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在安祿山成功的眾多因素中,不能排除宗教信仰這樣一條。現在更多的人相信安祿山是粟特人。安祿山所親信任用的多是他本族人,而他在粟特人當中的地位則是漢族人無法想像的。曾看過《考古中國》中的一集,《發現虞弘墓》中就說,“祿山”其實就是軋犖山,即襖神出生的地方。那麼關於安祿山的名字,有多種說法,據說在突厥語中,是“戰鬥之神”的意思,又有人考證出來是光明的意思,然而又有人說是“亞歷山大”。總之不管他的名字究竟是何意,安祿山在粟特族中的地位是崇高的。

  就這樣,安祿山只用了一年時間,便打到了長安。

  本來,路途中他們是遇到了麻煩,而且安祿山本人曾一度在潼關前抓狂。唐軍兵力分散,而且國內之兵此時多不可用,平日未經訓練,說是一群烏合之眾也不為過,可好歹還是能夠抵擋一陣子。而事實是,最終唐軍以錯誤的戰略戰術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因而長安的東大門潼關被攻破了。

  唐軍本不該輕易出動,尤其是像潼關這樣戰略意義重大的要道,更應該重兵把守,何況此時也並不具備主動出擊的條件,如果這支唐軍能像唐初那支玄甲軍或是安西那支百戰精兵一樣,那麼自然不用發愁,難道誰還願意被動挨打嗎?因此對於唐軍來說,在潼關拖住安祿山是個無奈的必須選擇。然而,玄宗卻殺了退守潼關的高仙芝、封常清,又從家中把病廢的哥舒翰推到了戰場。

  這裡想說說這三位將軍。這三個人中,最先死去的是封常清,而隨後被殺的高仙芝是高麗人,即所謂的蕃將。他們同時因為戰爭不利退守潼關被玄宗以戰敗棄地罪而殺,其中宦官邊令誠的作用不可低估。兩位將軍接到詔書後都慷慨受戮:封常清死前將一道表章交給邊令誠,表中看不到一句怨言,反而處處體現著對大唐的一片忠心,“即為尸諫之臣,死作聖朝之鬼”,是有些愚忠的意思,我們至今看這道表都覺得很不忍,不知玄宗看後是什麼感覺……而高仙芝則不承認“盜頡資糧”的罪名,他對部下說:“我有罪,若輩可言;不爾,當呼枉。”話音剛落,軍中都喊:“枉!”然而高仙芝還是從容赴死了。讀到這裡時,總會讓人感覺很難受,不禁想起了同樣因為堅守不戰而被換下的廉頗,他沒有被殺實在是很幸運了。高仙芝將軍固然是蕃將,但他對大唐忠心耿耿,可見唐玄宗寵信蕃將本身並沒有錯誤,只是他識人不明,寵錯了安祿山。何況,不是蕃將,就不會造反了嗎?

  被換上來的哥舒翰,大家應該不陌生吧,他就是“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中的那位令人敬佩的將軍。他接手潼關後,當然不會像沒頭腦的趙括那樣立刻出兵,他也同樣採取了堅守的策略。當時的情況,無論換哪個人,只要頭腦還正常些,就不會帶著一群烏合之眾去送死。儘管郭子儀、李光弼也如是說,奈何楊國忠卻懼怕哥舒翰謀算自己,勸玄宗不要錯過這個機會。玄宗本來就想主動進攻,此時更是聽信了楊國忠的話,派去了一個一個的使者。我們看到的情形是:“翰不得已,撫膺慟哭。”於是大哭一場之後,哥舒翰被迫出兵了。

  這樣的隊伍出去打仗結果可想而知。唐軍號稱二十萬的大軍,就這樣敗了,連哥舒翰本人都被俘虜了,或者說,是被部下當作奇貨賣給了安祿山。那個部下自己也並未得到好處,反被安祿山殺掉了。所以說要想做叛徒也是有“風險”的,得到青睞的不少。而被殺的也有不少,所以叛變的時候,要麼等著敵軍或是自己的手下把自己抓去再投降,要麼就把戲演足了再叛變,而主動叛變的,只怕多半得不到好處。

  在安祿山面前,哥舒翰又是什麼表現呢?只見哥舒翰跪伏在地,說道:“臣肉眼不識聖人……”這裡我不想過多地指責哥舒翰,戰敗他的確有責任,而且被俘後如此表現確實令人大跌眼鏡,但是哥舒翰還是盡到了一個為將的職責,他也曾想過收拾散兵去把潼關再打回來,但是未及行動,就被抓了。

  亂後的曙光·肅代兩朝紀實(2)

  所有這一切的結果,不能不說與楊國忠有關,是他在這種緊急時刻還有心思搞政治鬥爭,“今日之事,非宰相之過”,直到這時,他還在想著事故責任人的問題,說不是他的過錯,有誰會相信呢?不過,即使沒有楊國忠,情況也不會好到哪兒去,因為唐玄宗本人此時的糊塗是不比楊國忠差的。

  於是,在一個黎明,玄宗皇帝帶著楊氏兄妹,帶著自己的兒孫,偷偷地出了長安,將自己的都城和臣民們徹底地拋棄,一步步遠離了他們……

  二

  玄宗皇帝帶著兒孫和楊氏兄妹等人,淒悽慘慘地到了馬嵬坡,發生了著名的“馬嵬之變”,中國古典四大美人的楊貴妃香消玉殞。

  關於這件事,後來很多詩人都寫過詩哀悼貴妃之死,倒是唐末的鄭畋寫詩稱讚了一番唐玄宗,說他能在此時殺貴妃,“終是聖明天子事”,可見還不是完全的昏聵。於是有人說鄭畋有宰相之才,又有人說他是沒心肝。其實不管怎麼樣,玄宗此時都必須殺了楊貴妃。

  軍士們心中不滿,頗有怨氣,於是發生譁變,殺了當朝宰相,又逼皇帝殺了自己的愛妃。一切發生得都很自然,自然到甚至可以忽略背後的主謀。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