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4〕《寫在〈墳〉後面》,《魯迅全集》1卷,283—284頁。

  〔5〕《我要騙人》,《魯迅全集》6卷,488頁。

  〔6〕增田涉:《魯迅的印象·四六·魯迅的矛盾與所處的中國社會》,收《魯迅回憶錄》“專著”下冊,1431頁。

  〔7〕《兩地書·第一集北京·五》,《魯迅全集》11卷,23頁。

  〔8〕《寫在〈墳〉後面》,《魯迅全集》1卷,284頁。

  〔9〕《雜感》,《魯迅全集》3卷,50頁。

  〔10〕〔12〕《夜頌》,《魯迅全集》5卷,193頁。

  〔11〕王乾坤:《魯迅的生命哲學》,321—322頁、336—340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版。

  〔13〕《為“俄國歌劇團”》,《魯迅全集》1卷,382頁。

  〔14〕〔23〕《書信·250411·致趙其文》,《魯迅全集》11卷,442頁。

  〔15〕如我們一再強調,魯迅是始終站在不幸者即生活中的弱者這一邊的,他為他們的生存、發展的權利做了最有力的辯護;但他強調的是弱者的自強,而不是等待他人的恩賜,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他對“布施”也表示了憎惡。

  〔16〕《失掉的好地獄》,《魯迅全集》2卷,199頁。

  〔17〕《這樣的戰士》,《魯迅全集》2卷,215頁。

  〔18〕《論睜了眼看》,《魯迅全集》1卷,238頁。

  〔19〕《〈野草〉題辭》,《魯迅全集》2卷,159頁。

  〔20〕王乾坤:《魯迅的生命哲學》,325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版。

  〔21〕《〈野草〉英文譯本序》,《魯迅全集》4卷,356頁。

  〔22〕薛毅:《無詞的言語》,12頁,學林出版社,1996年版。

  本講閱讀篇目

  《〈野草〉題辭》(收《野草》)

  《影的告別》(收《野草》)

  《求乞者》(收《野草》)

  《希望》(收《野草》)

  《過客》(收《野草》)

  《墓碣文》(收《野草》)

  《頹敗線的顫動》(收《野草》)

  《死後》(收《野草》)

  《這樣的戰士》(收《野草》)第八講“立人”:魯迅思想的一個中心第八講“立人”:魯迅思想的一個中心

  ——讀《文化偏至論》、《科學史教篇》、《摩羅

  詩力說》及其他[KH3*9/9〗我們已經讀過了魯迅的散文、小說與散文詩,對魯迅的思想、文學、人格,以至精神氣質,都獲得了一個深刻的印象。從這一講開始,我們要進入魯迅的論文、隨筆、雜文的閱讀,以求對魯迅有更深入的了解。

  我們先來讀魯迅20 世紀初在日本留學時寫的論文,也就是從他的思想與文學的起點讀起。

  一

  這是魯迅的《文化偏至論》,寫於1907年,發表於1908年,正是20 世紀初。

  從題目看,所要討論的是“文化”問題,也就是新世紀“中國現代文化建設”的基本戰略問題。——可以看出,魯迅一出現在中國的思想文化界,就抓住關係全局的大問題,顯示出一種大視野、大氣魄,而他當時只有27歲,這樣的“意氣風發”是令人神往的。

  我們首先注意到,魯迅的思考是從他所生活的中國思想文化界的現實問題出發的。文章一開始,即指出,在中國現代文化建設問題上,存在著兩種傾向,一是抱殘守缺,仍然堅守“中國中心”主義;另一是“翻然思變”,卻“言非同西方之理弗道,事非合西方之術弗行”,又陷入了西方崇拜。這兩種傾向都涉及“如何對待中國的傳統文化”與“如何對待西方文化”這兩大問題,這是建設“中國現代文化”所不能迴避的:而這正是魯迅要加以討論的。

  為了把問題的思考與討論引向深入,魯迅開始了歷史的追蹤:首先要追問的是,這種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抱守殘缺”的態度是怎樣形成的?於是,魯迅對中外文化關係做了一番歷史的考察。他指出,昔日皇帝軒轅氏打敗了蚩尤,定居黃河流域,由於周圍的小部落沒有一個足以為中國所效法,所以中國早期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都是“出於己而無取乎人”。到了周秦時代,西方有希臘羅馬興起,藝文思想,燦爛光輝,只因道路艱難,波濤險惡,交通阻塞,“未能擇其善者以為師資”。元明時代雖然有幾個天主教傳教士,把天主教教理 和天文、數學、物理、化學這些科學一同傳入中國,但是這些科學在中國也沒有盛行。這樣,中國就長期“屹然”立於“中央”位置而無可較量的對手,這就“益自尊大”,把自己的文化看得很寶貴,傲視一切,這就是所謂“中央大國”心態,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中華中心主義”。在魯迅看來,這恰恰是隱伏著民族文化的危機:正因為沒有比較,安逸的日子過得太長久了,也就種下了走向沒落的禍胎;沒有受到威脅壓力,也停止了前進,使人們感到疲乏、困頓,進而連看到別人的長處也不想去學習了。等到西方許多新興國家興起以後,他們帶著和我們不同的文化思想來到東方,稍加觸及,早已僵化的中國文化像土塊一樣僵仆在地上,就是必然的了。於是“人心始自危”,這既是文化的危機,更是人心的危機。後來,魯迅在我們下面將要講到的《摩羅詩力說》里,由此引申出一個重要的結論——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