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聞香識人
人之美醜,說穿了再簡單不過:凡女人,不可有一處似男人,則美;同理,男人若有一處似女人,便丑。這種標準,基本上就是我們說的“女人味”及“男人味”,總稱為“人味”。
“有女人味”既是對一個女人的高度評價,舉凡“沉魚落雁”、“閉月羞花”、“風情萬種”以及“千嬌百媚”等等,皆可歸入“有味”之類;有些時候,同樣的四個字,竟也可以淪落為一種最低的要求。也就是說,當我們必須對一個要身材沒身材,要臉蛋沒臉蛋的女人作一番不失厚道的評價時,這句話十分好用,雖然在這種語境裡,“有女人味”基本上僅指這個女人在第一性徵之外區別於男性的某些硬指標。
儘管如此,在具體的審美實踐過程中,“女人味”還是常常遭到文學化、神秘化的曲解。一旦往深里談,恨不能一把就扯出以“氣韻生動”為第一要義的謝赫六法,暈。我個人倒是更傾向於選擇“女人味”最質樸的那層意思,即物理學以及生物化學意義上的“人味”。與中式美學概念上的“女人味”及“男人味”相比,前者來得實際得多。
黛玉寶玉志趣相投,包括對味道的審美價值取向。當寶玉以北靜王所贈之御賜名貴念珠一串相贈時,她說:“什麼臭男人拿過的,我不要這東西!”在這裡,“臭男人”並非都是男人的體臭,而是為寶、黛所一致深惡痛絕的“仕途經濟”之臭。不過,一旦發現劉姥姥醉臥了寶玉的牙床( 尤其是在“腹內一陣亂響,不免通瀉起來”之後 ),最知床主脾氣的襲人( 注意,這個名字的意思是“花香襲人” )所進行的第一危機處理是:“將當地大鼎內貯了三四把百合香,仍用罩子罩上。”
我所說的“女人味”顯然屬於後面一種。其實林妹妹也好,劉姥姥也罷,除了極個別天賦異秉者,人之天然味道大致相同。區別在於,女人是水做的,因而無色、無味、無嗅,男人是泥做的,所以一個兩個從骨子裡散發出一股泥巴的味道。“男人味”比“女人味”簡單得多,一個字,臭。故根據前述之“互不相像”原理,基本上,一個女人聞起來應該是香的,或者應該是“傾向於香的 ”,特別是在臭男人聞起來。
女人香基本來自於外部,如脂粉香水香熏雪花膏洗頭水之類的生化製品。也有個別奉行“吃什麼補什麼”的美女,以進食造成一股由內而外的異香,如《 書劍恩仇錄 》里的香香公主,天性愛嚼鮮花,因而身上散發出一陣陣“不是脂粉香,也不是世間任何花香”的芬香,顛倒眾生。據她向紅花會舵主陳家洛自稱:“有許多許多好看的花,開在草地上……我寧可不吃牛羊,也要吃花。想是因為我愛吃花,所以自幼身上就有股氣味,你不喜歡嗎?”這個時候陳家洛坐在她身邊,“只覺得一陣陣淡淡幽香從她身上滲出,明明不是雪中蓮的花香,也不是世間任何花香,只覺淡雅清幽、甜美難言。”
不用吃花,一個女人要在一分鐘內把自己變得香噴噴的並不很難,雖然主流的選美活動除了五官和三圍之外,歷來都不設味覺部分。但是,儘管在一些香水的GG文案中已經出現“以80多種花混合、以茉莉為基調、前味中味後味”這樣的句子,儘管連內衣也被熏上了香氣,歸根究底,“女人味”到頭來還是給女人自己來聞的,男人作為一種雄性動物,其嗅覺正在發生普遍的衰退。即使不然,女性的嗅覺也天生地發達過男性。據新澤西州拉特格斯大學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女性不僅能聞出味道,甚至還可以從汗味中“嗅出 ”心情,例如男人是否感到害怕或者開心。接受實驗者共有40名女性和37名男性,他們都先看一出驚慄片,然後再看一齣喜劇。結果有75%的女性嗅出了“冷汗味”的驚恐,超過四分之三的女性不但嗅出那些是男人的汗味,更嗅出那是看了驚慄片的“受驚男人”的冷汗味。相比下,只有半數男性能嗅出這個正確答案。研究同時發現,約有半數接受實驗的女性能嗅出那些“喜劇性”的汗味來自哪些心情愉快的男子。相比之下,男性就沒有如此靈敏的嗅覺,即使有,也大都缺乏味的解析,只是“如是我聞”罷了。
