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
自行鐘停了——原來已經很久不知有時間了。今夕何夕。
待得身子調理好,二人在前門大街中和戲院登場。
剛解放,全民皆擁有一個熱切的夢,不知會有什麼呢?不知會是多美?有一種浮蕩的,發暈的感覺。誰到預料不到後果,所以只覺四周騰著霧,成為熱潮。
戲院中除了演出京戲,還演出“秧歌劇”。那是當時文藝處的同志特別安排的節目。
當小樓與蝶衣踏入後台,已見一群新演員,都是二十歲上下,啊,原來小四也在。小四前進了。他們穿灰色的解放裝,布底鞋。見了角兒,一代表上來熱情地說:“我們都是解放區來的。沒經過正規訓練,毛主席說:”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裝懂。‘。“領導也說:“為了接近勞動人民,為人民服務,提供娛樂,同時也來向各位同志學習學習。”
“哪裡哪裡。”小樓道。
“你們有文化,都深入生活,我們向各位學習才是真的。”
小四儼然代言人:“他們在舊社會裡是長期脫離人民群眾。角兒們免不了有點高高在上。”
領導和新演員連忙更熱烈地握手:“現在大家目標一致了,都是為做好黨的宣傳工具,為人民服務,讓大家互相學習吧……”花花轎子,人抬人。最初是這樣的。
因為服裝刀具新鮮,秧歌劇倒受過一陣子的歡迎。他們演的是《夫妻識字》,《血淚仇》,《兄妹開荒》……
台上表演活潑,一兄一妹,農民裝束,在追逐比賽勞動幹勁,邊舞邊扭邊唱:“哥哥在前面走的急呀。”
“妹妹在後面趕的忙呀。”
然後大合唱:“向勞動英雄看齊,向勞動英雄看齊。加緊生產,努力生產……”
小樓跟蝶衣悄悄地說:“那是啥玩意?又沒情,又沒義。”
“是呀,詞兒也不好聽。”
“幸好只讓我們‘互相學習’,‘互相交流’,要是讓我們‘互相掉包’我才扭不來。扭半天,不就種個地嘛?早晚是兩條腿的凳子,站不住腳了。”
“沒聽見要為人民服務嗎?”
“不,那是為人民‘吊癮’,吊癮吊得差不多,咱就上,讓他們過癮。你可得分清楚,誰真正為人民服務?”小樓洋洋自得。
“噯,有同志過來啦,住口吧!”蝶衣道。
在人面前是一個樣子。
在人背後又是一個樣子。
這一種“心有靈犀”的溝通,也就是蝶衣夢寐以求的,到底,小樓與他是自己人。心裡頭有不滿的話,可以對自己人說,有牢騷,也可以對自己人發。這完全沒有顧慮,沒有危險,不加思索,因為明知道自己人不會出賣自己人。甚至可以為自己人頂罪,情深義長。
蝶衣溫柔地遠望著小樓。是的,他或他,都難以離世獨存。彼此有無窮的話,在新社會中,話說舊社會。
蝶衣不自覺地,把他今兒個晚上虞姬的妝,化得yín盪了。真是墮落。這布滿霉斑的生命,里外都要帶三分假,只有眼前的一個男人是真,他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沒有他,他或會更墮落了。
散戲之後,回到自己的屋子去,沒有外人了,小樓意猶未盡:“jú仙,給我們倒碗茶,我們才為人民服務回來。”
jú仙啐他一口:“白天我們一群婦女去幫忙打掃帶孩子,忙了一天。我們才是為人民服務。”
“為哪些人民?”
“工人同志,軍人同志。”
“咦,他們也是為人民服務的嘛,他們不能算是‘人民’。”
“那麼誰是人民?”
蝶衣幽幽地在推算:“我們唱戲的不是人民,婦女不是人民,工人軍人不是人民,大夥都不是人民,全都是‘為人民服務’的——哎,誰是人民?”
“毛主席呀——”
jú仙吃了驚,上前雙手捂住小樓那大嘴巴,怕一隻手不管用:“你要找死了!這麼大膽!”
小樓扳開她的手:“我在家裡講悄悄話,那有什麼好怕?”
