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街景一)作為首善之區的北京,西城,一條馬路。

  火焰焰的太陽。

  許多的狗,都拖出舌頭。

  樹上的烏老鴉張著嘴喘氣。

  遠處隱隱有兩個銅盞相擊的聲音,懶懶的,單調的。

  腳步聲。車夫默默地前奔。

  “熱的包子咧!剛出屜的……。”

  十一二歲的胖孩子,細著眼睛,歪了嘴叫,聲音嘶啞,還帶著些睡意。

  破舊桌子上,二三十個饅頭包子,毫無熱氣,冷冷地坐著。

  【點評】幾個細節,幾個特寫鏡頭,寫盡了京城酷夏的悶熱,更隱喻著人的生活的沉悶,懶散,百無聊賴,構成一種生存環境的背景,籠罩全篇,也為下文做鋪墊。

  注意“遠處隱隱有兩個銅盞相擊的聲音”。——因此而“憶起酸梅湯,依稀感到涼意”,卻使那熱氣更難以忍受;默默無聲中突然出現“懶懶的單調的金屬音”,卻“使那寂靜更其深遠”。

  饅頭包子“毫無熱氣,冷冷地坐著”,這是神來之筆:“熱”中之“冷”,意味深長。

  有了以上這兩筆,作者所要渲染的“悶熱”及其背後的意蘊,就顯得更加豐厚。

  胖孩子像反彈的皮球突然飛跑過去——

  (街景二)馬路那一邊。

  電桿旁,一根繩子,巡警(淡黃制服,掛著刀)牽著繩頭,繩的那頭拴在一個男人(藍布大衫,白背心,新草帽)背膊上。

  胖孩子仰起臉看男人。

  男人看他的腦殼。

  圍滿了大半圈的看客。

  禿頭的老頭子。

  赤膊的紅鼻子胖大漢。

  第二層里從兩個脖子間伸出一個腦袋。

  禿頭彎了腰研究那男人白背心上的文字:“嗡,都,哼,八,而……”

  白背心研究這發亮的禿頭。

  胖孩子看見了,也跟著去研究。

  光油油的頭,耳朵邊一片灰白的頭髮。

  【點評】這根繩子非同小可:當年(1925年)小說一發表,就有人指出:《示眾》的作者用一條繩,將似乎毫無關係的巡警和白背心聯繫在一起;實際上“這條繩是全篇主題的象徵”:“一個人存在著,就是偶然與毫不相干的人相遇,也要發生許多關係,而且常反撥過來影響於自己。”〔7〕這篇小說正是要討論中國人的存在方式及其相互關係。

  注意:第一次出現“看客”的概念;第一次出現“看”的動作,而且是一面“看別人”,一面“被別人看”。——這都將貫穿全篇。

  又擲來一個“皮球”——

  (街景三)一個小學生向人叢中直鑽進去。

  雪白的小布帽。一層又一層。

  一件不可動搖的東西擋在前面。

  抬頭看。

  藍褲腰上一座赤條條的很闊的背脊,背脊上汗正在流下來。

  順著褲腰運行,盡頭的空處透著一線光明。

  一聲“什麼”,褲腰以下的屁股向右一歪。

  空處立刻閉塞,光明不見了。

  巡警的刀旁邊鑽出小學生的頭,詫異地四顧。

  外面圍著一圈人。上首是穿白背心的,對面是一個赤膊的胖小孩,胖小孩背後是一個赤膊的紅鼻子的胖大漢。

  小學生驚奇而且佩服似的只望著紅鼻子。

  胖小孩順著小學生的眼光回頭望去。

  一個很胖的奶子,奶頭四近有幾根很長的毫毛。

  【點評】“看”之外又有了“鑽”、“擋”、“塞”,這都能聯想起人與人的關係。20世紀30年代魯迅連續寫過《推》、《踢》、《爬和撞》(均收《准風月談》),可參看。

  “很胖的奶子,……很長的毫毛”,可謂醜陋不堪,可見厭惡之至。——似乎旁邊還有一個作者在“看”。

  “他,犯了什麼事啦?……”

  大家愕然回看——

  (街景四)一個工人似的粗人低聲下氣請教禿頭。

  禿頭不作聲,單是睜起了眼睛看定他。

  他被看得順下眼光去,過一會再看。

  禿頭還是睜起了眼睛看定他。

  別的人也似乎都睜了眼睛看定他。

  他犯了罪似的溜出去了。

  一個挾洋傘的長子補了缺。

  禿頭旋轉臉繼續看白背心。

  背後的人竭力伸長脖子。一個瘦子張大嘴,像一條死鱸魚。

  【點評】連續三個“睜了眼睛看定”,寫出了這類群體的“看”的威力:所形成的無形的精神壓力會使人自己也產生犯罪感,儘管原本是無辜的。

  “一條死鱸魚”的比喻顯然有感情色彩——又是作者在“看”。

  巡警,突然間,將腳一提——

  (街景五)大家愕然,趕緊看他的腳。

  然而他又放穩了。

  大家又看白背心。

  長子擎起一隻手拼命搔頭皮。

  禿頭覺得背後不太平,雙目一鎖,回頭看。

  一隻黑手拿著半個大饅頭正在塞進一個貓臉的人的嘴裡,發出唧咕唧咕的聲響。

  忽然,暴雷似的一擊,橫闊的胖大漢向前一蹌踉。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