“人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散發自鼻腔及口腔的氣息。至於味道如何,則與個人衛生、食物以及腸胃、內分泌功能有關。當然,與日常的交接受授相比,男女間寬衣解帶肉帛相見的機會並不太多,更不可能一見面就像狗男狗女那樣互相狂嗅一番。因此,不管是“女人味”還是“男人味”,本質上都不是什麼神秘的東西,就像穿衣打扮,無非一種普通社交禮儀而已。
儀態萬方
關於“儀態”的定義,林語堂大師是這樣說的:“女人的美不是在臉孔上,是在姿態上。姿態是活的,臉孔是死的,姿態猶不足,姿態只是心靈的表現;美是在心靈上的。有那樣慧心,必有那樣姿態,搽粉打扮是打不來的。 ”
很顯然,儀態這個玩意兒,和女人的容貌基本無關。也就是說,即便是一個天生五官欠端正,兼且無論怎樣“搽粉打扮”也收拾不出來的女人,也大有機會憑藉後天的努力,最終壓倒群芳,以“儀態”勝出。反過來,若一個女人天生麗質,後天卻在“儀態”二字上表現得乏善可陳甚至一塌糊塗,那就是“自作孽,不可活” 了。當然,若天生麗質再加上儀態萬方,便可謂如虎添翼,錦上添花,已接近完美的境界。可惜的是,越是天生麗質的,越容易在儀態方面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簡直就是暴殄天物。
人之美醜,說穿了再簡單不過:凡女人,不可有一處似男人,則美;同理,男人若有一處似女人,便丑。這種標準,基本上就是我們說的“女人味”及“男人味”,總稱為“人味”。
“有女人味”既是對一個女人的高度評價,舉凡“沉魚落雁”、“閉月羞花”、“風情萬種”以及“千嬌百媚”等等,皆可歸入“有味”之類;有些時候,同樣的四個字,竟也可以淪落為一種最低的要求。也就是說,當我們必須對一個要身材沒身材,要臉蛋沒臉蛋的女人作一番不失厚道的評價時,這句話十分好用,雖然在這種語境裡,“有女人味”基本上僅指這個女人在第一性徵之外區別於男性的某些硬指標。
儘管如此,在具體的審美實踐過程中,“女人味”還是常常遭到文學化、神秘化的曲解。一旦往深里談,恨不能一把就扯出以“氣韻生動”為第一要義的謝赫六法,暈。我個人倒是更傾向於選擇“女人味”最質樸的那層意思,即物理學以及生物化學意義上的“人味”。與中式美學概念上的“女人味”及“男人味”相比,前者來得實際得多。
黛玉寶玉志趣相投,包括對味道的審美價值取向。當寶玉以北靜王所贈之御賜名貴念珠一串相贈時,她說:“什麼臭男人拿過的,我不要這東西!”在這裡,“臭男人”並非都是男人的體臭,而是為寶、黛所一致深惡痛絕的“仕途經濟”之臭。不過,一旦發現劉姥姥醉臥了寶玉的牙床( 尤其是在“腹內一陣亂響,不免通瀉起來”之後 ),最知床主脾氣的襲人( 注意,這個名字的意思是“花香襲人” )所進行的第一危機處理是:“將當地大鼎內貯了三四把百合香,仍用罩子罩上。”
我所說的“女人味”顯然屬於後面一種。其實林妹妹也好,劉姥姥也罷,除了極個別天賦異秉者,人之天然味道大致相同。區別在於,女人是水做的,因而無色、無味、無嗅,男人是泥做的,所以一個兩個從骨子裡散發出一股泥巴的味道。“男人味”比“女人味”簡單得多,一個字,臭。故根據前述之“互不相像”原理,基本上,一個女人聞起來應該是香的,或者應該是“傾向於香的 ”,特別是在臭男人聞起來。
