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頁
路遙出身農村,他的寫作素材基本來自農村生活,他始終認定自己“是一個農民血統的兒子”,是“既帶著農村味又帶著城市味的人”,他堅信“人生最大的幸福也許在於創作的過程,而不在於那個結果”。所以他認為“只有在無比沉重的勞動中,人才活得更為充實”。他始終以深深糾纏的故鄉情結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陝北大地作為一個沉浮在他心裡的永恆的詩意象徵,每當他的創作進入低谷時,他都是一個人獨自去陝北故鄉的毛烏素沙漠,他在那裡審視自己,觀照社會。
當《人生》獲獎並被改編成電影取得成功後,路遙沒有沉醉在鮮花和掌聲之中,而是深深地思考了一些問題,他要超越這一高度,趕40歲時完成一部全景式地反映中國近40年間城鄉社會生活的巨大變遷的作品。
《平凡的世界》共三部六卷,厚重、宏闊,為中國當代掙脫極左束縛開始改革開放的轉型期留下了史詩般的藝術畫卷。作品共寫了近百個人物,從攬工漢到省委書記,這些人物形象鮮活地表現了那一時期的人們的思想變化。小說“人物運動的河流”中以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為中心,表現了一代青年農民奮鬥的艱難經歷,而人物活動的宏大背景則是改革開放初期整個社會的各種政策和人們的心態。
孫少平的一生更是體現了平凡人生的輝煌意義,他經歷了波瀾壯闊的人生歷程。貫穿他的思想的主線就是奮鬥不息、堅韌不拔,無論面對何種挫折,他都能平靜接受,對生活充滿了希望。孫少平在各種嚴酷環境中默默承受獨自奮鬥的經歷正是這部作品的迷人魅力所在。
路遙平凡的人生構築了輝煌的世界,他的全部作品收入了五卷本的《路遙文集》。
在完成《平凡的世界》之後,路遙抱病為《女友》雜誌撰寫了著名的創作隨筆《早晨從中午開始》,這是《平凡的世界》的創作隨筆,這篇五萬多字的隨筆,是路遙對自己文學思想和文學觀點的全面總結,讓我們穿透他的作品而進入到他的內心世界,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文學的執著和創作時的艱辛,使我們看到了鮮花和掌聲之後的艱難之路。
在《早晨從中午開始》中,路遙多次提到關於女兒路茗茗的一些文字。第一次提到路茗茗,是路遙在經過長達3年的準備,在陳家山煤礦開始寫作,從秋天寫到冬天后,在經歷了進入寫作階段的最初的極其痛苦的煎熬後,“……因為元旦即在眼前。在那個新舊交替的日子裡,為了親愛的女兒,我也得趕回去,其實這也是唯一的原因……想著馬上就要看見親愛的女兒,兩腿都有點發軟。”
第二次提到路茗茗是路遙移師到榆林賓館,開始寫作《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的時候,“一種無言的難受湧上心間。這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了親愛的女兒。在這應該是親人們團聚的日子裡,作為父親而不能在孩子的身邊,感到深深地內疚。”
“在一片寂靜中,呆呆地望著桌面材料堆里立著的兩張女兒的照片,淚水不由在眼眶裡旋轉,嘴裡在喃喃地對她說著話,乞求她的諒解。是的,孩子,我深深地愛你,這肯定勝過愛我自己。我之所以如此拼命,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是為了你。我要讓你為自己的父親而自豪。我分不出更多的時間和你在一起。即使我在家裡,也很少能有機會和你交談或遊戲。你醒著的時間,我睡著了;而我夜晚工作的時候,你又睡著了。