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頁
紀昀讀書多不明理,不過尋常供職。俱不勝大學士之位。董浩在軍機處行走有年,
供職懋勤殿亦屬勤勉,著加恩補授大學士。劉墉、紀昀皆當捫心內省,益加愧勵。
"劉墉確實有點玩世不恭、虛與委蛇,但於政事方面大事決不糊塗。嘉慶是深深信
任他的,在嘉慶二年補授了大學士。
紀曉嵐卻一下子又被冷了六年,從兵部尚書、左都御史,又到禮部尚書,轉
來轉去仍是平調,至今大學士一職仍無缺可補。現在實錄館奏請為他議敘,嘉慶
真有些為難了。
這天,嘉慶皇帝召見禮部尚書紀曉嵐,問道:"卿於實錄館總裁任內,異常勤
勉,實錄館奏請議敘。然有以過優的言者,朕當如何?"紀曉嵐聽皇上如此問他,
確實感到新鮮,心想這事我自己怎麼好說可與不呢?於是不置可否地笑笑說:"萬
歲容稟,臣服官數十年來,從未收受過一分一毫賄賂,也沒有人敢以苞苴相送;
只是親友中有請臣為其先代題主或作墓志銘的,即使以厚禮相送,臣也不作推辭。
"嘉慶帝聽了呵呵大笑起來,說道:"那麼,朕為先帝施恩,有何不可?啊?!呵
呵呵"君臣二人相視而笑。
嘉慶帝遂照原議批示優敘。這件事也便無人反對。原來這"題主"一事,裡面
還有些名堂。
題主又叫點主,勞苦人家是沒有這回事的。只有官宦人家和富有人家,家家
都有家廟,也叫家祠或者祠堂,將死者的姓名寫在牌位上,供在祠堂之內,這個
牌便叫"神主"。
可是神主不是願什麼時候立就立,那不行。必須在死者發殯的時候,由孝子
(或孝孫)把當地有功名的人請上六人或八人,其中一人充任"點主官"。這個點
主官必須是在當中功名最高的。不過這功名不是說官的職位高低,而是指秀才、
舉人、進士、翰林的科舉功名。
那什麼才叫"點主"呢?就是用孝子的名義在牌位上寫上:"顯考、某公諱某某
之神主",母親則寫:"顯妣、某太君之神主",不過"神主"的"主"字不寫全了,寫
成"王"字。
在贊禮的儀式中,由點主官用硃筆在"王"字上點上一點,就成了"主"字,這
便叫"點主"。
"點主"沒有白"點"的。因為是替孝子推恩,所以都有很豐厚的報酬。點主官
在這事上誰也不推辭,多麼豐厚的饋贈也要毫不謙讓地收下,在當時已為常禮。
紀曉嵐是翰林出身,自然請他點主的就多了。他跟皇上說的,就是該收的我
也不推辭這個意思。
紀曉嵐為名臣名儒,德高望重,士林望之如泰山北斗,他又好行方便,所以
求他作序記碑表的很多。他晚年的作品,除了御製詩文,最多的就是銘、記、序
、傳、跋以及書後等一些應酬之作了。不過這些作品,每每出手都超然不凡,但
他自己的著述卻不多。他的學術見解,多見於他為人所作的書序、書跋、書後當
中,成為今人學術研究的重要參考。在他死後,由他的孫子紀樹馨將這些作品的
大部分收入《紀文達公遺集》。
嘉慶五年八月,紀曉嵐的筆記小說《閱微草堂筆記》五種二十四卷,編定刊
行,由門人盛時彥作序。其序曰:河間先生以學問文章負天下之重望,而天性孤
直,不喜以心性空談標榜門戶,亦不喜才人放誕詩社酒社夸名士風流。是以退食
之餘,惟耽懷典籍,老而懶於考索,乃采掇異聞,時作筆記,以寄所欲言。《灤
陽消夏錄》等五書,俶詭奇譎,無所不載;洸詳恣肆,無所不言。而大旨要歸於
醇正,欲使人知所勸懲。故誨淫導欲之書,以佳人才子相矜者,雖紙貴一時,終
已漸歸湮沒,而先生之書則梨棗屢鐫,久而不厭,是則華實不同之明驗矣。顧翻
刻者眾,訛誤實繁,且有妄為標目,如明人之刻《冷齋夜話》者,讀者病焉。時
彥夙從先生游,嘗刻先生《姑妄聽之》,附跋書尾,先生頗以為知言。
近來諸板俱漫漶,乃請於先生,合五書為一編,而仍各存其原第,篝燈手校,
不敢憚勞。又請先生檢視一過,然後摹櫻雖先生之著作,不必藉此刻以傳,然魚
魯之舛差稀,於先生教世之本志或辦不無小補雲。
《閱微草堂筆記》五種分別是:《灤陽消夏錄》六卷,作於乾隆五十四年;
《如是我聞》四卷,作於乾隆五十六年;《槐西雜誌》四卷,作於乾隆五十七年;
《姑妄聽之》四卷,作於乾隆五十八年;《灤陽續錄》作於嘉慶三年。這些作品
是他追錄見聞的雜記之作,採訪範圍極廣,上至官親師友,下至皂隸士兵。內容
泛雜,凡地方風情、宦海變幻、典章名物、醫卜星相、軼聞逸事、狐精鬼怪,幾
乎無所不包。全書共40萬字,收故事1200余則。
紀曉嵐學宗漢儒,於道學虛偽有所抨擊。筆記中有多處以嘲弄口吻諷刺所謂
