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但,如果誰以為楚莊王是彌勒佛,那就大錯特錯了。也就在一年前,他藉口討伐夏姬的兒子而入陳,便決定把陳變成楚國的一個縣。事實上,如果不是楚國外交官的一席話,陳國沒準就滅了,後來的鄭國也不會有好下場。

  這位楚國外交官,叫申叔時。

  楚莊王進攻陳國的時候,申叔時正好出使齊國。使命完成後,照例要回國復命。但申叔時述職完畢,便立即退下,什麼都不再說。莊王奇怪,讓人叫住他問:寡人凱旋,眾人皆賀,只有你一言不發,什麼意思?

  申叔時問:可以陳述理由嗎?

  莊王說:當然可以。

  申叔時就說,一個人牽了牛去踐踏別人的田地,當然有罪。但如果把他的牛也沒收,懲罰就太重了。諸侯追隨大王,是要討伐亂臣賊子。如果順手牽羊,把陳國也變成楚縣,豈非貪小便宜?

  莊王問:把陳國還給他們,可以嗎?

  申叔時說:我們這幫小人平時就有句口頭禪,叫“還回去總比不還好”。

  於是楚莊王讓陳復國。16

  如此看來,當年的叔詹和燭之武,堪稱功莫大焉。事實上,沒有燭之武,秦國不會撤兵;沒有叔詹,晉國也不會罷手。不難想像,晉文公作出最後決策時,叔詹的影子一定在他眼前揮之不去。是的,政治也好,外交也好,戰爭也好,都是為了國家利益。因此,真起作用的,一定是利,秦穆公可以證明;但感人至深的,則一定是義,晉文公可以證明。

  那麼,楚靈王之滅蔡呢?

  沒人看好。事件發生前,晉國的政治家叔向,鄭國的政治家子產,就斷言蔡國必亡,楚靈王也不會有好下場。他們的意見也很一致:蔡靈公有罪,所以上天要借楚人之手滅了他。楚靈王多行不義,所以上天要用滅亡蔡國來加重他的罪孽。這種觀點,很有點像西方人的說法:上帝要他滅亡,必先使其瘋狂。

  周景王手下一位名叫萇弘的大夫,更是從星相學的角度作了解釋。萇弘說,蔡靈公弒君那年,歲星在營室。至今十三年,歲星又在營室。所以蔡靈公必遭報應。楚靈王弒君那年,歲星在大梁。兩年後,歲星又會在大梁。距離楚靈王弒君,也是十三年。所以兩年後,楚靈王必遭報應,蔡國則會起死回生。17

  事實證明,叔向、子產和萇弘的預測都沒錯。公元前529年,楚國內亂,靈王自殺,蔡人復國。一切都準時準點,分秒不差。18

  奇怪!這世界上,難道真有天意?

  山鬼是騎著豹子登場的。

  那是一隻赤色的豹子,有著流線型的身材,輕巧而敏捷。

  她披著薜荔,繫著女蘿,騎著赤豹站在峰頂,

  遙望山下那幽靜的竹林,白雲一片片飄了下來。

  赤豹的旁邊,是狸貓。

  第六章

  鬼神

  人有病,天知否

  占卜的結果出來後,所有人都哭了。

  這是公元前597年的春天。楚莊王的軍隊圍困鄭國都城七天後,鄭人進行了占卜。他們先問:跟楚國講和,有可能嗎?徵兆顯示沒有。又問:在太廟裡哭,把戰車都開到街上準備巷戰,有可能嗎?回答是有。於是國人來到太廟號啕大哭,守城的戰士則在城牆上號啕大哭,一直哭得昏天黑地。

  結果楚人退兵,留出時間讓鄭人修城。

  當然,也可能是想招降。1

  與此同時,晉國的大軍也浩浩蕩蕩地開了過來。他們是聽說鄭都被圍,聞訊趕來的。在晉楚兩國的爭霸鬥爭中,鄭是晉國的小兄弟。小弟挨打,老大豈能坐視不管?當然要出手。

  為此,晉國軍方排出了一個豪華陣營。

  請看名單──

  中軍

  正帥荀林父

  副帥先縠(讀如湖)

