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頁
這正是天無絕人之路,自助者天助。一個美女的養成,實在是一個充滿了辯證法精神的過程。此外我還發現,在這個問題上,男人遇到的問題其實也跟女人一樣。我們知道,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要做一個深受廣大婦女歡迎的男人,通常被要求應具備以下這五種特質:“潘、驢、鄧、小、閒”。第一個“潘”字,指的是要有古之美男子潘安之貌;第二個 “驢”字,指的是要有一個和驢子一般粗大的性器官;那個“鄧”字,說的是以鑄造天下貨幣而著稱於世的鄧通,也就是說,要像鄧通那樣有錢;“小”字,特指年輕或者態度上的殷勤;至於“閒“字,則指終日遊手好閒,有大把的時間可用來陪伴美女。然而,對於這一條早已被鐵板釘釘的金科玉律,袁世凱的二少爺袁克文,在上世紀初的上海灘,曾以一個資深花花公子的身份提出了大膽的修訂,他認為“潘、驢、鄧、小、閒”這五個字,前兩項,即容貌和性器官的尺寸,是屬於先天性的;中間的那個“鄧”字,即有沒有錢,則半是天生,半是人為;至於後面的“小”和“閒”,則純屬事在人為。
由此可見,如果有人指責說,要求女性講究儀態,無非就是為了迎合男性的審美需要,實際上是男權社會對於女性的壓迫。那麼,聽過了“潘、驢、鄧、小、閒”以及相關的爭議之後,你可能會感到男性對自我的那種苛求,惟一的目的無非也就是為了取悅於女性。助人為樂可能言重了,不過也說不上誰“壓迫”誰。一句話,古往今來,做男做女都不容易。
落實到具體的技術層面上,儀態是一門三天三夜也講不完的大學問。簡而言之,它大致包括了一個人在站立、行走、坐臥這三個方面的基本姿態。至於細節,更是無微不至,不勝枚舉。各位可以對著鏡子慢慢練習,或者直接請教專業的儀態專家。其實,除了少量的規定動作之外,儀態不可一成不變,墨守成規,更不可以不變應萬變。正所謂“儀態萬方”,“萬方”者,強調的乃是一個“變”字。姨太太可以娶了一房又一房,但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數量上終歸有限,十位數以上的姨太,即使在小說電視劇里也屬少見;儀態就不同了,它可以“萬變”取勝,要做一個真正的美女,不僅要講究儀態,而且必須深諳“變態”之道。這麼說吧,除了一部分基本動作之外,儀態和穿衣一樣,也必須遵循T.P.O原則,即時間( time )、場合( place )、目的( objective )。所以民間一直會有這樣一種說法,即一個理想的太太,在客廳里要像貴婦,在廚房裡要像主婦,在臥室里要像蕩婦——這種要求除了再次證明了男性的貪婪和幼稚之外,其實恰好也生動地說明了儀態“萬變”的重要——當然,必須提醒有意在家裡仿效者的是,以上三種不同的場合以及三種不同的儀態,切勿隨意進行調換。
環肥燕瘦
雖說是,眼花繚亂,然而各花入各眼,天底下的美女,雖然並無一定之規,不過從外觀上看,無非分為兩種:一種是肉感型,另一種是骨感型。
關於肉感和骨感,小資祖奶奶張愛玲的說法是:
“如果湘粵一帶深目削頰的美人是糖醋排骨,上海女人就是粉蒸肉。”糖醋排骨和粉蒸肉都是我愛吃的肉,但是這種說法依然沒有脫離“食色性也”以及“秀色可餐”的那一個老套路。依我之見,所謂肉感,一方面固然指的是美女身上必須長著足夠多的肉,然而光有肉還不夠,更為重要的是,必須使旁觀者產生一種“有肉”的感覺。
這種區別好像有點微妙,打個不太確切的比方,就好像我們說某人是一個“好人”,但是一個“好人”並不一定能給別人留下“好感”。另外,“有肉”的感覺固然不一定會直接引起“肉慾”,但是,無論就單純美學觀點、正常生理衝動還是猥瑣功利主義而言,它都可以帶來各種不同的美好的感覺,例如珠圓玉潤,例如可靠、富足、划算、能勞動、有安全感、好生養、冬暖夏涼,等等。
為了公正起見,謹按照解剖學原理,即先肉後骨的原則,首先為大家介紹歷史上著名的肉感美女。幾乎為全人類所共同崇拜的偶像級肉感美女,首推古希臘豐乳肥臀的愛神維納斯。關於維納斯,雖然古希臘人給我們留下的只是一個缺了一條胳膊的偶像,因而她的肥瘦可能會引起一些爭議,也曾一直有人認為維納斯就是不肥不瘦身材勻稱的標本,不過,按照考古專家對現存巴黎羅浮宮的維納斯大理石雕像的量度,得出的數據是:身高1.524米,大腿環徑卻達到57.15厘米,全身上下比較靠譜的,只是兩條玉臂,差不多是33.02厘米,還是不完整的資料。總而言之,基本不符合當代的審美標準。至於“偶像”的腰圍,更是慘不忍睹。即使她S形姿的體態對後世的美女造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幸的是,即使有天使一樣的面孔,卻也有著天使一樣的身材。
