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本講閱讀篇目

  《無常》(收《朝花夕拾》)

  《女吊》(收《且介亭雜文末編》附集)

  《〈朝花夕拾〉後記》(收《朝花夕拾》)

  《社戲》(收《吶喊》)

  《五猖會》(收《朝花夕拾》)

  《阿長與〈山海經〉》(收《朝花夕拾》)

  《死》(收《且介亭雜文末編》附集)

  《我的第一個師父》(收《且介亭雜文末編》附集)

  《我的種痘》(收《集外集拾遺補編》)第三講“遊戲國”里的看客第三講“遊戲國”里的看客

  ——讀《示眾》、《孔乙己》、《藥》及其他[KH3*9/9〗一

  1938年西南聯大中文系開設“大一國文”課,並著手編輯《大一國文讀本》,經過三番修訂,於1942年定稿。這本篇幅不大的《讀本》在中國現代教育史與文學史上卻有著不一般的意義:《讀本》選了15篇文言文,11篇語體文(即今天所說的白話文),這是新文學作品第一次進入大學課堂,成為與古代經典平起平坐的現代經典,這是一個重要的標誌: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誕生的現代文學經過20年的努力,終於在中國紮下了根,成為中國文化傳統的有機組成部分。我們感興趣的是,在這批最初確定的現代文學經典中,有兩篇魯迅的作品,一篇是《狂人日記》,另一篇就是《示眾》。〔1〕

  選《狂人日記》大概不會有什麼爭議,今天的中學語文課本也選了這篇中國現代文學的開山之作;選《示眾》卻顯示了編選者的眼光,因為它很容易被忽視,也很少進入各種魯迅小說的選本,更不用說教材,以致今天的讀者對它已經陌生了。忽視的原因大概是它太不像一篇小說了:竟然沒有一般小說都會有的故事情節、人物刻畫、景物描寫、心理描寫,也沒有主觀抒情與議論。小說中所有的人都沒有名字,只有外形特徵簡潔的勾勒,如“貓臉的人”、“赤膊的紅鼻子胖大漢”之類。這樣,老師們或者批評家們要講“小說是什麼”,遇到《示眾》就相當麻煩了:它完全不符合文學教科書上關於“小說”的定義。但這“不符合”恰恰是魯迅的自覺追求。魯迅在文學創作上,是最強調自由無羈的創造的;他一再聲明,他的寫作是為了寫出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至於採用什麼寫作方法,只要“對於我的目的,這方法是適宜的”就行了,〔2〕而從不考慮它是否符合某種既定的規範。比如,魯迅最喜歡寫雜文,有的批評家就出來大加砍削,“說這是作者墮落的表現,因為既非詩歌小說,又非戲劇,所以不入文藝之林”。魯迅回答說:他和雜文作者的作文,“沒有一個想到‘文學概論’的規定,或者希望文學史的位置的,他以為非這樣寫不可,他就這樣寫,因為他只知道這樣的寫起來,於大家有益”。魯迅同時斷言:“雜文這東西,我卻恐怕要侵入高尚的文學樓台去的”〔3〕,沒有的東西,我們可以自己創造出來,而只要是真正有價值的創造,終是會得到歷史的承認的。魯迅後來寫《故事新編》,也自稱他所寫的“不足稱為‘文學概論’之所謂小說”。〔4〕那麼,我們也可以說,《示眾》正是一篇“不足稱為‘文學概論’之所謂小說”的小說吧。

  但這樣說,又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因為隨著小說寫作實踐的發展,小說理論也在不斷發展。像《示眾》這樣的小說,在打破既定的小說規範的同時,也在創造新的小說範式。其實《示眾》對故事情節的忽略,對人物個性化性格刻畫的放棄,甚至取消姓名而將小說中的人物“符號化”,這都是有意為之的。引起魯迅創作衝動的,是人的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場景與細節,以及他對於這些具體的場景、細節背後所隱藏著的人的存在、人性的存在、人與人的關係的深度追問與抽象思考。這就是說,魯迅是有自己的把握世界的方式和思維(包括藝術思維)方式的:他對人的生存的現象形態(特別是生活細節)有極強的興趣和高度敏感——這是一個文學家的素質;但同時,他又具有極強的思考興趣與思想穿透力,他總能達到從現實向思想、從現象到精神、從具象向抽象的提升與飛越——這正是一個思想家的素質;而他又始終保持著極強的形象記憶的能力,因而總能把具象與抽象有機地結合起來,在他的創作中,每一個具象的形象(人物、場景、細節等等)都隱含著他對人的生命存在,特別是現代中國人的生存困境的獨特發現與理性認識。這樣,魯迅的小說就具有了某種隱喻性,塗上了鮮明的象徵色彩。而《示眾》正是以強烈的象徵性而成為魯迅小說的代表作之一;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出現的中國象徵化的先鋒小說,如果要追根溯源,是不能忘記《示眾》的:它可以說是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實驗小說、先鋒小說。——至於《示眾》的象徵意義,我們將在讀完全篇以後再做詳細討論。

  而且《示眾》的小說實驗是多方面的。40年代汪曾祺在談到短篇小說的寫作時,曾這樣寫道:“希望短篇小說能夠吸收詩、戲劇、散文一切長處,而仍舊是一個它應當是的東西,一個短篇小說。”〔5〕實際上吸收其他文體的長處,而仍然是短篇小說的實驗,在魯迅這裡早就開始了。《示眾》即是吸納繪畫、攝影,以至電影的手法的一次自覺的嘗試——魯迅曾說他的《故事新編》多是“速寫”〔6〕,《示眾》也是可以稱為“速寫”的,它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強烈的畫面感,整篇小說都是可以轉化為一幅幅街頭小景圖,或一個個電影鏡頭的組合的。我們也就試著用這樣的方法來解讀這篇小說。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