但是“害怕”演變成一種流行病,像傷風感冒,一下子染上了,不容易好過來。
人人都戰戰兢兢。不管是“革命”,或是“反革命”,這都是與“命”有關的字眼。能甭提,就甭提。就算變成了一條蠶,躲在繭中,用重重的重重的絲密裹著,他們都不敢造次,生怕讓人聽去一個半個字兒,後患無窮。
革命的目的是高尚的,革命的手段卻下流。
——但,若沒有下流的手段,就達不到高尚的目的。廣大的人民無從選擇,逃避。藝人要兼顧的事也多了,除了排戲,還有政治學習,在政治課上背誦一些語錄。
不管京劇演員受到的待遇算是較好了。劇團國營,月薪不低。在這過渡時期,青黃不接。革命尚未革到戲子頭上來。
但戲園子卻在進行改造工程。
幾個工人嘭嘭作響地拆去兩側的木製楹聯,百年舊物正毀於一旦。改作:“全國人民大團結!”
“打垮封建惡勢力!”
小四陪著劇團的劉書記在巡查,還有登記清理舊戲箱。
一九五五年,國家提出要求:積極培養接班人,發揚表演藝術。
小四把二人喊住了:“段同志,程同志。”
蝶衣一愣,“同志”?聽得多了,還是不慣。
“劉書記的動員報告大家都聽了,好多老藝人已經把戲箱捐獻給國家了。其中還有乾隆年的戲衣呢——”
蝶衣不語。小四一笑:“自動自覺響應號召,才是站穩立場嘛。我記得你的戲衣好漂亮,都金絲銀繡的吶!”
“捐獻”運動,令蝶衣好生躊躇。這批行頭,莫不與他血肉相連,怎捨得?他在晚上打開其中一個戲箱,摩挲之餘,忽然他怔住了。
他見到一角破紙。
那是什麼呢?
還沒把戲衣小心翻起,一陣樟腦的味兒撲過來,然後像變身為細細的青蛇,悠悠鑽進腦袋中,旋著旋著。蝶衣的臉發燒。
那是一張紅紙。
紅色已褪,墨跡猶濃。
上面,有他師哥第一次的簽名。段——小——樓。
原始的,歪斜的,那麼真。說不出的童稚和歡喜。第一次唱戲,第一次學簽自己的名兒。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蝶衣竟收藏起來,倏忽十多年。
他的思緒飄忽至老遠,一下子收不回。想起小樓初學楔子的專注憨樣兒,忍不住淺淺的笑了。
……這般無恥,都不能感動他麼?
忽地如夢初醒,忙把紙頭收進箱底,石沉大海似地。他又把頭面分門別類收入一隻只小盒子,再把小盒子放入一隻雕花黃梨木的方匣中,鎖好。一切,都堆在這打開的戲箱中了。末了,戲衣頭面,拴以一把黃銅鎖,生生鎖死。
蝶衣奮力把這戲箱拽到床底下去,以為這是最安全的地方。
——這是他一個人的紫禁城。
紫禁城。
蝶衣飛快地左右一瞥。在這樣的新社會中,其實他半點安全感都沒有。容易受驚,杯弓蛇影。
他一瞥,在鏡子中見到一頭驚弓之鳥。在昏暗莫測的房間裡頭,微光中,如同見到鬼影兒,他越怕老,他越老,恐怖蒼涼,真的老了。三十多了。看來竟如四十。驀地熱淚盈了一眶。
他用指頭印掉未落的淚。
細緻的手,驚羞的手,眼皮揉了一下,紅紅的,如抹了荷花胭脂。
……好日子不長。
好日子不長。
京戲逐漸成了備受攻擊的目標。
大概因為搞革命不可以停頓,非得讓人民忙碌起來,沒功夫聯想和覺悟。運動一個接一個。經常性,永久性,海枯石爛。
有人說,藝術是腐化墮落的,只能賺人無謂的感情,無謂的感情一一被引發,就危險了。對勞動的影響至大,在新社會中,勞動是最大的美德。感情是毒。
而在京戲中,不外全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故事,是舊社會統治階級向人民灌輸迷信散播毒素的工具,充滿封建意識。
習慣了舞台生活的角兒,一下子閒得慌。
糙地浸潤在晨霧裡。喊嗓聲悠悠迴蕩在陶然亭里外。雨過了,天還沒晴,悲涼的嗓音,在迷茫白氣中咿呀地亂竄,找不到出路。蝶衣孤寂的身影,硬是不肯回頭。
社會跟班不吃那一套。他也是白積極。有戲可唱還好,但,事實上連戲園子也廢了。
門開了,借著一小塊的天光,把蝶衣的影兒引領著,他細認這齣頭的舊地,戀戀前塵。香艷詞兒如灰飛散,指天誓約誰再呢喃?
