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從郡王到皇帝·李隆基(10)

  計劃定好之後,七月,魏知古狀告太平公主打算在當月的四日作亂。玄宗當下便讓羽林軍突入到武德殿,自己則與兩個弟弟和其他一些大臣商議怎麼捕捉太平一夥亂黨。初三,唐玄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幾乎沒費吹灰之力,便將太平公主的一些黨羽殺掉了,由於殺掉的人並不是非常重要,殺的方式也十分簡單,史書中也就是寥寥幾筆,因此不詳述了(其實這些廢話都比那個過程要長)。

  這個過程看似簡單,但當時必定刀光劍影,喊殺聲沖天,因為這驚動了太上皇。李旦聽到事變發生的消息後,登上了承天門的門樓。郭元振上奏說是皇帝奉太上皇的誥命(太上皇誥命何在?他都不知道有此事,真是睜著眼睛說瞎話)誅殺竇懷貞等奸臣逆黨,沒有其他的事。隨後玄宗也來到門樓之上——他來幹什麼?可能是解釋,也可能是“逼宮”。推測眾目睽睽之下,解釋的可能性要大一些,但李旦肯定曉得玄宗的意思,馬上頒誥列舉太平公主親信竇懷貞等人的罪狀,然後大赦天下,但逆臣的親屬黨羽不在赦免之列。

  從這一次的事件中,李旦嗅出了不尋常的味道。李隆基上一次可以發動政變誅殺韋後,這一次又瞞著自己發動小政變剷除太平公主的黨羽,下一次,未必不敢發動政變從自己手中徹底奪權。心有餘悸的李旦當下就表示“自今軍國政刑,皆取皇帝處分。朕方無為養志,以遂素心”,徹底地不再參與政治,這與李淵的態度是完全一樣的,李旦也終於提前幾年成為一個“歷史人物”。

  那麼,太平公主又怎樣了呢?在事變發生之後,太平公主逃到了山寺之中,三天之後才出來,回到家便被賜死了。在她死後,她的餘黨一個一個被清理,只有她的兒子因為挨了她一頓鞭子(表示和她不同道)才得以免死。

  開元通寶,唐朝最鼎盛時期的標誌性貨幣。

  不錯,太平公主確實反對李隆基做皇帝,而且是出於私人目的,人前人後一直在說“睿宗舍長立少已經是不合適,而且皇帝又失德更應該廢掉”之類的話,判個死罪也差不多,但無疑玄宗泄私憤的成分也很大。至於太平公主有沒有策劃那起未發生的謀反政變,史書上的記載並不詳細。事實上如果記下來的話更有利於玄宗,但我們看到的就是太平公主今天找幾個人說什麼,明天再找誰說什麼,即使是策劃謀反政變,也只是找了一大堆的人密謀,但怎麼謀的,根本沒說清。既然玄宗知道得很詳細,那麼就不該這麼簡略地記一下就算了,最後只是憑魏知古空口無憑地說一句“太平公主計劃在四日謀反”便下手,這一切似乎都有可疑之處。我們知道,侯君集參與李承乾的謀反,眾人當時割破手臂飲酒為盟的情景,史書上寫得栩栩如生,如果是編造的話不會編的這麼自然,何況,可以給李承乾編一個謀反的情景,就不可以給太平公主編一個嗎?總之,給我的感覺,太平公主的計劃很模糊,倒是玄宗的計劃很明朗,最後將計劃付諸行動的並非太平,而是玄宗。很可能是玄宗為了剷除姑母這個異己,強加給她“謀反”的罪名,至於她到底有沒有策劃那起七月四日的政變,這個問題並不重要,重要的在於她確有謀反的實力和動機。所以,不管太平是不是真的“謀反”了,她都必須“謀反”。

  至此,太平公主這位帝國的公主,真正的覆滅了。而睿宗在正式離開政治中心之後,於開元四年夏六月逝世。

  李隆基,從臨淄郡王到平王再到太子,終於成為皇帝,只有兩三年的時間,一切都是憑著他的才能、實力與魄力。大唐在混亂了一陣子之後,終於迎來了一個可以帶給它安定而後又帶給它無比創傷的人。於是,歷史上一個名為“開元”的時代,向世人發出吼聲——

  我來了!

  亂後的曙光·肅代兩朝紀實(1)

  亂後的曙光——肅代兩朝紀實

  唐代這個頗有些傳奇色彩的王朝,不乏盛世,亦不乏大亂。肅代兩朝似乎素不為人所重視,也難怪,它的前面是由開元到天寶“天上人間”的轉型期,後面又是德宗貞元至憲宗元和年間的所謂“小中興”。然而,如果沒有肅代兩朝的靖亂與恢復,那麼大唐後來的命運又會是如何呢?

  一

  安史之亂形勢圖

  時間走到公元756年,這一年,本來應該叫天寶十五載——儘管已經這樣叫了大半年,卻因為發生了太多的事,終於宣告了天寶這個年號的終結。

  就在前一年,玄宗的乾兒子安祿山起兵叛亂。

  安祿山本來是想在玄宗死後再起兵的,奈何朝中總有一個人在皇帝面前說他要謀反的壞話,又搞出很多事情來激他,安祿山一陣陣惱火,索性真的提前造反了。

  那個總說安祿山要反的人便是楊國忠。我們也不必佩服楊國忠有此先見之明,他之所以和安祿山過不去,是因為他與安祿山有隙,多半是想藉此來打擊他,這屬於權力場上的傾軋,並非是為了國家,否則也不會聽說安祿山謀反而高興了。

  他高興得太早了。顯然“不過旬日,必傳首行在”只是一個幻想。安祿山的強大超出了他們的想像,也就是說,他們,包括唐玄宗在內,都低估了安祿山。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