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從郡王到皇帝·李隆基(9)

  但她想錯了,和李淵不同,李旦從來都不曾有過什麼大的志向,更沒有野心,他表示退位是真心的,因此聽到這番話後,意想不到的結果出現了,那就是這個術者的話堅定了李旦讓位的決心:“傳德避災,吾志決矣。”既然天意如此,那我還賴在這個皇位上幹什麼呢?免得以後自己也被人拉下來,那就不好了。但李淵的先例或許對他也有影響,畢竟那一次真的是轉天就出事了,李旦不可能不害怕。

  太平公主沒有想到,自以為能夠置李隆基於死地的事情,居然最後成了這個樣子。於是她趕快帶著人力諫不可。睿宗這時說他曾勸中宗讓位給自己的兒子,中宗沒聽,果然遭到禍亂,既然自己當初勸哥哥這麼做,而今自己又有什麼理由不這麼做呢?

  唐玄宗李隆基像

  其實睿宗讓位的消息一傳出,嚇著的不單單是太平公主等人,就是太子李隆基也是嚇了一跳,趕忙跑到睿宗面前,跪下來小心翼翼地詢問這到底是為什麼。李隆基大概怕這是父親對自己的試探,一旦中計就無法挽回了,所以誠惶誠恐。睿宗也看出他的疑心,就對他講:“社稷所以再安,吾之所以得天下,皆汝力也。今帝座有災,故以授汝,轉禍為福,汝何疑邪?”也許睿宗心裡是這麼想的:你不要懷疑了,我讓位給你是真心的,只要你能讓我安度晚年……但李隆基仍然堅持不肯,睿宗又說“你是孝子,又何必等我死了再即位呢”,於是李隆基涕泣著走了出來。這就算是默認了吧。在他的眼淚之中,自然有高興,但也有感激,或者做戲的成分也有,不管怎麼說自己不必再為地位不穩而擔心了。儘管後來睿宗下詔時又推辭,那基本上就是在走形式。

  這一年(712)的八月初三,李隆基從自己父親的手中接過了皇帝的玉璽,成為了大唐第六代男皇帝(出了一個武則天還真是“麻煩”啊,算上她的話李隆基就是第七代了),廟號玄宗,在他死後諡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人們多稱其為“孝明皇帝”,即“明皇”,唐明皇的稱呼就是從這裡而來。

  總之,玄宗即位,一個新的時期即將拉開序幕。

  三

  序幕將要拉開,但是卻要再等些時候,因為阻礙拉幕的人還在。

  太平公主知道睿宗傳位無法挽回,那也沒辦法,只好認栽了。但是,如果自己的哥哥仍然掌握著政權,那麼自己仍有希望獲得權力。

  其實,既然新皇即位了,太平公主就該認命,而不該再勉強下去,但她不甘心,不甘心自己將退出政治舞台。就是在這種權力欲的驅動下,她向已退位為太上皇的李旦提議,仍然要親自執掌政權。出人意料的,這一次李旦很痛快地答應了,一來大概也有些捨不得權力,別看擁有它時不在乎,而退位之後卻覺得它的可貴;二來,如果自己真的一點權力都沒有了,那麼一旦兒子耍起性子來,不認自己這個太上皇,或是一意孤行地做出什麼事來,那豈不糟糕?所以他問李隆基:“你是不是覺得國家事務十分繁重,要讓朕幫你處理一些事務呢?”還沒等玄宗回答——估計玄宗聽到此話也回答不上來什麼,只有點頭稱是的道理,自己剛即位,哪裡能一下子就像脫韁的野馬不服管教?於是太上皇教育新皇帝說:“想當初堯禪位給舜之後,還要親自到各地去巡視,現在朕雖然將帝位傳給了你,哪能對家國之事漠不關心呢!此後凡有軍國大事,朕還是會參預處理的。”反正瑣碎的事情李旦是脫身了,但涉及到重要人物的事情,他還是不肯撒手。如此,太平公主的目的就達到了。

  宋璟像

  由於是剛即位,玄宗還來不及剷除朝中太平公主的勢力,當時宰相中七個人有五個是太平公主的人,更不用說其他大臣了,幾乎一半都是太平公主的黨羽。情勢如此,放到哪個皇帝,都必然是置之死地而後快,對於想要有一番作為的玄宗來講,更是如此。

  恰好,這時已有認為獎賞與功勞不相符而口出怨言的劉幽求和右羽林將軍張NFEFD一起密謀剷除這些人,並將這些告知玄宗。玄宗當然認可他們的行動。可是張NFEFD卻又將這些告訴了鄧光賓,玄宗得知後大為害怕,怕有人將這些告訴太上皇,索性自己先去報告,免得讓太上皇說他剛即位就敢不聽話。負責審判的官員最後判劉幽求死罪,玄宗怕以後沒有人敢再這麼說了,而這又實在不是自己所希望的,於是又轉過來替他們向太上皇求情,最後一概外放了事。

  機會來了,在開元元年即公元713年的六月,王琚和崔日用對玄宗說事情已經緊迫了,應該馬上動手,“太平謀逆有日,陛下往在東宮,猶為臣子,若欲討之,須用謀力。今既光臨大寶,但下一制書,誰敢不從?萬一奸宄得志,悔之何及?”現在你已經是皇帝了,你下詔書懲治她還有誰敢不聽從嗎?玄宗並非不想這麼做,他的顧慮主要在於太上皇,就和當初李世民發動政變時的顧慮一樣,也是顧及這樣做會有損孝道。不過既然是皇帝嘛,那就怎麼說都有理了,崔日用拿出“天子之孝在於安四海”的大道理出來,玄宗也就被說動了。

  崔日用還提出一個很概括的行動方案,即“先定北軍,後收逆黨”。無疑這是十分妥當的策略,重要的就在於兵權,先定“北”軍,即玄武門那裡的守軍,這幾乎成了“兵家必爭之地”。控制了北軍,再收捕亂黨,自然是百發百中,而且這樣做,“不驚動上皇矣”。當然,如果真行動起來,起初太上皇自是不知道,但早晚會知道這樁事情——那也顧不得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