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同時,從他肩膊上伸出一隻胖得不相上下的臂膊,展開五指,拍的一聲打在胖孩子臉頰上。

  “好快活!你媽的……”胖大漢背後一個彌勒佛似的更圓的胖臉這麼說。

  胖孩子轉身想從胖大漢腿旁鑽出。

  “什麼?”胖大漢又將屁股一歪。

  胖小孩像小老鼠落在捕機里,倉皇了一會,突然向小學生奔去,推開他,衝出去了。

  小學生返身跟去。

  抱小孩的老媽子忙於四顧,頭上梳著的喜鵲尾巴似的“蘇州俏”碰了車夫的鼻子。

  車夫一推,推在孩子身上。

  孩子轉身嚷著要回去。

  老媽子旋轉孩子使他正對白背心,指點著說:“阿,阿,看呀!多麼好看哪!……”

  挾洋傘的長子皺眉疾視肩後的死鱸魚。

  禿頭仰視電桿上釘著的紅牌上四個白字,仿佛很有趣。

  胖大漢和巡警一起斜著眼研究。

  老媽子的鉤刀般的鞋尖。

  【點評】看客群開始騷動,“形勢似乎總不甚太平了”,彼此關係也緊張起來:又出現了“擊”、“打”、“蹌踉”、“推”、“沖”、“碰”、“嚷”等等,還有“小老鼠落在捕機里”似的“倉皇”感。

  然而,老媽子還在指點孩子:“阿,阿,看呀!多麼好看哪!……”

  注意關於“看”的詞語:“四顧”、“疾視”、“仰視”、“斜著眼研究”。

  “斜著眼研究”(不說“看”,說“研究”,很有意思)什麼?“老媽子的鉤刀般的腳尖”——客觀的呈現中,可以感到譏諷的笑:作者始終在冷眼旁觀。

  “好!”什麼地方忽有幾個人同聲喝采,一切頭全都迴轉去——

  (街景六)馬路對面。

  “剛出屜的包子咧!荷阿,熱的……。”胖孩子歪著頭,瞌睡似的長呼。

  車夫默默地前奔,似乎想逃出頭上的烈日。

  相距十多家的路上,一輛洋車停放著,車夫正在爬起來。

  圓陣散開,大家錯錯落落走過去看。

  車夫拉了車就走。

  大家惘惘然目送他。

  起先還知道那一輛是曾經跌倒的車,後來被別的車一混,知不清了。

  【點評】看客們總是不斷尋找新的刺激。但這回車夫摔倒爬起來就走,沒有給他們“看”(賞鑒)的機會,終於“惘惘然”了。

  (街景七)幾隻狗伸出了舌頭喘氣。

  胖大漢在槐陰下看那很快地一起一落的狗肚皮。

  老媽子抱了孩子從屋檐陰下蹩過去。

  胖孩子歪著頭,擠細了眼睛,拖長聲音,瞌睡似的叫喊——

  “熱的包子咧!荷阿!……剛出屜的……。”

  【點評】沒有可看的,就看“一起一落的狗肚皮”——人的無聊竟至於此。

  以胖小孩“帶著睡意”的叫賣開始,又以胖小孩“瞌睡地叫喊”結束,剛才發生的一切不過是一個小插曲,生活又恢復常態:永是那樣沉悶、懶散與百無聊賴。

  現在我們可以做一點小結:小說中所有的人只有一個動作:“看”;他們之間只有一個關係:一面“看別人”,一面“被別人看”,由此而形成一個“看\被看”的模式。魯迅在《娜拉走後怎樣》的演講里,曾有過一個重要的概括:“群眾——尤其是中國的,——永遠的戲劇的看客。”〔8〕中國人在生活中不但自己做戲,演給別人看,而且把別人的所作所為都當作戲來看。看戲(看別人)和演戲(被別人看)就成了中國人的基本生存方式,也構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基本關係。——所謂“示眾”所隱喻的正是這樣一種生存狀態:每天每刻,都處在被“眾目睽睽”地“看”的境遇中;而自己也在時時“窺視”他人。

  《示眾》還揭示了人與人關係中的另一方面:總是在互相“堵”、“擋”、“塞”著,擠壓著他人的生存空間;於是就引起無休止的爭鬥:“打”著,“沖”著,“撞”著,等等。

  這樣,沒有情節,也沒有人物姓名的《示眾》,卻蘊涵著如此深廣的寓意,就具有了多方面的生長點,甚至可以把魯迅《吶喊》、《彷徨》、《故事新編》里的許多小說都看做是《示眾》的生發和展開,從而構成一個系列,如《吶喊》里的《狂人日記》、《孔乙己》、《藥》、《明天》、《頭髮的故事》、《阿Q正傳》,《彷徨》里的《祝福》、《長明燈》,《故事新編》里的《理水》、《鑄劍》、《採薇》等等。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把《示眾》看做是魯迅小說的一個“綱”來讀。

  在細讀的過程中,我們除了感到整篇小說豐厚的“象徵性”,同時也會感到其細節的生動與豐富,有極強的“具象性”與“可感性”。前引那篇最早的評論文章即舉“許多狗都拖出舌頭來,連樹上的老烏鴉也張著嘴喘氣”為例,極力讚揚魯迅的描寫的藝術力量:“如鐵筆畫在岩壁上。”〔9〕魯迅曾經盛讚俄國作家安特來夫的小說“使象徵印象主義與寫實主義相調和”。〔10〕其實他的《示眾》也是這樣的作品。我覺得他的這一實驗特別是為短篇小說的創作提供了很好的經驗。我們知道,短篇小說寫作最大的困難之處(也是最有魅力之處)就在於如何在“有限”中表現“無限”。記得當代短篇小說家汪曾祺、林斤瀾都說過,要用“減法”去寫短篇小說。《示眾》連情節、人物性格、景物描寫與心理描寫都“減”去了,只剩下寥寥幾筆,但卻騰出空間,關節點做幾處細描,讓讀者銘記不忘,更留下空白,借象徵暗示,引起讀者聯想,用自己的生活經驗、生命體驗與想像去補充、發揮、再創造,取得“以一當十”的效果。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