不過,你也許並不知道,我在深夜裡,常常會久久立在你床前,借窗外的月光看著你的小臉,並無數次輕輕地吻過你的腳丫子。現在,對你來說是無比歡欣的節日裡,我卻遠離你,感到非常傷心。不過,你長大後或許會明白爸爸為什麼要這樣。沒有辦法,爸爸不得不承擔起某種不能逃避的責任,這也的確是為了給你更深沉的愛……在這些漫長的外出奔波的年月里,我隨身經常帶著兩張女兒的照片,每到一地,在擺布工作間的各種材料之前,先要把這兩張照片拿出來,放在最顯眼的地方,以便我一抬頭就能看見她。即使停筆間隙的一兩分鐘內,我也會把目光落在這兩張照片上。這是她所有照片中我最喜歡的兩張。一張她站在椅子上快樂而靦腆地笑著,懷裡抱著她的洋娃娃。一張是在乾陵的地攤上拍攝的,我抱著她,騎在一峰打扮得花花綠綠的大駱駝上。遠處傳來模糊的爆竹聲。我用手掌揩去滿臉淚水,開始像往常一樣拿起了筆。我感到血在全身涌動,感到了一種人生的悲壯。我要用最嚴肅的態度進行這一天的工作,用自己血汗凝結的樂章,獻給遠方親愛的女兒。”
最後一次提到女兒,是寫到與女兒一起過春節,“萬分慶幸的是,我能趕上和女兒一塊過春節了。這將會是一個充實的春節。”路茗茗當然不止一次讀過這些段落,這些文字已經深深鐫刻在她的記憶中。在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路茗茗隨身攜帶著的,就是《早晨從中午開始》的單行本,這本10多年前出版的薄薄的小書,書頁已經泛黃、變脆,顯然被翻了許多遍。書的封麵包了書皮,看來路茗茗對這本書是非常珍惜的。
路遙先生去世的時候,路茗茗只有13歲,對於父愛的認識當然不如現在這麼深刻。路遙先生生前常常提到“遠遠(路茗茗乳名)是我的上帝,我的女兒是個性格堅強的孩子。”這是一句令很多人都心動的一句話。對於父親的這種視女兒為上帝的深沉感情,長大後的路茗茗的感受難以言表。一個父親對於他的孩子有這樣博大深沉的愛,讓路茗茗感到無限幸福,但遺憾的是這種父愛太短暫了,短得只能靠回憶來享受這種幸福。對於自己的爸爸,路茗茗的印象是性格寬厚而幽默。偉大的文學家很多,作為女兒,路茗茗覺得爸爸路遙是最好的。
路遙曾經在一篇文章中寫到自己“在床鋪地板上變成一匹四肢著地的馬或狗,讓孩子騎轉圈圈爬。”對於這種快樂的記憶,路茗茗倍覺珍惜,遺憾的是她和爸爸相處的時間總是那麼短暫。一年之中,爸爸和路茗茗在一起的時間就是一兩個月。其他的時間裡,路遙先生除了躲在某個偏僻的地方寫作,就是去參加這樣那樣的會議。所以這種天倫之樂,能讓路茗茗短暫地感受到父愛。儘管這是一種非常平常的、普通的父愛,但經過歲月的沉澱,已經成為路茗茗的精神財富。
紀念路遙,女兒要用自己的方式緬懷父親
1992年11月17日,作家路遙離開了這個不平凡的世界。也就是這一年,路茗茗跟隨自己的母親林達來到了北京。
下面我們不得不提到路遙的妻子林達女士。在關於路遙先生的很多文字記載中,很少提及他的妻子林達女士,但路遙無論是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還是獲得茅盾文學獎後光環加身,林達女士都默默地站在他的身後,深情地凝視著自己的丈夫。據路茗茗介紹,頗具文學才華的林達女士是當年到延安的北京知青,在延安插隊時認識路遙並與之產生愛情。路遙考上延安大學後,大多經濟來源是靠林達資助的,林達在北京的家裡境況好,在經濟上給了路遙很多接濟,就連路遙在學校里的被子和褥子,都是林達給路遙準備的。正是因為有了林達,路遙在延安大學能夠安心讀書和進行文學創作。路遙從延安大學畢業後擔任《陝西文藝》編輯,到西安工作,林達也到西安電影製片廠擔任編輯工作。1979年路遙與林達生下了他們的女兒路茗茗後,路遙才思噴涌,1980年路遙發表《驚心動魄的一幕》,並獲得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其後,路遙在創作《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作品時,長期離開西安到外地採風和創作,林達則撐起了家庭的全部重擔。直到路遙去世後,林達還經常托人捎錢給路遙遠在延安的養母。
