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但魯迅所提出的問題是:“未有天才之前”。——我們不能簡單地說,魯迅是針對胡適而言的,而且魯迅也沒有否認“天才”本身;但他確實提出了與胡適不同的思路,他強調——

  不但天才,還有使天才得以生長的民眾。

  天才並不是自生自長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眾產生,長育出來的,所以沒有這種民眾,就沒有天才。……所以我想,在要求天才的產生之前,應該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眾。——譬如想有喬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沒有土,便沒有花木了;所以土實在較花木還重要。花木非有土不可,正同拿破崙非有好兵不可一樣。

  魯迅對民眾的“泥土”作用的重視,與我們前文所講的“到民間去”的思想,以及在第十三講所論及的魯迅的平民立場與自我定位都是相一致的:魯迅的眼光始終是“向下”的。

  我們在這裡要著重討論的,是魯迅對青年的期待——

  就是在座的諸君,料來也十之九願有天才的產生罷,然而情形是這樣,不但產生天才難,單是有培養天才的泥土也難。我想,天才大半是天賦的;獨有這培養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還切近;否則,縱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為沒有泥土,不能發達,要像一碟子綠豆芽。

  這裡也貫穿著一種“泥土教育”意識:強調“大家都可以做”,而不是有“天賦”的少數人才能做的;強調“切近”的人生選擇,而不是高遠的難以實現的目標;強調與作為“泥土”的普通民眾的親近與血肉聯繫,而且自己也要做“泥土”。

  由此形成了所謂“泥土”精神。魯迅說了兩條,一要“擴大了精神,就是收納新潮,脫離舊套,能夠容納,了解那將來產生的天才”。——這是新時代的泥土,是為新的時代精神所滲透的,因而能夠成為真正的社會改革的基礎。其次,“又要不怕做小事業,就是能創作的自然是創作,否則翻譯,介紹,欣賞,讀,看,消閒都可以”。——這裡顯示的“不怕做小事業”的堅實、堅韌,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的精神,是典型的魯迅精神,也是魯迅在以後的著作、通信中,一再強調的,不妨再抄錄一些——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39〕

  未名社的同人,實在並沒有什麼雄心和大志,但是,願意切切實實的,點點滴滴的做下去的意志,卻是大家一致的。而其中的骨幹就是素園。〔40〕

  是的,但素園卻並非天才,也非豪傑,當然更不是高樓的尖頂,或名園的美花,然而他是樓下的一塊石材,園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國第一要他多。他不入於觀賞者的眼中,只有建築者和栽植者,決不會將他置之度外。〔41〕

  那切切實實,足踏在地上,為著現在中國人的生存而流血奮鬥者,我得引為同志,是自以為光榮的。〔42〕

  直到離世前魯迅還在給一位年輕作家的信中寫道——

  中國正需要肯做苦工的人,而這種工人很少,我又年紀較老,體力不濟起來,卻是一件憾事。〔43〕

  可以說,無論是歷史人物還是現實人物的評價,魯迅都是對具有“泥土”精神的實實在在的人情有獨鍾,這其實已經構成了一個精神傳統,魯迅顯然希望年輕一代能夠延續這樣的精神譜系。

  因此,我們也就完全可以理解,在《未有天才之前》的演講里魯迅對“泥土”的作用與價值的評價——

  泥土和天才比,當然是不足齒數的,然而不是堅苦卓絕者,也怕不容易做;不過事在人為,比空等天賦的天才有把握。這一點,是泥土的偉大的地方,也是反有大希望的地方。

  魯迅很少用大詞,這裡的“偉大”二字就有一種特殊的分量。

  五

  這是魯迅的一段名言——

  仰慕往古的,回往古去罷!想出世的,快出世罷!想上天的,快上天罷!靈魂要離開肉體的,趕快離開罷!現在的地上,應該是執著現在,執著地上的人們居住的。〔44〕

  這裡所提出的“執著現在,執著地上”的命題,其實也是魯迅倡導的前述“泥土”精神的題中應有之義。

  魯迅在《兩地書》里,與當時還是他的學生的許廣平討論得最多的也是這個話題——

  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懷念“過去”,就是希望“將來”。而對於“現在”這一個題目,都繳了白卷,因為誰也開不出藥方。所有最好的藥方,即所謂“希望將來”的就是。

  所謂“希望將來”,不過是自慰——或者簡直是自欺——之法,即所謂“隨順現在”者也一樣。〔45〕

  魯迅這裡批判的,是對“現在”(現實)的兩種態度。首先是逃避現在,即製造關於“過去”與“將來”的種種神話,不過是“自欺”:將被美化、理想化的“過去”或“將來”作為逃避現實困苦的精神避難所,遠離現實風浪的避風港。從另一面說,也是用“過去”與“將來”扼殺“現在”,魯迅稱之為“現在的屠殺者”。〔46〕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