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唐高祖李淵像

  痛並快樂著·李淵(1)

  痛並快樂著——李淵

  李淵,可以說是一個很幸運同時又很不幸的人。

  說他幸運,看看他的父親、兄弟、妻子、兒子,哪個比他活得還長?他的三個哥哥早夭,可能會使少年的李淵比較寂寞,但也正因為他是他父親李炳去世時唯一活著的兒子,所以毫無爭議地安安穩穩地繼承了唐國公的位子,哪怕他當時只是個七歲的孩童。說他不幸,也緣於此。他父親早早過世,所以“幻失怙恃”的李淵大概很受了一番苦頭吧。幼年喪父,中年喪妻,晚年喪子,人生這三樣苦可以說李淵都嘗了個夠兒。

  李淵字淑德。他倒是很符合中國傳統“姓*名*字**”的程式,而他給兒子們起的名字差不多都是兩個字的,這些名字很“現代化”,建成、世民至今都有人叫,尤其是以現在四五十歲時的人居多。倒是玄霸這個名字比較特別,可惜擁有它的主人年紀不大就去世了,使得這個名字在史書中的記載也只限於那寥寥的幾行。但是到了後世文人的筆中,經過加工改造,由於避康熙的“玄”字而改叫“元霸”的這個人,才真正有了一絲霸氣,只是死得有些莫名其妙。由“稚詮”進化的“智雲”,好聽了很多,可惜這個可憐的小孩被兩個哥哥拋棄,慘死刀下,成為李氏家族第一個犧牲者。從元吉開始,除偶然情況,李淵的這些孩子的名字才好像走上了“正道”——他們都是“元”字輩的。大概是李淵後來孩子出生太頻繁,沒功夫細想,所以就採取了這種程式化的方法,也因此,從名字中可以看到李淵寄託的希望越來越趨於“平庸”,只是取一個吉利一點的名字罷了。而長子的建成和次子的世民卻寓意深刻——“建功成業”、“濟世安民”,年輕時胸懷大志的李淵在鬱悶之中對兒子寄予了厚望。而後來,也正是這兩個孩子最為出色。原因嘛,這當然有時機的成分在內,因為當時他們都長大了,至少是個大孩子了。

  不知為什麼,李淵的兒子們一律沒有“字”,甚至後來出生的孩子連小名都省了。有人說是“以字行”,這個不好說,現在通行的觀點仍傾向於是名而非字。不過當時隋末唐初的人好像對這一套不是很在乎,房玄齡、尉遲敬德,都是以字行,《舊唐書》中連尉遲敬德的名“恭”字都沒寫,要不是《新唐書》的記載,可能這個名就不為人所知了。還有,《舊唐書》中寫秦瓊是這樣:“秦叔寶,名瓊。”名放在了後面來記。《舊唐書》成書比《新唐書》早,在五代時期,應該還保留著唐時的習慣吧,由此可見當時對名字是不大重視的,只要有個“符號”來稱呼就夠了。或者,等到李淵的兒子們到了該取字的年齡時,卻由於沒有機會再被人叫,因而乾脆省去這道程序了(取字就是為了讓別人叫的,但既然成了“殿下”,那麼也就沒人用字來稱呼了)。當然這也只是猜測,不然為什麼早過了行冠禮年齡的李建成也沒有字呢?

  說到李氏兄弟的小名,也是個有趣的話題。建成叫“毗沙門”,玄霸叫“大德”,元吉叫“三胡”,唯獨沒有李世民的小名。是不是因為不雅才沒寫呢?有人曾開玩笑說“元吉叫‘三胡’,難不成世民叫‘二胡’”——這也只是開玩笑罷了,真正叫什麼,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了。不過這個小名也不重要,因為早年在太原的日常生活中,李淵裴寂他們,都是以“二郎”來稱呼李世民的,有了這樣順口的叫法,那個本來應該起這個作用的小名也就無所謂有無。以此類推,同樣人們也該大郎、四郎的稱呼建成和元吉,雖然書里從來沒寫過人們敢喊元吉叫“四郎”。不禁想起了楊家將,看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民間的習慣都不曾改過。但李淵後來的孩子們可能就沒有這樣的“待遇”,因為他們一出生,就是尊貴的親王了。

  說了這麼多,只是談了談名字和小名的問題,下面開始正式的話題。

  李家曾自稱是飛將軍李廣的後人,這個雖然沒有什麼根據可以讓我們相信,但他們看來也是有這個“資本”的。李世民的箭術就不說了,征戰中他就是以弓箭為主。李淵的箭術也當真很了不起,憑著這個,他娶到了一位美麗而又聰明的妻子。竇毅那道“屏風孔雀題”好像專是為他而設一樣,不然,眾多公子中,怎麼只有李淵射中了孔雀兩眼呢?李淵的箭術可說是出類拔萃,但當時還有一位更有名的射手長孫晟,“一箭雙鵰”這個成語就是由他那而來。李淵箭名比不上長孫晟,大概也與他長期擔任文職有關,而且他也很懂得韜晦,很懂得隱藏自己的長處。湊巧的是,這兩個人後來成了親家,只是李世民恐怕沒有機會得到岳父大人的指點,更多的還是繼承了李淵吧。

  開皇、大業中,富貴的生活無疑是快樂的,而且身為北周、隋兩朝皇親國戚的李氏,畢竟還是得到了一些照顧,但是楊氏父子有意壓抑關隴貴族,這種情況下,李淵雖然官位還可以,但沒有什麼實在的權力,又是文官,對於這個關隴軍事貴族的家族來說是有點“答非所問”。想必李淵一定很鬱悶,這時的他倒是有點像“富貴閒人”。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