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那麼,所有這些,老天爺知道嗎?

  有人說知道。六十年後有一個人說,邲之戰的結局,占卜已經預示過了。只不過,占卜是在城濮之戰,比邲之戰早了三十五年。當時占卜的徵兆,是楚勝晉敗,結果卻是晉勝楚敗。占卜是不會錯的。所以,邲之戰,楚國必勝無疑。

  這實在奇怪。說這種怪話的人,又是誰呢?

  蹶由。

  遲到的應驗

  蹶由是吳王夷末的弟弟。

  說起來吳也是“文明古國”,其始祖是周文王的伯父,號稱“吳太伯”。可惜這文明古國在西周和東周,都悄無聲息,名不見經傳。直到春秋中期,吳國的國名才開始見於《春秋》,吳國的君主也才見於《左傳》,並且是在同一年。因為就在這一年,我們的一位老朋友來到了吳國。

  這位老朋友,就是夏姬最後一任丈夫巫臣。

  公元前584年,或前一年,早已成為晉國大夫的巫臣獲准出使吳國,見到了吳王壽夢,勸說他與晉國聯盟。目的,則是對付楚國。

  巫臣反楚是必然的。一方面,楚是晉的死敵。從城濮之戰到邲之戰,兩國交兵不斷。連帶著那些中等國家(比如鄭和宋)和小國(比如附楚的沈,附晉的江),也倒了霉。巫臣作為晉臣,當然要聯吳反楚。另一方面,此前楚國的大夫子重和子反,已經殺光了巫臣的族人,以及夏姬的前任情人(襄老之子)。子反殺人,是因為巫臣奪走了夏姬。子重殺人,則因為巫臣曾阻止他得到采邑。雙方結下的梁子,已不可解。血海深仇,更演繹出驚心動魄的歷史大戲。

  巫臣使吳,是大戲的序幕。

  決心復仇的巫臣帶去了三十輛戰車,還有駕駛員和狙擊手。他用這些戰車和戰士做教練車和教練員,教吳人行軍打仗,布陣攻城。又讓自己的兒子擔任吳國的外交官,與中原各國建立廣泛的外交關係。有了軍事和外交這兩手,吳國開始伐楚,伐巢(今安徽省巢縣),伐徐(今安徽省泗縣),並占領州來(今安徽省鳳台縣)。子重和子反則被打得顧首不顧尾,疲於奔命。4

  吳國崛起了。

  崛起的吳國成為楚的死敵。公元前537年,楚人聯合越國和東夷伐吳。由於防備不足,楚國的一支部隊被吳國打敗。於是吳王就派蹶由去勞軍。這在春秋,原本是貴族的禮儀。楚人卻蠻不講理地把蹶由抓起來,還要拿他去鼓。

  這事做得太不像話。

  不像話是肯定的。蹶由是吳王的弟弟,吳國的公子。彬彬有禮來勞軍,不能款待也就罷了,豈能把他抓起來?這次遭遇戰,吳人是勝利方,蹶由也不是戰俘,豈能殺他鼓?兩國交兵,不斬來使,這是國際慣例,也是起碼的道德禮儀和遊戲規則,豈能如此破壞?真真豈有此理!

  不過這時的楚君是靈王。他不像話,也不足為奇。

  蹶由被帶到了刑場。

  楚靈王派人問他:你來之前,沒占卜嗎?

  蹶由說:占卜了。吉!

  這就奇怪。吉,為什麼會成為刀下之鬼?

  蹶由解釋說,寡君聽說偉大的君上您要在敝國進行軍事演習,便到太廟用龜甲進行占卜。寡君對鬼神說:下臣馬上就要派人去犒勞楚軍,藉此機會觀察一下楚王火氣的大小,以便做好我們的戰備,請神靈明示這事能否成功。龜甲顯示的徵兆是吉。事實也證明,我們已經成功。

  這又奇怪!被殺,是成功?

