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花白鬍子的人說,“打了這種東西,有什麼可憐呢?”

  ……聽著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滯;話也停頓了。……

  “阿義可憐——瘋話,簡直是發了瘋了。”花白鬍子恍然大悟似的說。

  “發了瘋了。”二十多歲的人也恍然大悟的說。

  這“氣憤”,這“高興”,這目光“板滯”,以及最後的“恍然大悟”,也是一種生命形態的呈現:麻木而殘忍。但這正是很多的中國人的生命常態,包括“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它構成了一個“看客”圈。“夏家的兒子”的生命選擇一旦落入這樣的“圈”里,不但其理想價值在不理解、無反應中消解為無,而且還被視為“瘋子”被徹底排斥,甚至成為被任意傷害和殺害的“正當理由”。這正是《狂人日記》里的“狂人”的命運,現在落在“夏家的兒子”身上了。

  作者忙裡偷閒,兩處插入小栓的“咳嗽”。這其實並非閒筆,正是提醒讀者不要忘記,小栓(特別是他身後的父母)還指望用“夏家兒子”的生命換取自己的生命——這又是一個更麻木更愚昧也更殘酷的生命形態。

  這一節的結尾,小栓“拼命咳嗽”的聲音,康大叔“包好……包好”的嚷嚷,與看客們“瘋了”的議論夾雜在一起,也會讓敏感的讀者感到恐怖與悲哀,不禁要問:究竟是誰瘋了?

  (場面四)墳場相遇

  “墳場”,這又是一個魯迅式的“典型環境”。一條人踩出來的路“卻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邊,都埋著死刑和瘐斃的人,右邊是窮人的叢冢。”——“在我自己,總仿佛覺得我們人人之間各有一道高牆,將各個分離,使大家的心無從相印”(魯迅);〔21〕現在,連死後的生命也被人為地隔開了。

  兩個母親就在這樣的墳場相遇,華家的故事與夏家的故事以最後的“埋葬”相聯結。

  人們自會注意到,相遇中夏家母親“忽然見華大媽坐在地上看他,便有些躊躇,慘白的臉上,現出些羞愧的顏色;但終於硬著頭皮,走到左邊的一座墳前,放下了籃子”。——儘管我們讀者早已明白,她的兒子是為了大眾而犧牲,這是一個崇高的生命;但在社會的眼裡,他卻是一個被處死刑的有罪的犯人,如前文所述,看客們是將他視為“瘋了”的。在這樣的輿論壓力下,連母親也感到“羞愧”——而她原本是應該為自己的兒子而驕傲的!

  這母親的不理解,特別令人震驚和恐怖。如果說從閱讀這篇小說的一開始,你就感受到了一種恐怖的氣氛;那麼,讀到這裡,你終於明白:真正令人恐怖的,不僅是一個有價值的生命的被殺害,更在於即使犧牲了生命,其價值也得不到社會的體認,只成為閒人們飯後的談資,甚至連自己的母親也不能理解,連自己流淌的鮮血也要被無知的民眾利用!

  然而卻出現了紅白花圈。——這或許是絕望中的一點希望吧。但魯迅在《〈吶喊〉自序》里,卻坦誠地說明這是“平空添上”的,這是為了“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自己也“不願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青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22〕這或許就是許廣平所說的,儘管魯迅“自己所感覺的是黑暗居多,而對於青年,卻處處給與一種不退走,不悲觀,不絕望的誘導,自己也仍以悲觀作不悲觀,以無可為作可為,向前的走去”吧。〔23〕

  魯迅關注的重心顯然在母親對她兒子墳上出現的紅白花圈的反應:她驚異得幾乎發狂;(作為對比,另一個母親華大媽卻因自己的兒子和別的墳,只開著零星的青白小花,而突然感到“不足和空虛”——那是另一個生命的無價值的死亡)終於發出了“瑜兒,他們都冤枉了你,你還是忘不了,傷心不過,今天特意顯點靈,要我知道麼?”——這是隱藏在本篇背後的故事的最後一筆:我們到這時才知道他的名字:夏瑜,這顯然是從“秋瑾”那裡點化而來;我們也終於明白,這裡講的是一個先驅者的命運的故事。而按照他的母親的理解,這是一個死不瞑目的冤魂;由此而產生了一個母親的願望:“你如果真在這裡,聽到我的話,——便教這烏鴉飛上你的墳頂,給我看罷。”這母親的理解和願望,都十分的感人。

  小說的結束,也是故事的結束,是驚心動魄的——

  微風早經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銅絲。一絲髮抖的聲音,在空氣中愈顫愈細,細到沒有,周圍便都是死一般靜。兩人站在枯草叢裡,仰面看那烏鴉;那烏鴉也在筆直的樹枝間,縮著頭,鐵鑄一般站著。

  他們(兩個母親)走不上二三十步遠,忽聽得背後“啞——”的一聲大叫;兩個人都竦然的回過頭,只見那烏鴉張開兩翅,一挫身,直向著遠處的天空,箭也似的飛去了。

  我說過,這是“最魯迅式”的文字。這裡有著魯迅式的“沉默”和“陰冷”——魯迅自己說:“《藥》的收束,也分明的留著安特萊夫式的陰冷”,〔24〕又說:“安特列夫的小說,還要寫得怕人,我那《藥》的末一段,就有些他的影響,比王婆還鬼氣。”〔25〕更有著魯迅式的“絕望”——他是連母親最後一個善良的願望:兒子的“顯靈”也要讓它落空的。貫穿全篇的恐懼氣氛由此而達到了頂端。前述墳場的花圈與這裡的墳場的陰冷,正是魯迅內心深處的“希望”與“絕望”的藝術的外化,二者互相交織、補充、對錯交流,又互相撞擊、消解,匯合成了魯迅式的心靈的大顫動,也讓我們每一個讀者悚然而思。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