此地已是墳墓般淪落了。
到處是斷欄殘壁,塵土嗆人。不管踩著上面,都發出嘆息似的怪響。“盛世元音”,“風華絕代”,“妙曲銷魂”,“藝苑奇葩”……的橫匾,大字依稀可辨,卻已死去多年。
年已不惑的程蝶衣,倒背雙手,握著雨傘,踏上搖搖欲墜的樓梯,走到二樓,自包廂看至大舞台。他見到自己,虞姬在念白:“……月色雖好,只是田野俱是悲秋之聲,令人可怕。”
大夥仍在聽,都朝他死命的盯著,拼盡全力把他看進眼裡,心中,無數風流,多少權貴,這不過是場美麗的惡夢。
舉座似坐著鬼,是些堅決留下來的魂兒。還有頭頂上,自兒時便一直冷冷瞅著他數十年的同光十三絕。鼎鼎大名的角兒,清人,演過康氏,梅巧玲,蕭太后,胡媽媽,王寶釧,魯肅,周瑜,明天亮,諸葛亮,陳妙常,黃天霸,楊延輝等十三個角色的畫像,經得起歲月的只是輪廓,後人永遠不知道他們原來是上面顏色,淡印子,不走。
蝶衣也不走。
過了很久。
忽傳來陣陣廣播聲。大喇叭:“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是一場觸及人們靈魂的大革命!”
“觸及人們靈魂!”
“靈魂!”
都向著靈魂咄咄相逼。
蝶衣不寒而慄,暫借頹垣棲身的燕子馬上受驚,潑剌剌忽啦啦地撲翼翻飛。預感巢穴將傾。
待他終拾回他的傘,出到門外,才不過三四點光景,天已黑了。
毛主席這樣說:“牛鬼蛇神讓他出來,展覽之後,大家認為這些牛鬼蛇神不好,要打倒。毒糙長出來,就要鋤。農民每年都鋤糙,鋤掉可以作肥料……我們是一逼一捉,一斗一捉……”
待得身子調理好,二人在前門大街中和戲院登場。
剛解放,全民皆擁有一個熱切的夢,不知會有什麼呢?不知會是多美?有一種浮蕩的,發暈的感覺。誰到預料不到後果,所以只覺四周騰著霧,成為熱潮。
戲院中除了演出京戲,還演出“秧歌劇”。那是當時文藝處的同志特別安排的節目。
當小樓與蝶衣踏入後台,已見一群新演員,都是二十歲上下,啊,原來小四也在。小四前進了。他們穿灰色的解放裝,布底鞋。見了角兒,一代表上來熱情地說:“我們都是解放區來的。沒經過正規訓練,毛主席說:”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裝懂。‘。“領導也說:“為了接近勞動人民,為人民服務,提供娛樂,同時也來向各位同志學習學習。”
“哪裡哪裡。”小樓道。
“你們有文化,都深入生活,我們向各位學習才是真的。”
小四儼然代言人:“他們在舊社會裡是長期脫離人民群眾。角兒們免不了有點高高在上。”
領導和新演員連忙更熱烈地握手:“現在大家目標一致了,都是為做好黨的宣傳工具,為人民服務,讓大家互相學習吧……”花花轎子,人抬人。最初是這樣的。
因為服裝刀具新鮮,秧歌劇倒受過一陣子的歡迎。他們演的是《夫妻識字》,《血淚仇》,《兄妹開荒》……
台上表演活潑,一兄一妹,農民裝束,在追逐比賽勞動幹勁,邊舞邊扭邊唱:“哥哥在前面走的急呀。”
“妹妹在後面趕的忙呀。”
然後大合唱:“向勞動英雄看齊,向勞動英雄看齊。加緊生產,努力生產……”
小樓跟蝶衣悄悄地說:“那是啥玩意?又沒情,又沒義。”
“是呀,詞兒也不好聽。”
“幸好只讓我們‘互相學習’,‘互相交流’,要是讓我們‘互相掉包’我才扭不來。扭半天,不就種個地嘛?早晚是兩條腿的凳子,站不住腳了。”
“沒聽見要為人民服務嗎?”
