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亂後的曙光·肅代兩朝紀實(19)

  這一次唐軍也是藉助了回紇兵,其實回紇本來是要幫助史朝義的,代宗派了幾個人費了好大的力氣才讓回紇倒戈。這裡僕固懷恩幫了大忙,他的女兒是回紇登里可敦,說話當然有面子,但唐朝還是許下了准許回紇“自陝州大陽津渡河,食太原倉粟,與諸道俱進”的諾言,也就是說從陝州那裡都准許回紇掠奪。代宗當然不願意這樣,可是有什麼辦法呢?一旦回紇幫助史朝義的話,那就更糟糕了,兩害相權取其輕,代宗只得選擇讓回紇來“幫忙”。而當雍王李适到回紇兵營的時候,年少的李适顯然還很不諳於世事,不肯向回紇可汗拜舞,惹得可汗好生不高興。事實上回紇的確太蠻橫了,可是誰讓唐朝此時有求於人呢?雍王左右自是向著自己的上司說話了,結果雙方爭執半天,最後誰有實力誰說了算,雍王一行人完全處於下風。回紇把李适帶來的幾個人全都打了一百皮鞭,有兩人當天就死了,李适還好點,被人當作“年少無知”而沒有挨這頓鞭子。

  果然,攻下東都洛陽之後,回紇兵大肆燒殺搶掠,死者上萬人,大火連燒很久都不熄滅。另外,魚朝恩所率的神策軍把東京、鄭州、汴州、汝州等地視為賊境,於是任意擄掠。說實話,唐軍官兵的行為,怎麼看怎麼有點像“三光政策”,元曲里有一句“賊做官官做賊混愚賢”,官兵和賊兵對百姓來說幾乎沒什麼區別。在官兵的照料之下,這些地方十分悽慘,“比屋盪盡,士民皆衣紙”。又是一句元曲的話: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十一月,史朝義自濮州北渡黃河,又被追趕而來的唐軍打敗。在這種不利的形勢下,叛軍中的鄴郡節度使薛嵩和恆陽節度使張忠志紛紛以自己統領的地盤投降了唐朝。

  第二年,即廣德元年,公元七六三年正月,史朝義屢戰屢敗。他的弒父行為再加上搞內亂當然不得人心,雖然他“虛懷禮下”,但並沒有什麼才能,又是常敗將軍,更難聚斂人氣。這一回他失敗後,來到莫州,又上了田承嗣的大當。在田承嗣鼓動下,史朝義親自帶領五千精兵出城去幽州搬兵。臨別之時史朝義再三囑託田承嗣,田承嗣則頓首流涕,十分忠誠的樣子。而史朝義一走,田承嗣便投降了唐軍,還把史朝義的母親妻子全都交給了唐軍。史朝義又到范陽,但李懷仙也已降唐。史朝義又輾轉去了幾個地方,都不容納他,他所率部眾看到大勢已去,也紛紛離去。此時史朝義十分悲苦,嘗到了眾叛親離的滋味,也許他想到了他的父親史思明,就在輾轉的過程中,曾至梁鄉拜了一下史思明的墓,可惜史思明在天之靈也沒有保佑他。最後,史朝義帶數百胡騎打算北去奚或契丹,又遭李懷仙窮追不捨。史朝義終於走投無路,自縊於林中。

  這樣,隨著安史之亂最後一位首領的死,歷時八年的安史之亂終於落下了帷幕。

  當我們卸下黑色的幽默,再次回顧一下的時候,突然心情沉重了下來,感到的只有心痛。——安史之亂讓人心痛,它無論對於誰來說,都是一場災難。安史之亂使人口銳減,從皇家到平民,從文士到武將,死亡名單上名字寫得滿滿的。沒有誰從中真正受益,即使是發動者安祿山,也早早喪命於此,其後幾人也都不得善終,家破人亡。玄宗、肅宗在戰亂之下退位的退位,病死的病死,皇子皇孫們死掉的也不少。還有眾多將士,高仙芝、封常清、張巡等等等等……還有,那些悲慘的百姓們……

  讓我們默哀,默哀,再默哀……

  十五

  代宗的正式大業開始了。幾乎和平定安史之亂同時,代宗也著手準備剔除絆腳石。

  第一個是李輔國。

  前面說過,唐朝後來逐漸形成了宦官把持朝政的局面。其實本來太宗定下的制度是內侍省不置三品官,宦官們做的事情也無非“門閣守御、廷內掃除、稟食”,就是看看門、打掃一下衛生、端個飯菜什麼的。武后時期宦官多了起來,到中宗時,宦官人數猛增,官品也有所提升,七品以上者達千人。不過中宗畢竟“無能”,不敢打破祖宗定下的規矩,哪裡像玄宗,大刀闊斧地就把宮嬪人數加到了四萬,宦官黃衣以上三千人,衣朱紫者千餘人。如高力士,其實和“力士”一起的本來還有個“金剛”,後來金剛不知道哪裡去了,就只剩力士了。——這是題外話。

  高力士雖然得寵,但還不至於想染指宰相,而李輔國就明目張胆地要肅宗封他為宰相,肅宗對這件事挺發愁,不好直接說自己不願意,只推託說群臣不願意。李輔國倒也實在,還真在朝廷上找了裴冕“推薦”自己。肅宗心裡這個氣啊,跟蕭華說,如果裴冕真要這麼做了,他還真沒法拒絕。肅宗要蕭華出去和裴冕說一聲,不要這麼做,裴冕回答說“初無此事,吾臂可斷,宰相不可得”。這樣總算把這件事壓下來了。

  代宗本來一直很討厭李輔國的專權,但他能當皇帝,李輔國也算是出了力的,但是李輔國恃功自傲,變得更加專橫跋扈,居然這樣和代宗說:“大家但居禁中,外事聽老奴處分。”此話一出,估計所有人當時都瞠目結舌,實在是一句妙語。但李輔國手中握有禁軍,代宗即使不高興,也無計可施,外表仍然很尊敬他,稱他為“尚父”。代宗當然並不喜歡這位“尚父”,時刻都想除去他。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