中國最著名的“粉蒸肉”美女,楊貴妃認了第二,不管死人活人,大概就沒有人敢認第一了。事實上,楊貴妃的因肥而得到“三千寵愛於一身”的至高待遇,並不只是因為唐玄宗個人的審美品味,以胖為美,是唐代社會的朝野共識,只要看看唐朝畫家筆下的仕女圖,那些女主角幾乎個個都是體態肥胖的模樣,就連男子亦不輸巾幗。一直到明代,唐伯虎筆下的女人也是堅持以胖為美,雖然鞏俐老師在有關港產片裡扮演的秋香看上去並不很胖。
由此可見,如果有人指責說,要求女性講究儀態,無非就是為了迎合男性的審美需要,實際上是男權社會對於女性的壓迫。那麼,聽過了“潘、驢、鄧、小、閒”以及相關的爭議之後,你可能會感到男性對自我的那種苛求,惟一的目的無非也就是為了取悅於女性。助人為樂可能言重了,不過也說不上誰“壓迫”誰。一句話,古往今來,做男做女都不容易。
落實到具體的技術層面上,儀態是一門三天三夜也講不完的大學問。簡而言之,它大致包括了一個人在站立、行走、坐臥這三個方面的基本姿態。至於細節,更是無微不至,不勝枚舉。各位可以對著鏡子慢慢練習,或者直接請教專業的儀態專家。其實,除了少量的規定動作之外,儀態不可一成不變,墨守成規,更不可以不變應萬變。正所謂“儀態萬方”,“萬方”者,強調的乃是一個“變”字。姨太太可以娶了一房又一房,但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數量上終歸有限,十位數以上的姨太,即使在小說電視劇里也屬少見;儀態就不同了,它可以“萬變”取勝,要做一個真正的美女,不僅要講究儀態,而且必須深諳“變態”之道。這麼說吧,除了一部分基本動作之外,儀態和穿衣一樣,也必須遵循T.P.O原則,即時間( time )、場合( place )、目的( objective )。所以民間一直會有這樣一種說法,即一個理想的太太,在客廳里要像貴婦,在廚房裡要像主婦,在臥室里要像蕩婦——這種要求除了再次證明了男性的貪婪和幼稚之外,其實恰好也生動地說明了儀態“萬變”的重要——當然,必須提醒有意在家裡仿效者的是,以上三種不同的場合以及三種不同的儀態,切勿隨意進行調換。
環肥燕瘦
雖說是,眼花繚亂,然而各花入各眼,天底下的美女,雖然並無一定之規,不過從外觀上看,無非分為兩種:一種是肉感型,另一種是骨感型。
關於肉感和骨感,小資祖奶奶張愛玲的說法是:
“如果湘粵一帶深目削頰的美人是糖醋排骨,上海女人就是粉蒸肉。”糖醋排骨和粉蒸肉都是我愛吃的肉,但是這種說法依然沒有脫離“食色性也”以及“秀色可餐”的那一個老套路。依我之見,所謂肉感,一方面固然指的是美女身上必須長著足夠多的肉,然而光有肉還不夠,更為重要的是,必須使旁觀者產生一種“有肉”的感覺。
這種區別好像有點微妙,打個不太確切的比方,就好像我們說某人是一個“好人”,但是一個“好人”並不一定能給別人留下“好感”。另外,“有肉”的感覺固然不一定會直接引起“肉慾”,但是,無論就單純美學觀點、正常生理衝動還是猥瑣功利主義而言,它都可以帶來各種不同的美好的感覺,例如珠圓玉潤,例如可靠、富足、划算、能勞動、有安全感、好生養、冬暖夏涼,等等。
為了公正起見,謹按照解剖學原理,即先肉後骨的原則,首先為大家介紹歷史上著名的肉感美女。幾乎為全人類所共同崇拜的偶像級肉感美女,首推古希臘豐乳肥臀的愛神維納斯。關於維納斯,雖然古希臘人給我們留下的只是一個缺了一條胳膊的偶像,因而她的肥瘦可能會引起一些爭議,也曾一直有人認為維納斯就是不肥不瘦身材勻稱的標本,不過,按照考古專家對現存巴黎羅浮宮的維納斯大理石雕像的量度,得出的數據是:身高1.524米,大腿環徑卻達到57.15厘米,全身上下比較靠譜的,只是兩條玉臂,差不多是33.02厘米,還是不完整的資料。總而言之,基本不符合當代的審美標準。至於“偶像”的腰圍,更是慘不忍睹。即使她S形姿的體態對後世的美女造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幸的是,即使有天使一樣的面孔,卻也有著天使一樣的身材。
中國最著名的“粉蒸肉”美女,楊貴妃認了第二,不管死人活人,大概就沒有人敢認第一了。事實上,楊貴妃的因肥而得到“三千寵愛於一身”的至高待遇,並不只是因為唐玄宗個人的審美品味,以胖為美,是唐代社會的朝野共識,只要看看唐朝畫家筆下的仕女圖,那些女主角幾乎個個都是體態肥胖的模樣,就連男子亦不輸巾幗。一直到明代,唐伯虎筆下的女人也是堅持以胖為美,雖然鞏俐老師在有關港產片裡扮演的秋香看上去並不很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