當《人生》獲獎並被改編成電影取得成功後,路遙沒有沉醉在鮮花和掌聲之中,而是深深地思考了一些問題,他要超越這一高度,趕40歲時完成一部全景式地反映中國近40年間城鄉社會生活的巨大變遷的作品。
《平凡的世界》共三部六卷,厚重、宏闊,為中國當代掙脫極左束縛開始改革開放的轉型期留下了史詩般的藝術畫卷。作品共寫了近百個人物,從攬工漢到省委書記,這些人物形象鮮活地表現了那一時期的人們的思想變化。小說“人物運動的河流”中以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為中心,表現了一代青年農民奮鬥的艱難經歷,而人物活動的宏大背景則是改革開放初期整個社會的各種政策和人們的心態。
孫少平的一生更是體現了平凡人生的輝煌意義,他經歷了波瀾壯闊的人生歷程。貫穿他的思想的主線就是奮鬥不息、堅韌不拔,無論面對何種挫折,他都能平靜接受,對生活充滿了希望。孫少平在各種嚴酷環境中默默承受獨自奮鬥的經歷正是這部作品的迷人魅力所在。
路遙平凡的人生構築了輝煌的世界,他的全部作品收入了五卷本的《路遙文集》。
在完成《平凡的世界》之後,路遙抱病為《女友》雜誌撰寫了著名的創作隨筆《早晨從中午開始》,這是《平凡的世界》的創作隨筆,這篇五萬多字的隨筆,是路遙對自己文學思想和文學觀點的全面總結,讓我們穿透他的作品而進入到他的內心世界,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文學的執著和創作時的艱辛,使我們看到了鮮花和掌聲之後的艱難之路。
在《早晨從中午開始》中,路遙多次提到關於女兒路茗茗的一些文字。第一次提到路茗茗,是路遙在經過長達3年的準備,在陳家山煤礦開始寫作,從秋天寫到冬天后,在經歷了進入寫作階段的最初的極其痛苦的煎熬後,“……因為元旦即在眼前。在那個新舊交替的日子裡,為了親愛的女兒,我也得趕回去,其實這也是唯一的原因……想著馬上就要看見親愛的女兒,兩腿都有點發軟。”
第二次提到路茗茗是路遙移師到榆林賓館,開始寫作《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的時候,“一種無言的難受湧上心間。這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了親愛的女兒。在這應該是親人們團聚的日子裡,作為父親而不能在孩子的身邊,感到深深地內疚。”
“在一片寂靜中,呆呆地望著桌面材料堆里立著的兩張女兒的照片,淚水不由在眼眶裡旋轉,嘴裡在喃喃地對她說著話,乞求她的諒解。是的,孩子,我深深地愛你,這肯定勝過愛我自己。我之所以如此拼命,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是為了你。我要讓你為自己的父親而自豪。我分不出更多的時間和你在一起。即使我在家裡,也很少能有機會和你交談或遊戲。你醒著的時間,我睡著了;而我夜晚工作的時候,你又睡著了。不過,你也許並不知道,我在深夜裡,常常會久久立在你床前,借窗外的月光看著你的小臉,並無數次輕輕地吻過你的腳丫子。現在,對你來說是無比歡欣的節日裡,我卻遠離你,感到非常傷心。不過,你長大後或許會明白爸爸為什麼要這樣。沒有辦法,爸爸不得不承擔起某種不能逃避的責任,這也的確是為了給你更深沉的愛……在這些漫長的外出奔波的年月里,我隨身經常帶著兩張女兒的照片,每到一地,在擺布工作間的各種材料之前,先要把這兩張照片拿出來,放在最顯眼的地方,以便我一抬頭就能看見她。即使停筆間隙的一兩分鐘內,我也會把目光落在這兩張照片上。這是她所有照片中我最喜歡的兩張。一張她站在椅子上快樂而靦腆地笑著,懷裡抱著她的洋娃娃。一張是在乾陵的地攤上拍攝的,我抱著她,騎在一峰打扮得花花綠綠的大駱駝上。遠處傳來模糊的爆竹聲。我用手掌揩去滿臉淚水,開始像往常一樣拿起了筆。我感到血在全身涌動,感到了一種人生的悲壯。我要用最嚴肅的態度進行這一天的工作,用自己血汗凝結的樂章,獻給遠方親愛的女兒。”
