還有一次打贏了,真有點難以置信。但最終呂月將兵敗被俘,歷史上再也沒有關於他的記載,我們不知道這位將軍最終怎麼樣了,但他卻是很值得尊敬的。郭子儀在咸陽那裡多半是幫不上忙了,而吐蕃又神速般逼近長安,怎麼辦呢?代宗又發詔讓諸道節度使來救援長安,可是有程元振迫害來瑱的例子在眼前,就連李光弼這樣的重臣都不敢輕易來援,怕以後自己也會遭陷害,所以大家都眼睜睜看著代宗無可奈何之下狼狽地從長安逃了出去。

  亂後的曙光·肅代兩朝紀實(21)

  在唐初突厥入寇之時,太宗只帶了六人於渭橋與頡利會面,回過頭再看玄宗、代宗還有後來德宗等人的出逃,不免令人感慨。不過太宗遇到的情況畢竟要好了很多,長安城中好歹還有些兵,而代宗卻真的無兵可用,又碰上程元振這個活寶,什麼都不告訴他,相信他也十分鬱悶。這時有大臣上表請求懲治程元振。其中太常博士柳伉的分析比較尖銳,他說吐蕃來犯,武士無人力戰,這是將帥背叛了代宗;群臣不敢犯顏進諫,這是公卿背叛了代宗(奇怪,他當初怎麼也不進諫呢);代宗出京都的時候百姓亂鬧了一氣,還互相殺戮,這是三輔地區背叛了代宗;自從召諸道兵將來援,至此已四十多天,連個車輪的影子都沒看見(就是一兵一卒都沒來),這是四方背叛了代宗。如今內外離叛,形勢危矣。據此他建議代宗下罪己詔,並把罪魁禍首程元振殺掉。代宗顧念程元振對他是有功勞的,所以“削元振官爵,放歸田裡”,至於“罪己詔”,似乎沒見著影子。

  後來吐蕃退去,代宗回到了長安,程元振換上了婦人裝束矇混過關,也進了長安。結果被人告發,說他要圖謀不軌。代宗倒真是很寬容,又想起他的功勞,只是把他流放了。最後程元振走到江陵就死了。

  我覺得程元振來到長安的目的,只怕並不是想要謀圖做什麼壞事,只是想被重新啟用而已,不然以他當時的處境,無權無勢,只是住在一個司農卿的家裡,能做什麼大事呢?至於換裝入城,也是因為他當時是戴罪之身,自然不好大搖大擺地進城了,也是為了隱蔽,用現在的話形容,就是“行事低調”。只是他積怨太深,所有人都恨他,因此被流放還算對他客氣。

  程元振和李輔國兩人,代宗明顯更恨後者,而對程元振則比較寬容,儘管他害得自己倉皇逃出長安,但依然能夠放過他。不像李輔國,那是代宗親自派人去暗殺的。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呢?自然是李輔國那句“大家但居禁里,外事由老奴處分”惹了禍,另外,李輔國當初把玄宗強行遷到太極宮,也使得代宗在心理上對他有所不滿。顯然,程元振的專權沒有李輔國嚴重,他沒有直接危及到皇帝的權威,這點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吐蕃之禍並沒有隨著程元振的罷官而罷休。在隨後的幾年裡,吐蕃又幾次進犯。不過後幾次卻又和唐朝內部一員大將的反叛有關,就是曾代替李光弼為副元帥的僕固懷恩。在《新唐書》的叛臣傳中,僕固懷恩名列第一。可是僕固懷恩的反叛並不簡單,甚至可以說是被逼反的。面對這幾次吐蕃的來犯,代宗又是如何應付的呢?

  十七

  在太原城門前,有一大隊人馬,確切地說,是兩部分人馬,其中一部分是回紇軍,另一部分則是唐軍。

  只見隊伍最前面的一位將軍,上前衝著城門上高聲喊道:“快開城啊!”然而城樓上卻毫無動靜,大門紋絲不動。

  時間久了,將軍十分惱火,但他身邊的回紇可汗更加惱火。將軍沒有辦法,反過來又勸可汗息怒……

  這是平定安史之亂後,唐軍把回紇軍隊“歡送”走時的情景。那位將軍便是僕固懷恩。但僕固懷恩萬沒有想到,這件事竟成了他踏上不歸路的起點。

  太原的河東節度使辛雲京,為什麼不給僕固懷恩開門呢?原因無他,“內忌懷恩,又以其與回紇親,疑可汗見襲,閉關不敢犒軍”。回紇一路上所到之處燒殺搶掠,辛雲京不肯開門,也不能說他全錯,但連犒軍都沒有,就不好了。而且並非一次,在僕固懷恩大軍平叛從太原經過時,他也是這麼做的,那時辛雲京應該沒理由擔心被掠奪,其原因多半是為了僕固懷恩。僕固懷恩曾經忌恨過李光弼,而今有人忌恨他,也不足為奇。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