女人香基本來自於外部,如脂粉香水香熏雪花膏洗頭水之類的生化製品。也有個別奉行“吃什麼補什麼”的美女,以進食造成一股由內而外的異香,如《 書劍恩仇錄 》里的香香公主,天性愛嚼鮮花,因而身上散發出一陣陣“不是脂粉香,也不是世間任何花香”的芬香,顛倒眾生。據她向紅花會舵主陳家洛自稱:“有許多許多好看的花,開在草地上……我寧可不吃牛羊,也要吃花。想是因為我愛吃花,所以自幼身上就有股氣味,你不喜歡嗎?”這個時候陳家洛坐在她身邊,“只覺得一陣陣淡淡幽香從她身上滲出,明明不是雪中蓮的花香,也不是世間任何花香,只覺淡雅清幽、甜美難言。”
不用吃花,一個女人要在一分鐘內把自己變得香噴噴的並不很難,雖然主流的選美活動除了五官和三圍之外,歷來都不設味覺部分。但是,儘管在一些香水的GG文案中已經出現“以80多種花混合、以茉莉為基調、前味中味後味”這樣的句子,儘管連內衣也被熏上了香氣,歸根究底,“女人味”到頭來還是給女人自己來聞的,男人作為一種雄性動物,其嗅覺正在發生普遍的衰退。即使不然,女性的嗅覺也天生地發達過男性。據新澤西州拉特格斯大學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女性不僅能聞出味道,甚至還可以從汗味中“嗅出 ”心情,例如男人是否感到害怕或者開心。接受實驗者共有40名女性和37名男性,他們都先看一出驚慄片,然後再看一齣喜劇。結果有75%的女性嗅出了“冷汗味”的驚恐,超過四分之三的女性不但嗅出那些是男人的汗味,更嗅出那是看了驚慄片的“受驚男人”的冷汗味。相比下,只有半數男性能嗅出這個正確答案。研究同時發現,約有半數接受實驗的女性能嗅出那些“喜劇性”的汗味來自哪些心情愉快的男子。相比之下,男性就沒有如此靈敏的嗅覺,即使有,也大都缺乏味的解析,只是“如是我聞”罷了。
“人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散發自鼻腔及口腔的氣息。至於味道如何,則與個人衛生、食物以及腸胃、內分泌功能有關。當然,與日常的交接受授相比,男女間寬衣解帶肉帛相見的機會並不太多,更不可能一見面就像狗男狗女那樣互相狂嗅一番。因此,不管是“女人味”還是“男人味”,本質上都不是什麼神秘的東西,就像穿衣打扮,無非一種普通社交禮儀而已。
儀態萬方
關於“儀態”的定義,林語堂大師是這樣說的:“女人的美不是在臉孔上,是在姿態上。姿態是活的,臉孔是死的,姿態猶不足,姿態只是心靈的表現;美是在心靈上的。有那樣慧心,必有那樣姿態,搽粉打扮是打不來的。 ”
很顯然,儀態這個玩意兒,和女人的容貌基本無關。也就是說,即便是一個天生五官欠端正,兼且無論怎樣“搽粉打扮”也收拾不出來的女人,也大有機會憑藉後天的努力,最終壓倒群芳,以“儀態”勝出。反過來,若一個女人天生麗質,後天卻在“儀態”二字上表現得乏善可陳甚至一塌糊塗,那就是“自作孽,不可活” 了。當然,若天生麗質再加上儀態萬方,便可謂如虎添翼,錦上添花,已接近完美的境界。可惜的是,越是天生麗質的,越容易在儀態方面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簡直就是暴殄天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