道學家的迂執虛偽。試看:有兩塾師鄰村居,皆以道學自任。一日,相邀會議,
供職懋勤殿亦屬勤勉,著加恩補授大學士。劉墉、紀昀皆當捫心內省,益加愧勵。
"劉墉確實有點玩世不恭、虛與委蛇,但於政事方面大事決不糊塗。嘉慶是深深信
任他的,在嘉慶二年補授了大學士。
紀曉嵐卻一下子又被冷了六年,從兵部尚書、左都御史,又到禮部尚書,轉
來轉去仍是平調,至今大學士一職仍無缺可補。現在實錄館奏請為他議敘,嘉慶
真有些為難了。
這天,嘉慶皇帝召見禮部尚書紀曉嵐,問道:"卿於實錄館總裁任內,異常勤
勉,實錄館奏請議敘。然有以過優的言者,朕當如何?"紀曉嵐聽皇上如此問他,
確實感到新鮮,心想這事我自己怎麼好說可與不呢?於是不置可否地笑笑說:"萬
歲容稟,臣服官數十年來,從未收受過一分一毫賄賂,也沒有人敢以苞苴相送;
只是親友中有請臣為其先代題主或作墓志銘的,即使以厚禮相送,臣也不作推辭。
"嘉慶帝聽了呵呵大笑起來,說道:"那麼,朕為先帝施恩,有何不可?啊?!呵
呵呵"君臣二人相視而笑。
嘉慶帝遂照原議批示優敘。這件事也便無人反對。原來這"題主"一事,裡面
還有些名堂。
題主又叫點主,勞苦人家是沒有這回事的。只有官宦人家和富有人家,家家
都有家廟,也叫家祠或者祠堂,將死者的姓名寫在牌位上,供在祠堂之內,這個
牌便叫"神主"。
可是神主不是願什麼時候立就立,那不行。必須在死者發殯的時候,由孝子
(或孝孫)把當地有功名的人請上六人或八人,其中一人充任"點主官"。這個點
主官必須是在當中功名最高的。不過這功名不是說官的職位高低,而是指秀才、
舉人、進士、翰林的科舉功名。
那什麼才叫"點主"呢?就是用孝子的名義在牌位上寫上:"顯考、某公諱某某
之神主",母親則寫:"顯妣、某太君之神主",不過"神主"的"主"字不寫全了,寫
成"王"字。
在贊禮的儀式中,由點主官用硃筆在"王"字上點上一點,就成了"主"字,這
便叫"點主"。
"點主"沒有白"點"的。因為是替孝子推恩,所以都有很豐厚的報酬。點主官
在這事上誰也不推辭,多麼豐厚的饋贈也要毫不謙讓地收下,在當時已為常禮。
紀曉嵐是翰林出身,自然請他點主的就多了。他跟皇上說的,就是該收的我
也不推辭這個意思。
紀曉嵐為名臣名儒,德高望重,士林望之如泰山北斗,他又好行方便,所以
求他作序記碑表的很多。他晚年的作品,除了御製詩文,最多的就是銘、記、序
、傳、跋以及書後等一些應酬之作了。不過這些作品,每每出手都超然不凡,但
他自己的著述卻不多。他的學術見解,多見於他為人所作的書序、書跋、書後當
中,成為今人學術研究的重要參考。在他死後,由他的孫子紀樹馨將這些作品的
大部分收入《紀文達公遺集》。
嘉慶五年八月,紀曉嵐的筆記小說《閱微草堂筆記》五種二十四卷,編定刊
行,由門人盛時彥作序。其序曰:河間先生以學問文章負天下之重望,而天性孤
直,不喜以心性空談標榜門戶,亦不喜才人放誕詩社酒社夸名士風流。是以退食
之餘,惟耽懷典籍,老而懶於考索,乃采掇異聞,時作筆記,以寄所欲言。《灤
陽消夏錄》等五書,俶詭奇譎,無所不載;洸詳恣肆,無所不言。而大旨要歸於
醇正,欲使人知所勸懲。故誨淫導欲之書,以佳人才子相矜者,雖紙貴一時,終
已漸歸湮沒,而先生之書則梨棗屢鐫,久而不厭,是則華實不同之明驗矣。顧翻
刻者眾,訛誤實繁,且有妄為標目,如明人之刻《冷齋夜話》者,讀者病焉。時
彥夙從先生游,嘗刻先生《姑妄聽之》,附跋書尾,先生頗以為知言。
近來諸板俱漫漶,乃請於先生,合五書為一編,而仍各存其原第,篝燈手校,
不敢憚勞。又請先生檢視一過,然後摹櫻雖先生之著作,不必藉此刻以傳,然魚
魯之舛差稀,於先生教世之本志或辦不無小補雲。
《閱微草堂筆記》五種分別是:《灤陽消夏錄》六卷,作於乾隆五十四年;
《如是我聞》四卷,作於乾隆五十六年;《槐西雜誌》四卷,作於乾隆五十七年;
《姑妄聽之》四卷,作於乾隆五十八年;《灤陽續錄》作於嘉慶三年。這些作品
是他追錄見聞的雜記之作,採訪範圍極廣,上至官親師友,下至皂隸士兵。內容
泛雜,凡地方風情、宦海變幻、典章名物、醫卜星相、軼聞逸事、狐精鬼怪,幾
乎無所不包。全書共40萬字,收故事1200余則。
紀曉嵐學宗漢儒,於道學虛偽有所抨擊。筆記中有多處以嘲弄口吻諷刺所謂
道學家的迂執虛偽。試看:有兩塾師鄰村居,皆以道學自任。一日,相邀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