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由此我們可以懂得《野草》在魯迅作品中的特殊性:這是魯迅最“個人化”的著作,是魯迅心靈的詩,相對多地露出了魯迅靈魂的真與深,相對深入地揭示了魯迅的個人存在:個人生命的存在,文學個人話語的存在,《野草》只屬於魯迅自己。——至於我們讀者,願不願意、能不能進入魯迅的《野草》世界,拒絕還是接受魯迅《野草》里的哲學,也完全應該由我們每一個人自主選擇。

  而且,《野草》所展現的只是魯迅本體性的黑暗與冷酷體驗的一部分,並沒有全露出他的血肉;這不僅因為魯迅依然自覺地不將心裡的話說盡;更重要的是,人的最刻骨銘心的真正屬於自己的生命體驗是不能用言語來表達的,一說一寫,就變形、扭曲了。所以魯迅在《〈野草〉題辭》一開始就說——

  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

  一

  那麼,《野草》里展現的是怎樣的屬於魯迅個人的生命體驗、思想與言語呢?

  我們先來讀《影的告別》。

  人睡到不知道時候的時候,就會有影來告別,說出那些話——

  “不知道時候的時候”——從表面看起來沒有時間,也就沒有記憶;但就好像做夢一般,沉下去,沉下去,最後浮現出來的是生命最深處,原始的生命本體的記憶與意念。

  於是,人的“影”與“形”分離了。——這本來就已經夠離奇與神秘的了;何況又是“影”主動“告別”,還要開口說話:他將說些什麼呢?

  有我所不樂意的在天堂里,我不願去;有我所不樂意的在地獄裡,我不願去;有我所不樂意的在你們將來的黃金世界裡,我不願去。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樂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隨你了,我不願住。

  我不願意!

  嗚乎嗚乎,我不願意,我不如彷徨於無地。

  五個小節,連續用了十一個“我不”。七個句子,幾乎重複的句式(前三句完全一樣,後四句略有變化)。——這樣的句法,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裡沒有,中國現代文學作品裡也沒有。

  “我不,我不,我不……”,這執拗的,如怨如訴的聲音,追逐著我們,釘子般敲擊著讀者的心,只讓人感到恐怖——就像魯迅描寫的那樣,你可以感覺到“毒蛇似的在屍林中蜿蜒,怨鬼似的在黑暗中奔馳”的“酷烈的沉默”中的逼人的氣勢。〔9〕

  這只能發自人的靈魂的最深處,是時間洗刷不掉,永遠不能忘記,卻也無從逃避的生命的聲音。“我不”,只有兩個字,卻表現了如此強大的主體精神、意志,以及對於他者無條件、無討論餘地的拒絕。

  首先拒絕的是,人們或者認為是天堂,或者視為是地獄的一切現實的存在。

  對於人們預設的未來——那所謂無限美好無限光明的“黃金世界”,“我”也同樣拒絕。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樂意的”——“你”是一個認同於群體的自我,是按照常規、常態、常情,按照大家都那樣的思維、感情方式去思考與表達的。而這正是獨立的、自由的精神個體的“我”所要拒絕,要努力掙脫出來的。

  說到底,這是對於“有”的拒絕,對已有、將有、既定的一切的拒絕。

  “我不如彷徨於無地。”——這裡的“無”是與“有”對立的;這裡的“彷徨”所表現的生命的流動不居狀態是與前面的“住”所表現的穩定的生命狀態同樣對立的。這正是“我”的選擇:“我”拒絕“有”而選擇“無”,“我”拒絕“住”而選擇“彷徨”。我的生命將永遠流動於“無”之中。

  那麼,“我”是誰?“我不過一個影”,一個從群體中分離出來的,從肉體的形狀中分離出來的“精神個體”的存在。

  那麼,“我”將有怎樣的命運?“然而黑暗又會吞併我”,因為我反抗現有陳規,反抗黑暗。“然而光明又會使我消失”,因為“我”與黑暗是一個共生體,“我”的價值就體現在和黑暗搗亂中,“我”必將隨黑暗的消失而消失。“吞併”與“消失”就是“我”必然的也是惟一的命運。

  或許還能“彷徨於明暗之間”?——“然而我不願”,苟活絕不是“我”的選擇。

  這裡連續三個“然而”,寫盡了作為獨立的精神個體的生存困境。

  “我姑且舉灰黑的手裝作喝乾一杯酒,我將在不知道時候的時候獨自遠行。”——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個“影”的形象:儘管內心充滿了痛苦、彷徨與猶豫,卻要硬作歡樂,然後獨自遠行。

  但真要獨自遠行卻又不能不多所猶豫:該選擇什麼時候出發?“倘若黃昏,黑夜自然會來沉沒我,否則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現是黎明。”

  “朋友,時候近了”,還得做出決定。“我將向黑暗裡彷徨於無地”——最後的選擇是走向黑暗。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