  當然也有解釋。

  蹶由說,下臣這次出使貴國,君上如果春風滿面和藹可親地款待使臣,敝國一定會鬆一口氣。這樣一來,敝國就會放鬆警惕,忘記危險,忽視戰備,離亡國也就沒幾天了。現在君上怒氣衝天大發雷霆,不但虐待使臣,還要以臣鼓,敝國也就知道不能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敝國雖然弱小,但如果準備充足,也還可以與貴軍周旋。關鍵,是有備無患。總之,無論君上如何對待使臣,敝國都能知道該怎麼辦。戰爭也好,和平也好,都有思想準備,當然吉。

  接下來,蹶由又說:更何況,敝國寡德之君在太廟占卜,是為了國家人民江山社稷,哪裡是為使臣一人?臣命不足惜,請君上儘管拿去鼓。如果臣以小命一條,能夠換來國家安全,相比之下,請問哪個更吉利?

  楚靈王無話可說,只好不殺蹶由,但也不放。直到魯昭公十九年,蹶由才被釋放回國。那時他已被囚禁十四年,楚君也不再是靈王,而是平王。

  值得注意的,是蹶由最後一段話。

  蹶由是這樣說的:既然有龜甲,又有什麼事情不能拿來占卜?占卜的結果,無非是吉,或者凶。有吉就有凶,有凶就有吉,誰能肯定凶或吉就一定落在某件事上?比如貴國在城濮占卜到的吉,不是後來才應驗在之戰嗎?5

  這話值得商榷。

  從邏輯上講,所謂“城濮之兆,其報在邲”的說法如果成立,那就意味著每次占卜的徵兆未必立即兌現。這當然也未嘗不可。問題是,如果兌現或應驗都是遲到的,或不準時的,甚至說不清什麼時候才對得上的,那麼請問,我們還要占卜幹什麼?要知道,每次占卜,都要有“命辭”,相當於算命先生問你“算什麼”。總不能說我問這筆生意能不能成,要等到二十年後下筆生意才應驗吧?

  由此想到的問題是:周人對於鬼神、宿命、天意,以及占卜、巫術、祭祀等等,到底是信還是不信?

  這可是關係到我們民族文化心理的問題,不能不問。

  信不信由你

  周人對於鬼神,似乎是也信也不信。

  跟殷商一樣,周人也有祭祀和占卜,而且很重要。但凡國有大事,包括諸侯和大夫有大事,比如打仗、結盟、婚配、立儲,都要占卜,也要祭祀。這兩件事,目的並不相同。占卜是問,祭祀是求。或者說,占卜是向鬼神請求指示,判斷凶吉;祭祀則是向鬼神匯報工作,祈求福佑。分工不同,重要性則如一。6

  因此,從天子到諸侯,王室和公室里都有負責跟鬼神打交道的專職人員,分別叫祝、宗、卜、史,他們的首長則叫太祝、太宗、卜正、太史。祝的任務是代表祭祀者向鬼神致辭,因此特別要知道鬼神的故事和脾氣。宗的任務是管理祭祀的程序,以及祭祀的場所和器物。也就是說,祝和宗,是負責祭祀的。

  負責占卜的,則是卜和史。卜,又分兩種。一種是用龜甲,也叫“龜”或“卜”。另一種是用蓍糙,叫“筮”。記錄筮法的書,就叫《周易》。龜和筮,可能由兩個人分別負責,也可能由一個人包幹。占卜的結果,由史記錄在案。當然,史不但敬鬼神,更要管人事。後來,就變成專業歷史學家。7

  總之這些人,都是當時的高級知識分子和專業人才,也是王侯們的智囊團。

  但,智囊而已。

  事實上,祝宗卜史,都是技術官僚,是事務官而非政務官,更不是政治家。因此他們的意見,往往只是“參考消息”。王侯們則也許聽也許不聽,可能聽可能不聽。如果占卜的結果不能讓他們滿意,還會要求重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