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傳說玄宗當時仔細的聽鈴聲,竟然聽出來鈴兒唱的歌詞是:三郎郎當。一笑。不過卻是很恰當的,如果玄宗後期能夠像前期一樣勵精圖治,就不會聽到鈴兒的諷喻了。但是,人都是有局限的,玄宗也不例外。柏楊先生說李隆基是個“人渣”,原因是安史之亂使唐朝一下子從天跌到了地,而且人口銳減。雖然不同意這麼刻薄的評價玄宗,但他後期的昏聵確實是一件至少令我們表示遺憾的事。如果說開元盛世達到了頂峰而盛極必衰的話,那麼按正常規律也應該是逐漸下滑,比如漢朝在漢武帝時就經歷了由盛轉衰的轉折期。而李隆基開元與天寶的函數卻是不可導的,可以算是階躍函數了。數學上的一個理想模型在現實中找到了一個實例,這既是數學的幸事,也是唐朝的不幸。而這個不幸,不能不說與玄宗的個人因素有關。唐朝總是會衰落下去,總要有一個皇帝來承受導致衰敗的指責,不巧讓玄宗趕上了。但他個人為此做出的“努力”卻是不可磨滅的,無疑是雪上加霜,李林甫、楊國忠不管真心假心,都曾提過安祿山要造反,但玄宗就是不聽,看來真的是“天意”?

  四

  太子李亨,雖然留了下來,卻有點不知所措,倒是廣平王問了一聲:“天這麼晚了,不能總在這裡耗時間,咱們去哪呢?”敢情大夥全沒主意。好在有建寧王在這個時候的提議:

  殿下昔嘗為朔方節度大使,將吏歲時致啟,略識其姓名。今河西、隴右之眾皆敗降賊,父兄子弟多在賊中,或生異圖。朔方道近,士馬全盛,裴冕衣冠名族,必無貳心。賊入長安方虜掠,未暇徇地,乘此速往就之,徐圖大舉,此上策也。

  對照前面的話,可以看出來,建寧王確實是個很有才幹的人,而不是只憑著史書中幾句玄虛的“賢”、“德”,或者說,史書“賢”、“德”的稱讚是有根據的。唐立國以來從宮廷中長大的皇子皇孫們,很少有這樣的水平,這樣的見識。建寧的賢德以後還要再說,暫時放一放。

  建寧王之所以提議到朔方,原因是李亨在未當太子之時,曾任朔方節度大使,儘管他沒有實際上任,但朔方絕對可以說是他的老根據地。而前面玄宗也曾提到讓李亨去朔方,“吾撫之素厚,汝必得其用”,表面上看,是說玄宗待朔方不薄,然而焉知玄宗這話中說的不是李亨?

  有人認為李亨在做太子時的勢力,其實是很大的。當然,作為太子,自會有自己的一番勢力,但是李亨的勢力到底有多大呢?

  前面曾提到過,李亨是唐代一個過得挺不舒心的太子,但無論是李林甫還是楊國忠,都未能從根本上撼動他的地位。這絕對和李亨的恭謹有莫大的聯繫。要知道,這份恭謹是從當太子那天起就開始了的。當時,將冊立太子時,儀注中有中嚴、外辦(皇帝出入的禮儀)及絳紗袍,李亨覺得“與皇帝同稱,表請易之”。由此可見一二。

  李林甫當初勸玄宗立壽王瑁,但玄宗卻想立李亨,於是猶豫不決。這時起作用的人是高力士,他說了一句“大家何必如此虛勞聖心,但推年長者而立,誰敢復爭?”引得玄宗連連說:“汝言是也!”困擾了他一年多的事,就這麼決定下來了。

  李林甫當然會害怕,於是幾次想把太子拉下水。

  第一次是天寶元年,借打擊韋堅來攻擊太子。韋堅是太子妃的哥哥,如果他出事的話,是很可能牽連李亨的。可以想像得出來,李亨本來就想脫身,再加上韋蘭、韋芝又引太子之言為自己的哥哥辯解,嚇得李亨趕緊拿出“夫妻好比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的勁頭來,提出與太子妃離婚。第二次則是從王忠嗣下手,讓洛陽別駕魏林告狀,說王忠嗣曾自言是從小在宮中長大的,與忠王(李亨未當太子時就是忠王)交情很深,“欲擁兵以尊奉太子”。隨後王忠嗣便被和逮捕岳飛一樣的方法抓入了獄中,定為死罪。這次事件可以說的確是非常嚴重的,歷來皇帝忌諱的就是太子諸王與大臣們結交,尤其是手握兵權的大臣。李林甫從這件事上下手,可謂抓住要點了。不過李林甫不該同意把哥舒翰也召入長安,哥舒翰的求情起了很大的作用,當時他得知王忠嗣被定為死罪,極力求情,言與淚俱。同時,玄宗身邊的張垍、高力士也一直為太子說好話,總之,一方面太子自身仁孝謹靜,二來又有這麼多人求情,所以李林甫白忙了半天,最終做的全是無用功。

  李林甫這般陰鷙的人都未能把太子趕下來,楊國忠就更別提了。倒是他一上台,使得朝廷上下全都鬆了一口氣,原來在李林甫當政時,人們都是很謹慎的,而楊國忠就比較“溫和”了。拿我比較熟悉的王維來說,在李林甫當政時他是謹小慎微,有時不得不硬著頭皮唱和一下李林甫那實在不怎麼高明的詩歌,而楊國忠上台之後,便悠哉游哉地到輞川大游而特游起來。另外,令人感覺好笑的是,楊國忠剛當宰相時,“以天下為己任”,頗有些滑稽,而在“天下”之前,實在應該有個“禍”字。總之,楊國忠很怕太子,太子也怕楊國忠,但畢竟沒弄出什麼事來。《舊唐書》上寫楊國忠是因為“懼上英武”,很有趣,不禁想到另一件事,就是李淵曾有一次攻打突厥,史書記載突厥人說:“唐公相貌有異,舉止不凡,智勇過人,天所與者。前來馬邑,我等已大畏之,今在太原,何可當也。且我輩無故遠來,他又不與我戰,開門待我,我不能入,久而不去,天必瞋我。我以唐公為人,復得天意,出兵要我,盡死不疑。不如早去,無往取死。”就是說李淵非常非常厲害,我們不如早點回去,不要去送死。這可真是有意思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