“不,那是為人民‘吊癮’,吊癮吊得差不多,咱就上,讓他們過癮。你可得分清楚,誰真正為人民服務?”小樓洋洋自得。
“噯,有同志過來啦,住口吧!”蝶衣道。
在人面前是一個樣子。
在人背後又是一個樣子。
這一種“心有靈犀”的溝通,也就是蝶衣夢寐以求的,到底,小樓與他是自己人。心裡頭有不滿的話,可以對自己人說,有牢騷,也可以對自己人發。這完全沒有顧慮,沒有危險,不加思索,因為明知道自己人不會出賣自己人。甚至可以為自己人頂罪,情深義長。
蝶衣溫柔地遠望著小樓。是的,他或他,都難以離世獨存。彼此有無窮的話,在新社會中,話說舊社會。
蝶衣不自覺地,把他今兒個晚上虞姬的妝,化得yín盪了。真是墮落。這布滿霉斑的生命,里外都要帶三分假,只有眼前的一個男人是真,他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沒有他,他或會更墮落了。
散戲之後,回到自己的屋子去,沒有外人了,小樓意猶未盡:“jú仙,給我們倒碗茶,我們才為人民服務回來。”
jú仙啐他一口:“白天我們一群婦女去幫忙打掃帶孩子,忙了一天。我們才是為人民服務。”
“為哪些人民?”
“工人同志,軍人同志。”
“咦,他們也是為人民服務的嘛,他們不能算是‘人民’。”
“那麼誰是人民?”
蝶衣幽幽地在推算:“我們唱戲的不是人民,婦女不是人民,工人軍人不是人民,大夥都不是人民,全都是‘為人民服務’的——哎,誰是人民?”
“毛主席呀——”
jú仙吃了驚,上前雙手捂住小樓那大嘴巴,怕一隻手不管用:“你要找死了!這麼大膽!”
小樓扳開她的手:“我在家裡講悄悄話,那有什麼好怕?”
但是“害怕”演變成一種流行病,像傷風感冒,一下子染上了,不容易好過來。
人人都戰戰兢兢。不管是“革命”,或是“反革命”,這都是與“命”有關的字眼。能甭提,就甭提。就算變成了一條蠶,躲在繭中,用重重的重重的絲密裹著,他們都不敢造次,生怕讓人聽去一個半個字兒,後患無窮。
革命的目的是高尚的,革命的手段卻下流。
——但,若沒有下流的手段,就達不到高尚的目的。廣大的人民無從選擇,逃避。藝人要兼顧的事也多了,除了排戲,還有政治學習,在政治課上背誦一些語錄。
不管京劇演員受到的待遇算是較好了。劇團國營,月薪不低。在這過渡時期,青黃不接。革命尚未革到戲子頭上來。
但戲園子卻在進行改造工程。
幾個工人嘭嘭作響地拆去兩側的木製楹聯,百年舊物正毀於一旦。改作:“全國人民大團結!”
“打垮封建惡勢力!”
小四陪著劇團的劉書記在巡查,還有登記清理舊戲箱。
一九五五年,國家提出要求:積極培養接班人,發揚表演藝術。
小四把二人喊住了:“段同志,程同志。”
蝶衣一愣,“同志”?聽得多了,還是不慣。
“劉書記的動員報告大家都聽了,好多老藝人已經把戲箱捐獻給國家了。其中還有乾隆年的戲衣呢——”
蝶衣不語。小四一笑:“自動自覺響應號召,才是站穩立場嘛。我記得你的戲衣好漂亮,都金絲銀繡的吶!”
“捐獻”運動,令蝶衣好生躊躇。這批行頭,莫不與他血肉相連,怎捨得?他在晚上打開其中一個戲箱,摩挲之餘,忽然他怔住了。
他見到一角破紙。
那是什麼呢?
還沒把戲衣小心翻起,一陣樟腦的味兒撲過來,然後像變身為細細的青蛇,悠悠鑽進腦袋中,旋著旋著。蝶衣的臉發燒。
那是一張紅紙。
紅色已褪,墨跡猶濃。
上面,有他師哥第一次的簽名。段——小——樓。
原始的,歪斜的,那麼真。說不出的童稚和歡喜。第一次唱戲,第一次學簽自己的名兒。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蝶衣竟收藏起來,倏忽十多年。
他的思緒飄忽至老遠,一下子收不回。想起小樓初學楔子的專注憨樣兒,忍不住淺淺的笑了。
……這般無恥,都不能感動他麼?
