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夕陽西下,四圍鬱鬱蔥蔥的松樹,在陽光襯照下,翠色很是搶眼,張居正被禮部左侍郎王顯爵簇擁著,走在石人石馬肅立的神道上。先帝入宮的吉日已經選定九月十一日,離現在還有整三個月,王顯爵說:「最多還有一個月,這裡就可全部竣工。」張居正問他道:「聽說,首輔準備讓你接任禮部尚書一職?」王顯爵忙說:「呂調陽大人在尚書任上表現出色,下官有所不及。」張居正笑道:「但聽說,禮部一應事務早已由你在拿主意。」王顯爵慌忙答道:「哪裡哪裡,只是互相商量而已,下官哪敢越俎代庖。」

  忽聽得神道盡頭傳來吵鬧聲,幾人快步走過去。六角亭里,聳立著高大的神道碑,亭前,一名守陵的小校扭住一名老漢。張居正上前問小校:「你為何要欺負老人?」小校道:「回大人,這個人私闖陵區。」張居正掃了老漢一眼,見他一身白縞,態度不卑不亢,疑心他這身孝是為先帝致哀的。老漢點頭稱是:「新皇帝雖然已經登基,但他畢竟與先帝是父子。登基之喜不能掩先皇大行之哀。所以,我這身孝服,要穿二十七天。」這讓張居正大為感動,正色問他:「老人家貴姓?」老漢說:「免貴姓常。」張居正又問:「請問常先生,為何要私闖皇陵?」老漢:「我想來看看為先帝修建的昭陵。」常老漢這一句話,讓在場的官員們都吃了一驚。王顯爵道:「你為何要看昭陵?」常老漢說:「看先帝是否葬得其所。」王顯爵問:「你是風水先生?」常老漢說:「村夫野老,略懂一點勘輿之學。」王顯爵說:「你看隆慶皇帝的這陵寢如何?」

  常老漢說:「這塊地若下葬大夫朝臣,也算是一塊吉壤了,但作為天子陵寢,還是有所欠缺。天子陵寢,必須拱、朝、侍、衛四全,就像皇上在金鑾殿接見大臣時的樣子,用這四全的法則來看昭陵,朝臣與侍衛都有點散亂,其勢已不昌隆了。」

  王顯爵笑道:「你一個村夫野老,也敢在此胡說八道,當年選定昭陵的風水先生都是聞名天下的大師。」常老漢說:「我一介村夫,不敢和風水大師爭短長,我只說一己之見。」張居正說:「昭陵這塊吉壤,是先帝在隆慶二年欽定的。」常老漢說:「這麼說,那是天意了!」王顯爵問:「此話怎講?」

  常老漢道:「萬壽山水木清華,龍脈悠遠,形勢均無可挑剔。唯我華夏大地,也是難得的吉壤。但是,望勢尋龍易,須知點穴難。當年永樂皇帝的長陵,點的就是正穴。一處吉壤,只有一個正穴。萬壽山的正穴就是長陵。自永樂皇帝冥駕長陵,這萬壽山中,又添了七座皇陵,現在又有了昭陵,總共是九座皇陵。依老朽來看,這裡皇陵的穴地,是一穴不如一穴。大人,你們是為視察昭陵而來,萬壽山葬了九個皇帝,地氣已盡,為保大明的江山,必須尋找新的吉壤。」說完,深深一揖,掉轉頭匆匆下山了。

  張居正望著常老漢遠去的背影,命小校道:「你去把那位常先生攔下來,我還有事向他討教。」

  第八章 高拱去位(1)

  高拱一腳踏進內閣議事廳就問:「大家計議得如何?」接著他看見了六科廊那幫言官雒遵、程文及魏廷山等人,已經全部聚齊在此。雒遵把大家的討論的結果轉告他:「大計已定。馮保竊取內庫材料大興土木營造私宅之事,由戶科給事中程文上本參劾,皇上登極,馮保篡踞御側之事,由下官親自奏本,禮科給事中陸樹德也有一本參奏。這一個參本,明天一大早就送到皇極門。為提防馮保把奏章私藏不發,我們特準備正副兩本,正本送進宮中,副本送到內閣。」

  高拱微微頷首。

  雒遵接著說:「方才大家所議的這三份奏章,固然很好。但若想一舉把馮保逐出司禮監,依下官之見,還有更重要的材料可以利用。」

  高拱問道:「還有什麼材料?」

  雒遵道:「先皇的遺囑,要內閣兩大臣與司禮監同心輔助幼主,自從在邸報刊出後,在官員中引起很大的反響。大家都認為,這份遺囑疑點甚多。第一,學生聽說,座主和張居正兩位大臣趕到乾清宮的時候,隆慶皇帝已經昏迷,這份遺囑是不是他親口所授就很成問題;第二,大明開國至今兩百多年,從沒有宦官與內閣大臣同受顧命的先例。洪武皇帝開國之初,就規定宦官不得干政,甚至定下了宦官干政處以剝皮的酷刑。因此,這道遺囑有違祖制;第三,既讓司禮監與內閣兩大臣同心輔佐,而當時的司禮監掌印是孟沖,而不是馮保,為何那一日在隆慶皇帝病榻前,卻又只有馮保而沒有孟沖?」

  高拱想起來:「這事兒當時孟沖也曾經向我提出過疑問。」

  雒遵道:「官員們都在私下議論,這份遺囑可能是矯詔。若能就此矯詔之事上疏彈劾,天下士林必定響應。一旦屬實,他馮保就不是離開司禮監的問題了。前代犯此矯詔之罪的,都得處以大辟之刑。」

  其它官員紛紛響應,說這一個參本上去,就等於打了馮保的七寸。但高拱卻說:「官員們的私下議論,我也早有耳聞,但矯詔一事,雖有可疑,尚無實據。何況此事牽扯到皇后與貴妃,弄得不好,還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這次彈劾,就不必在矯詔一事上做文章了。」韓揖瞟了雒遵一眼,打圓場說道:「首輔所言極是,雒遵的提議雖不失為一個好主意,但擒賊擒王,還得按首輔的方略行事。」高拱興奮地說:「只要同仇敵愾,上下一心,不愁大奸不除,清君側,可建千古之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