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因此,魯迅所提倡的“執著現在,執著地上”,就是一個“敢於正視現實”的精神,也就是要正視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的、生活在“現在的地上”的人的生存困境。這樣的困境又有兩個層面:首先是現實的生存苦難,這在現在中國人是特別深重的,因此,魯迅提出要“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同時,這也是人的根本性的生存困境。魯迅曾說,“普遍,永久,完全,這三件寶貝”其實是釘在人的棺材上的三個釘子,是會將人“釘死”的。〔47〕這就是說,“此在”的生命永遠也不可能是“普遍,永久,完全”的,如果硬要在現實人生去實現這種“普遍,永久,完全”,結果反而會扼殺人的真實的生命。因此,魯迅要我們正視:此岸世界、“現在”的生命,任何時候都是不完美的,有缺陷的,有弊端的,並且不可能永久存在。這是生活的常態,人只能正視這一現實的生存狀態,然後再做出自己的選擇,努力與追求,不能一不如意,一看到缺陷、弊端就逃避,把希望寄托在虛幻的種種“神話”的實現上。

  這裡還需要強調一點:魯迅否定的是“普遍,完全,永久”的此岸性、當下性,但他並沒有否定“普遍,完全,永久”本身,早在20 世紀初,他就提出過“致人性於全,不使之偏倚”的理想。〔48〕他實際上是把這種至善至美性作為彼岸世界的終極目標,可以不斷趨近,卻永遠達不到,是作為人的一種理想、一種追求存在的。所以不能把魯迅的“執著現在”理解為沒有理想,沒有終極關懷,可以說他是懷著對彼岸世界的理想來執著現在的:我們在第八講中已經談到,魯迅早在20 世紀初就提出了他的“立人”,追求人的個體精神自由的理想;在20 世紀30 年代他又把這樣的“立人”理想發展為“幾萬萬的群眾自己做了支配自己命運的人”的理想。〔49〕正是在這樣的“理想之光”的照耀下,魯迅才對現實中的黑暗——一切壓制人的個體精神自由的奴役現象,一切剝奪普通民眾的支配自己命運的權利的反動勢力,採取了不妥協的態度。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懂得,為什麼魯迅在引導青年“執著現在”時,同時要強調,這絕不是“隨順現在”。正視現實的黑暗,絕不意味著對現實的黑暗採取容忍的態度,以致“隨順”,被其同化,最終自己也成為黑暗的一個部分;而應該不滿,做絕望的反抗,並致力於對現實的改造。魯迅說:“多有不自滿的人的種族,永遠前進,永遠有希望。”〔50〕

  魯迅的“執著現在,執著地上”,還有一個重要含義,即是要始終把眼光集注在中國這塊“土地”上:這是我們的根,我們的立足點;要將“現在的中國人的生存與發展”,作為我們的一切思考,一切奮鬥的出發點與歸宿。“眼光”放在哪裡,這是一個不可小看的問題。魯迅在一次對大學生的演講中,曾經感嘆說:“我們常將眼光收得極近,只在自身,或者放得極遠,到北極,或到天外,而這兩者之間的一圈可是絕不注意的”,恰恰忽略了現實中國社會。〔51〕還有許多人眼光只是向著外國,或者向著中國古代,也恰恰遺忘了“現在中國”。向外國與中國古代的借鑑當然是必要的、重要的,魯迅早就提出過“拿來主義”的主張,但借鑑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在中國”的問題,是為了自己的創造。如果把自己的思考、研究,變成外國思想與古代思想(即使是最輝煌的思想)的簡單搬弄,而沒有現在中國問題意識,缺少創造性,特別是原創性,其意義和價值是可疑的,至少是有限的。魯迅一生致力於“現在中國人和中國社會的改造”,他之強調“執著現在,執著地上”正是為此;他期待年輕一代也能走上這條道路——一條充滿曲折的不歸路。

  六

  但年輕一代,特別是青年學生還處在受教育的人生準備階段。“如何讀書與寫作”就是一個大問題。魯迅也留下了許多寶貴意見。

  我們一起來讀魯迅的《讀書雜談》,這是他1927年7 月16 日在廣州知用中學的一篇演講。〔52〕既是“雜談”,涉及面自然會很廣,這裡想強調幾個要點。

  魯迅首先區分了“職業的讀書”與“嗜好的讀書”,而他主要討論與提倡的是後者。他強調,這是“出於自願,全不勉強,離開了利害關係”的閱讀。他打了一個很獨特的比方——

  我想,嗜好的讀書,該如愛打牌的一樣,天天打,夜夜打,連續的去打,有時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來之後還是打。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的目的並不在贏錢,而在有趣。牌有怎樣的有趣呢,我是外行,不大明白。但聽得愛賭的人說,它妙在一張一張的摸起來,永遠變化無窮。我想,凡嗜好的讀書,能夠手不釋卷的原因也就是這樣。他在每一葉每一葉里,都得著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擴大精神,增加智識的,但這些倒都不計及,一計及,便等於意在贏錢的博徒了,這在博徒之中,也算是下品。

  乍一看,魯迅把如此“神聖”的讀書,與人所不恥(至少是上不了“台盤”)的賭博聯在一起,似乎有些不倫不類;但仔細一想,卻不能不承認,這是一個很深刻的體認,我甚至認為這是一個經典比喻,是道破了讀書的真諦的:讀書本質上就是一種“遊戲”,它的魅力就在“超越了功利”目的的“深厚的趣味”。真正的讀書,不僅在讀“書”,而在“讀”中所達到的“境界”,只要進去了,就會感到無窮的樂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