  大夫趙括、趙嬰齊

  上軍

  正帥士會

  副帥卻克

  大夫鞏朔、韓穿

  下軍

  正帥趙朔(趙氏孤兒趙武的父親)

  副帥欒書(欒鍼的父親)

  大夫荀首(知罃的父親)、趙同

  全軍

  司馬(軍法官)韓厥

  我們知道,晉國號為三軍,實為六軍。因為三軍的統帥和副帥,都各有一支部隊,每軍也各有兩個大夫,中軍統帥則為元帥。也就是說,鄭都被圍時,晉國六軍齊發,在元帥荀林父的率領下前來救援。

  鄭國卻投降了。

  投降是必然的,因為扛不住。楚軍圍城三個月後,鄭都淪陷。襄公光著膀子牽著羊,遞交了投降書。楚莊王則退兵三十里,跟鄭國簽訂了和平條約。

  晉軍得到這個消息,是在黃河邊。這時,前進還是後退,就成了一個問題。繼續前進是沒有意義的,也師出無名。鄭國降都降了,你還救什麼救?退回去同樣不行。不但無法交差,這口氣也咽不下。

  箭在弦上,晉楚終於交手,這就是“邲之戰”。

  邲之戰的過程複雜而混亂,結局卻很清楚,那就是楚軍大勝,晉軍大敗。沒失敗的,只有士會統帥的上軍;先撤退的,則是趙嬰齊指揮的部分中軍。因為他們事先都做好了戰敗的準備。潰不成軍的其他部隊,則在半夜三更黑燈瞎火地渡過黃河,吵吵嚷嚷整整一夜。荀首的兒子知罃也在戰爭中被俘。荀首隻好又殺回去,射死夏姬的丈夫襄老,俘虜了楚國的王子,最後才換回兒子。2

  這一回,晉人恐怕連哭都哭不出。

  如此結局,應該不難預料。事實上,從一開始,晉軍六帥十二將,意見就有嚴重分歧。中軍副帥先縠,中軍大夫趙括,下軍大夫趙同,主張跟楚軍決一死戰;上軍統帥士會,下軍統帥趙朔,下軍副帥欒書,下軍大夫荀首,則認為應該避其鋒芒。荀林父是新上任的元帥,原本威望不高。此刻夾在兩派之間,更是舉棋不定,完全沒有了主張。

  先縠卻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縠說,身為軍帥,卻像懦夫,諸位做得到,我做不到。晉國的霸權如果丟在我們手上,不如去死!

  於是,自說自話帶了部隊就過河。

  這就是盲動了。

  盲動的結果是被動。先縠過河後,軍法官韓厥便對荀林父說:這支部隊單兵深入敵境,多半是有去無回。您老人家可是元帥。部隊不聽指揮,這是誰的罪過?更何況,無論丟失屬國,還是損兵折將,都是大罪。既然如此,不如進軍。就算兵敗,六個人來分擔罪責,也比您一個人扛著好。

  晉軍這才全部過河,安營紮寨。

  渡過黃河的晉軍將帥仍然爭論不休,中軍副帥先縠則一如既往地剛愎自用。上軍統帥士會和副帥克卻提出要加強戰備,先縠居然也反對。士會只好讓上軍大夫鞏朔和韓穿埋伏起來,中軍大夫趙嬰齊則悄悄地去準備撤退的船隻。最後,這兩支部隊總算得以保全。

  好嘛!如此群龍無首,各自為政,盲目被動,找不著北,豈能不敗?

  相反,楚人則好整以暇,莊王甚至一開始就不想打這一仗。後來取勝,也沒把晉軍往死里打。本卷第三章所說楚軍教晉軍修理戰車,讓他們逃跑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場戰爭中。潰敗的晉軍夜裡渡河,莊王也沒讓人去趕盡殺絕。這跟他的伐鄭和善後,同樣頗為得體。所以士會說,莊王在德行、刑罰、政令、事務、典則和禮儀六個方面,都無可挑剔。如此穩如泰山,豈能不勝?3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