忽地如夢初醒,忙把紙頭收進箱底,石沉大海似地。他又把頭面分門別類收入一隻只小盒子,再把小盒子放入一隻雕花黃梨木的方匣中,鎖好。一切,都堆在這打開的戲箱中了。末了,戲衣頭面,拴以一把黃銅鎖,生生鎖死。
蝶衣奮力把這戲箱拽到床底下去,以為這是最安全的地方。
——這是他一個人的紫禁城。
紫禁城。
蝶衣飛快地左右一瞥。在這樣的新社會中,其實他半點安全感都沒有。容易受驚,杯弓蛇影。
他一瞥,在鏡子中見到一頭驚弓之鳥。在昏暗莫測的房間裡頭,微光中,如同見到鬼影兒,他越怕老,他越老,恐怖蒼涼,真的老了。三十多了。看來竟如四十。驀地熱淚盈了一眶。
他用指頭印掉未落的淚。
細緻的手,驚羞的手,眼皮揉了一下,紅紅的,如抹了荷花胭脂。
……好日子不長。
好日子不長。
京戲逐漸成了備受攻擊的目標。
大概因為搞革命不可以停頓,非得讓人民忙碌起來,沒功夫聯想和覺悟。運動一個接一個。經常性,永久性,海枯石爛。
有人說,藝術是腐化墮落的,只能賺人無謂的感情,無謂的感情一一被引發,就危險了。對勞動的影響至大,在新社會中,勞動是最大的美德。感情是毒。
而在京戲中,不外全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故事,是舊社會統治階級向人民灌輸迷信散播毒素的工具,充滿封建意識。
習慣了舞台生活的角兒,一下子閒得慌。
糙地浸潤在晨霧裡。喊嗓聲悠悠迴蕩在陶然亭里外。雨過了,天還沒晴,悲涼的嗓音,在迷茫白氣中咿呀地亂竄,找不到出路。蝶衣孤寂的身影,硬是不肯回頭。
社會跟班不吃那一套。他也是白積極。有戲可唱還好,但,事實上連戲園子也廢了。
門開了,借著一小塊的天光,把蝶衣的影兒引領著,他細認這齣頭的舊地,戀戀前塵。香艷詞兒如灰飛散,指天誓約誰再呢喃?
此地已是墳墓般淪落了。
到處是斷欄殘壁,塵土嗆人。不管踩著上面,都發出嘆息似的怪響。“盛世元音”,“風華絕代”,“妙曲銷魂”,“藝苑奇葩”……的橫匾,大字依稀可辨,卻已死去多年。
年已不惑的程蝶衣,倒背雙手,握著雨傘,踏上搖搖欲墜的樓梯,走到二樓,自包廂看至大舞台。他見到自己,虞姬在念白:“……月色雖好,只是田野俱是悲秋之聲,令人可怕。”
大夥仍在聽,都朝他死命的盯著,拼盡全力把他看進眼裡,心中,無數風流,多少權貴,這不過是場美麗的惡夢。
舉座似坐著鬼,是些堅決留下來的魂兒。還有頭頂上,自兒時便一直冷冷瞅著他數十年的同光十三絕。鼎鼎大名的角兒,清人,演過康氏,梅巧玲,蕭太后,胡媽媽,王寶釧,魯肅,周瑜,明天亮,諸葛亮,陳妙常,黃天霸,楊延輝等十三個角色的畫像,經得起歲月的只是輪廓,後人永遠不知道他們原來是上面顏色,淡印子,不走。
蝶衣也不走。
過了很久。
忽傳來陣陣廣播聲。大喇叭:“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是一場觸及人們靈魂的大革命!”
“觸及人們靈魂!”
“靈魂!”
都向著靈魂咄咄相逼。
蝶衣不寒而慄,暫借頹垣棲身的燕子馬上受驚,潑剌剌忽啦啦地撲翼翻飛。預感巢穴將傾。
待他終拾回他的傘,出到門外,才不過三四點光景,天已黑了。
毛主席這樣說:“牛鬼蛇神讓他出來,展覽之後,大家認為這些牛鬼蛇神不好,要打倒。毒糙長出來,就要鋤。農民每年都鋤糙,鋤掉可以作肥料……我們是一逼一捉,一斗一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