最後一次提到女兒,是寫到與女兒一起過春節,“萬分慶幸的是,我能趕上和女兒一塊過春節了。這將會是一個充實的春節。”路茗茗當然不止一次讀過這些段落,這些文字已經深深鐫刻在她的記憶中。在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路茗茗隨身攜帶著的,就是《早晨從中午開始》的單行本,這本10多年前出版的薄薄的小書,書頁已經泛黃、變脆,顯然被翻了許多遍。書的封麵包了書皮,看來路茗茗對這本書是非常珍惜的。
路遙先生去世的時候,路茗茗只有13歲,對於父愛的認識當然不如現在這麼深刻。路遙先生生前常常提到“遠遠(路茗茗乳名)是我的上帝,我的女兒是個性格堅強的孩子。”這是一句令很多人都心動的一句話。對於父親的這種視女兒為上帝的深沉感情,長大後的路茗茗的感受難以言表。一個父親對於他的孩子有這樣博大深沉的愛,讓路茗茗感到無限幸福,但遺憾的是這種父愛太短暫了,短得只能靠回憶來享受這種幸福。對於自己的爸爸,路茗茗的印象是性格寬厚而幽默。偉大的文學家很多,作為女兒,路茗茗覺得爸爸路遙是最好的。
路遙曾經在一篇文章中寫到自己“在床鋪地板上變成一匹四肢著地的馬或狗,讓孩子騎轉圈圈爬。”對於這種快樂的記憶,路茗茗倍覺珍惜,遺憾的是她和爸爸相處的時間總是那麼短暫。一年之中,爸爸和路茗茗在一起的時間就是一兩個月。其他的時間裡,路遙先生除了躲在某個偏僻的地方寫作,就是去參加這樣那樣的會議。所以這種天倫之樂,能讓路茗茗短暫地感受到父愛。儘管這是一種非常平常的、普通的父愛,但經過歲月的沉澱,已經成為路茗茗的精神財富。
紀念路遙,女兒要用自己的方式緬懷父親
1992年11月17日,作家路遙離開了這個不平凡的世界。也就是這一年,路茗茗跟隨自己的母親林達來到了北京。
下面我們不得不提到路遙的妻子林達女士。在關於路遙先生的很多文字記載中,很少提及他的妻子林達女士,但路遙無論是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還是獲得茅盾文學獎後光環加身,林達女士都默默地站在他的身後,深情地凝視著自己的丈夫。據路茗茗介紹,頗具文學才華的林達女士是當年到延安的北京知青,在延安插隊時認識路遙並與之產生愛情。路遙考上延安大學後,大多經濟來源是靠林達資助的,林達在北京的家裡境況好,在經濟上給了路遙很多接濟,就連路遙在學校里的被子和褥子,都是林達給路遙準備的。正是因為有了林達,路遙在延安大學能夠安心讀書和進行文學創作。路遙從延安大學畢業後擔任《陝西文藝》編輯,到西安工作,林達也到西安電影製片廠擔任編輯工作。1979年路遙與林達生下了他們的女兒路茗茗後,路遙才思噴涌,1980年路遙發表《驚心動魄的一幕》,並獲得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其後,路遙在創作《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作品時,長期離開西安到外地採風和創作,林達則撐起了家庭的全部重擔。直到路遙去世後,林達還經常托人捎錢給路遙遠在延安的養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