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於是,就有了最後的“送殮”。——魏連殳找到了杜師長,一個有權有勢的人,他做了杜師長的顧問,這樣他就有權有勢了,然後他以以毒攻毒的方式來報仇:利用自己掌握的權力,給壓迫者以壓迫,給侮辱者以侮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於是昔日的敵人紛紛向自己磕頭打拱,於是面臨著“新的賓客,新的饋贈,新的頌揚”,我一個復仇之神踐踏著所有的敵人,我勝利了,但是我已經真的失敗了。因為“我已經躬行我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了”,我是以背叛我自己和愛我者為代價來取得對敵人的勝利。也就是說,他的復仇就不能不以自我精神的扭曲和毀滅作為代價,並且最後必然導致生命的死亡。最後“我”趕去看魏連殳,只能面對他的屍體——

  連殳很不妥帖地躺著,腳邊放一雙黃皮鞋,腰邊放一柄紙糊的指揮刀,骨瘦如柴的灰黑的臉旁,是一頂金邊的軍帽。

  而且有了最後的印象——

  他在不妥帖的衣冠中,安靜地躺著,合著眼,閉了嘴,口角間仿佛含著冰冷的微笑,冷笑著這可笑的死屍。

  這是死者的自我嘲笑,又何嘗不是魯迅的自我警戒。我們在講課一開始就談到了他的愛的哲學與恨的哲學,這是構成了魯迅生命本體的一個內在矛盾的。魯迅顯然主張復仇,但他並不迴避復仇的嚴重後果。他看到了為真恨而活著的復仇者,是怎樣在殺傷對手的同時,又殺傷了自己:這是一把雙刃劍。其實魏連殳最後的選擇,也是魯迅自己可能設想過的選擇。魯迅在《兩地書》里跟許廣平這樣說過,“為了生存和報復起見,我便什麼事都敢做”,〔8〕按我的理解其中就可能包括魏連殳這種復仇方式。

  在《孤獨者》里,魯迅就是通過兩種聲音,敘事者“我”的聲音和主人公魏連殳的聲音互相對峙、互相辯駁,寫出了自己內心深處的困惑。所以小說有兩個層面,一個是對歷史和現實的孤獨者命運的考察,但在更深層面上展開的是關於人的生存狀態、人的生存希望,以及人的生存意義和價值的思考與駁難,而且我們可以發現,這種討論是極其徹底的,因為本來為愛我者活著已經是生存意義的底線了,還要追問在底線之後還有沒有可能性,就出現了為敵人而活著這樣的殘酷選擇。“活還是不活”,這是哈姆雷特的命題,其實也是人類共同的精神命題,在魯迅這裡是用中國的方式來思考與回答的:他看得很深很遠,從歷史看到現實,從魏晉時代的文人看到他自己的同輩人,這樣一種關於人的存在本身的追問,充滿了魯迅式的緊張,貫注著魯迅式的冷氣。

  到小說的結尾,人的靈魂的拷打到這個地方已經無法忍受了,到了人所能承受的極限,於是——

  我快步走著,仿佛要從一種沉重的東西中衝出,但是不能夠。耳朵中有什麼掙扎著,久之,久之,終於掙扎出來了,隱約像是長嗥,像一匹受傷的狼,當深夜在曠野中嗥叫,慘傷里夾雜著憤怒和悲哀。

  這隻受傷的狼,在小說中再次出現,卻把那籠罩全篇的面對“死亡的輪迴”的絕望掙扎的生命感受螺旋式的推向頂點。這深夜在曠野里發出的長嗥,夾雜著憤怒和悲哀的長嗥,無疑是魏連殳的心聲,“我”的心聲,也是魯迅自己的心聲,可以說是千古文人共同命運的一個象徵、一個隱喻。

  但“我”還想從這裡“掙扎”出來:這正是魯迅之為魯迅,他不會停留在某一點上,當絕望與痛苦達到頂端的時候,他又對絕望與痛苦提出了質疑,開始了擺脫絕望與痛苦的新的掙扎——

  我的心地就輕鬆起來,坦然地在潮濕的石路上走,月光底下。

  最後他由極度的痛苦恢復到平靜,更準確地說,是把這種痛苦真正內化,隱藏在心靈的最深處,開始新的掙扎,新的努力,永遠不停留地“走”:正是這“輕鬆”與“坦然”,把前面所有的驚心動魄的追問,全化作了長久的回味與更深遠的思索。這樣的結尾,也是魯迅式的:它最終完成了《孤獨者》這篇小說。〔9〕

  三

  讀完這兩篇“具有魯迅氣氛”的小說,你對魯迅的精神氣質,以及魯迅的小說藝術,有什麼新的感受與體認?

  最容易注意到的自然是魯迅小說的“自我辯駁”的性質,這是反映了魯迅“多疑”思維的特點的。他的“多疑”首先是指向自我的,如日本學者木山英雄先生所言,魯迅有一種“內攻性衝動”,對自己擁有的全部觀念、情感、選擇,都要加以“多疑”的審視。如我們在這兩篇小說中所看到的他對自己的“漂泊者”的身份與選擇,以及他的“復仇”理念,都有一種堅守中的質疑。但他也絕不因為這種質疑而趨向另一極端的絕對肯定,他總是同時觀照、構想兩個(或更多)不同方向的觀念、命題或形象,不斷進行質疑、詰難,在肯定與否定之間不斷往復,在旋進中將思考引向深入與複雜化。前文所分析的《在酒樓上》里“漂泊者”(“我”)與“堅守者”(呂緯甫)在相互審視中的複雜情感與言說,《孤獨者》里“我”與“魏連殳”之間的論辯,都具有這樣的性質。魯迅並不尋求一個絕對、凝定的答案,這正是顯示了他的“永遠的探索者”的精神氣質:魯迅自然會有自己的選擇,但他絕不把這樣的選擇賴以存在的思想支點絕對化、凝固化,同時投以懷疑的眼光,而又不將這種懷疑本身凝固化,這樣,他就把自己置於既在具體時空下有所堅守,又不受具體時空限制,進行無休止的質疑也即無休止的探索的境地中,就像以後我們將要講到的那曠野里的“過客”,為“永遠探索”的聲音所召喚,永遠在“走”著一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