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機會來了。

  亂後的曙光·肅代兩朝紀實(20)

  “飛龍副使程元振謀奪李輔國權,密言於上,請稍加裁製”。原來和李輔國為一黨的程元振,現在與他反目了。可見利益、權力真是讓人瘋狂的東西,因為它張後和李輔國反目,因為它安慶緒、史朝義會殺了自己的父親。這都是權力惹的禍。有了同樣手中握有兵權的程元振的支持,代宗敢於削奪李輔國的權力了,也就是說,當程元振請求代宗制裁李輔國的時候,無疑是給代宗吃了一顆定心丸。就在當年的六月,代宗將李輔國行軍司馬及兵部尚書的官職罷免,其他的仍然如故,又將他遷到宮外的府第中,同時以程元振代替他成為元帥行軍司馬。可以看到,這兩個職位都是與兵權相關的,這是重點,另外,這兩個官位顯然沒有中書令高,如果一上來就撤李輔國最高的官職的話,自然是不行,所以就拿這兩個官職開刀了。

  李輔國此時有些害怕了,知道皇帝的態度發生了轉變,於是“上表遜位”。這本來是為了試探代宗的態度,沒想到代宗也和他實在起來,當真把他的中書令給撤了。唐代中書省承旨制訂法令和詔書,是立法機構,中書令掌管中書省事務,地位十分重要,是宰相之一。撤了中書令的職後,代宗又封李輔國為博陸王。事實上王爵除了地位尊貴之外,沒有實權,也就是說,沒有什麼用處,這就把李輔國架空了。李輔國十分憤恨而委屈,和代宗訴苦:“老奴事郎君不了,請歸地下事先帝!”這自然也不是實話,可是真替李輔國擔心,如果代宗再實在一回的話,真的讓李輔國去殉葬,他又如何收場呢?當然代宗不會這麼做,就算這麼做也沒用,鬧不好李輔國來個魚死網破,於代宗也沒有好處。

  但這不代表代宗不想除去李輔國,同時他也不想明著殺李輔國。代宗所選擇的手段比較奇特,直讓人瞠目結舌——堂堂大唐皇帝,居然會派刺客去殺人……

  想是唐代武俠已經很發達了,否則也不會產生《虬髯客傳》這樣的傳奇。“風塵三俠”中的虬髯客,就是一個俠氣十足的人。另外,唐初齊王李元吉有一次想要謀害李世民,就想到了要派刺客去暗殺,雖然這次被制止了,但他後來還是派了一個刺客去刺殺尉遲敬德。其實暗殺手段自古有之。看看《史記》中的“刺客列傳”,最早的“俠”甚至可追溯到公元前七百年的春秋(即此篇中第一個提到的曹沫)。另外,唐代還發生兩起著名盜竊案,其作案人員都堪稱高手,尤其是偷了唐文宗玉枕的那個人,輕功實在了得。在這種背景下,代宗派刺客去暗殺,也實在沒什麼奇怪,只是皇帝派刺客出去殺人的卻是少見,這本身就算是新聞了。仔細想想的話,大概就有春秋時晉靈公派人去殺趙盾,但晉靈公又不是皇帝。若說雍正的血滴子呢,可是那個傳說的嫌疑太大了……再插句題外話,這幾件事其實大有文章可做,單以代宗派刺客這件事舉例,假如以它為背景寫部武俠小說,把李輔國寫成罪惡的反面一號,把代宗寫成可憐的羔羊,然後正在代宗水深火熱之際,一位大俠閃亮登場,解倒懸之危難,然後拂袖而歸,笑傲江湖。當然,如果再編出幾個紅顏知己也實屬正常,比如李輔國娶的夫人元擢之女,就完全可以拿來胡編一下,反正又不是第一次了,早在民國時期許嘯天就曾把元氏寫成了代宗後來的獨孤皇后。然後把小說改編成劇本,再拍成肥皂劇,然後大家一起悠哉優哉……不禁冷笑,實在是很惡俗。

  還轉回來說我們的代宗。那個人既然是皇帝找的刺客嘛,當然是錯不了的,當夜就大功告成,“竊輔國之首及一臂而去”,李輔國就這麼糊裡糊塗地死了。這個手段實在很高,省去了不少麻煩,起碼代宗連給李輔國羅織罪名的功夫都省了。雖然代宗表面上也讓人查案,可是結果自然是一無所獲。

  李輔國死後,代宗很是高興了一陣,讓人用木頭給李輔國刻了個假頭,又贈官太傅,不過諡號給的就比較差了,諡為丑。諡法中怙亂肆行曰丑,倒的確很貼近李輔國的所作所為。而代宗一面以禮安葬李輔國,一面又給了這樣一個諡號,看來他是不想誤導輿論,使大家誤以為李輔國真的有那麼好。代宗這樣做,所表達的心聲是:看吧,李輔國就是一個怙亂肆行的人,現在死的不明不白,可謂天之報應,但我仍然以禮把他安葬,並且還贈官太傅——就差說自己是仁君了。

  十六

  李輔國死後,程元振用事。

  和李輔國比起來,程元振壞了不少事情。他因為私人恩怨,陷害來瑱和李懷讓致死,使各藩鎮都切齒痛恨於他。就是這個壞了大事。

  安史之亂開始後,由於朔方、隴右、河西諸鎮的兵力很多都調回來平叛,吐蕃藉此機會擴充地盤,占領了西北數十州的廣大地區,為後來的吐蕃之禍埋下了禍根。廣德元年九月,吐蕃又大舉東進,邊將向朝廷告急,程元振得到消息,卻根本不把消息上報給代宗。到了十月,吐蕃攻打涇州,當地刺史獻城之後,又成了吐蕃的嚮導。當這群人浩浩蕩蕩地過了邠州的時候,代宗才剛知道吐蕃原來入寇了,而且“一步到位”,已經到了邠州。說話間吐蕃又攻下奉天、武功,倉促之下代宗急忙任命雍王為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應敵。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