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比如晉獻公。

  晉獻公的故事前面已經講過,他是因為寵愛驪姬而跟申生、重耳、夷吾三個兒子都翻臉的。他想立驪姬為君夫人(國君正妻),照例要占卜。先用龜甲,結果是不吉。再用蓍糙,結果是吉。卜人說,筮短龜長。龜是動物,蓍糙是植物。動物比植物更有靈性,所以龜卜的徵兆更靠譜。獻公根本不聽。8

  事實上周人的占卜,往往只是一種儀式,或者心理暗示。拿主意,恐怕並不真靠這個。公元前525年,吳伐楚。楚國的令尹占卜戰爭的結果,不吉。楚軍司馬公子魴(讀如房)說,我們地處長江上游,怎麼會不吉利?再說了,占卜戰爭,慣例是司馬發表命辭。我要求重來。

  於是重來。

  公子魴便對鬼神發表命辭:魴率領親兵以必死的決心打頭陣,楚國國軍跟著上去,希望大獲全勝,行嗎?

  徵兆是:吉。

  於是公子魴帶兵衝鋒陷陣,果然戰死。楚軍也果然勝利,還繳獲了吳國一條大船。這條大船是那樣的重要,以至於公子光(也就是後來的吳王闔閭,夫差的父親)拼死拼活也要把它奪回去。9

  史書沒有記載負責本次占卜的人是誰,可見其人並不重要。實際上,只有那些被視為預言家的,才可能載入史冊,比如預測到秦穆公必定活捉晉惠公的秦卜徒父。10至於那些屢屢言中的“名卜”,則更會名垂青史。

  比如卜偃。

  卜偃是晉國的卜官。他最牛的預言,是畢萬的後代非比尋常。畢萬原本是晉獻公的車右。因為有功,被封在魏,升級為大夫。卜偃馬上說:萬,是大數;魏(通巍),是大名。初次封賞就如此崇高,這是上天在暗示了!天子的子民,叫“兆民”。諸侯的子民,叫“萬民”。畢萬的子孫,將被萬民擁戴啊!11

  這話其實已經說得很明白了,而且也沒有錯。畢萬的子孫,後來不但成為諸侯,還成為國王。他們的國家,就叫“魏”。

  牛!這樣的預言,實在是牛。所以卜偃的身影,便頻繁出現在《左傳》。

  還有裨竃(讀如皮灶)。

  裨竃是鄭國的預言家,曾經成功地預測了周靈王、楚康王和晉平公的死亡,以及陳國的復國和滅亡。他甚至能說出準確的時間,比如晉平公將死在七月戊子,陳國將在五年後復封,然後再過五十二年徹底滅亡。依據,則主要是星相學的。看來此人懂天文,通五行,還會巫術。因此,公元前525年,他在預言了宋、衛、陳、鄭四國的火災後,便告訴鄭國大政治家子產,他有辦法消災。

  子產卻不理他。

  第二年五月,裨竃的預言兌現,宋、衛、陳、鄭,果然在同一天發生火災。

  裨竃便對子產說:不聽我的,還會著火。

  子產還是不聽。

  有趣的是,火災也沒再發生。12

  這就說不清裨竃是靈還是不靈。但這並不要緊,重要的是子產的一段話。正是這段話,讓我們對周人甚至華夏民族的鬼神觀念,有了一個清楚的認識。

  那麼,子產說了什麼?

  神就是人

  子產說: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何以知之?

  什麼叫“天道遠,人道邇”?就是人間事近在眼前,老天爺遠在天邊。自然界的規律、法則、變故、奧秘,跟我們十萬八千里,根本就夠不著,也不相干(非所及也)。那麼,你怎麼可能由天道而知人道,由天象而知人事(何以知之)?至於裨竃的預測為什麼會精準,子產的說法是:這人不過話說得多,當然總會有碰巧說中的,其實哪裡知道什麼天道?13

  嘿嘿,他根本就不信。

  子產不信裨竃,也不信其他神神叨叨。第二年,鄭國發生水災,國人報告說有龍在城門外的水潭裡打架,要求進行祭祀。子產說,我們打仗,龍並不看。那麼龍打架,我們為什麼要去看?我們無求於龍,龍也無求於我。水潭,原本就是龍的。它們在自己的地盤裡打,儘管隨它去!14

  但,前一年的火災,子產卻是進行了祭祀的。他祭祀了水神玄冥和火神回祿,遷走了太廟裡的神主和大龜,後來還大建土地神廟,這又是為什麼?

  安定人心。

  人心是重要的。四國大火齊發,難免人心惶惶。這個時候,不去討論鬼神是否存在,先用來撫慰人心再說,便相當於現在的“心理治療”。但更重要的,還是務實。實際上當時子產所做的工作,主要是控制局面和災後重建,包括派府人(國庫管理員)和庫人(兵庫管理員)看守倉庫,司馬(軍法官)和司寇(刑法官)實施救火。子產還讓人記錄被燒毀的房屋,減免受災群眾的賦稅,並發給他們蓋房子的材料。與此同時,他還立即派出外交官向各國通報災情,下令在全國哀悼日期間,市場停止交易三天。

  所有這些,都表現出務實精神和人文關懷。這才是更重要的。像陳國那樣不救火,許國那樣不恤民,輿論便認為他們遲早要滅亡。15

  神重要,還是人重要?

  人重要。不要忘記,周人的核心思想和主流觀念,是“以人為本”。16

  因此,神就是人。

  是這樣嗎?

  是。

  華人的鬼神世界和崇拜系統,東漢前後不一樣。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國,道教悄然興起,中國便多出兩個崇拜對象,這就是佛和仙。佛原本是人。只不過悟得無上正等正覺,先自覺,後覺他,最後覺行圓滿,便由人變成了佛,叫“立地成佛”。仙也原本是人。只不過服了某種丹藥,或有了某種法術,可以騰雲駕霧,長生不老,便由人變成了仙,叫“肉體成仙”。而且,成仙者還可以帶上七大姑八大姨和阿貓阿狗,叫“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總之,佛和仙,都是人。這兩個字,也都是單人旁。

  那麼,東漢以前呢?

  東漢前的祭祀對象和崇拜對象,主要有三種:天神、地祇(讀如其)、人鬼。天神是天上的,比如風神、雨神、太陽神。地祇是地上的,比如山神、河神、土地神。人鬼則是死人。人死為鬼。祖宗和烈士,都是人鬼。稱之為鬼,不帶貶義,也不是褻瀆。

  那麼,天神和地祇,是人還是神?

  人。只不過,是有大功德、大貢獻、大作為於人類社會或國家民族的。這些功德和貢獻,包括五項指標:為民立法,以身殉職,以勞定國,抗禦天災,平息禍亂。一個人,只要達到了其中一項,死了以後就不是鬼,而是神。

  比如后土和后稷。

  后土和后稷,是華夏民族最重要的神。后土就是土地神。他的祭壇,叫社。后稷則是穀神。他的祭壇,叫稷。社和稷連起來,叫社稷。社稷和宗廟,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建築物,甚至是國家政權的代名詞。

  然而社神與稷神,也原本都是人。稷神是兩個人,一個是炎帝的兒子柱,另一個是周人的先祖棄。他倆的貢獻,是發展了農業,所以是穀神。社神則是共工的兒子句龍,曾擔任黃帝的國土資源部部長(后土),所以是土地神。17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