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我們在前面已經發現,當魯迅呼喚“生命之愛”時,他無法掩飾自己內心的悲涼感:因為他清醒地知道,自己正生活在一個無愛的國家,一個無愛的時代。當他發出那一聲“(造物)實在將生命造得太濫,毀得太濫了”的嘆息時,他心中想著的正是自己的祖國:中國人太多,生命也太無價值,以致誰也不把人的生命當作一回事,濫殺無辜在我們這塊土地上,已經成為生活的常態,人們真正是“無所容心於其間”了。早在20世紀初,年輕的魯迅在日本留學時,就和他的朋友討論:“中國國民性中最缺少的是什麼”,結論是:一是“誠”,二是“愛”。關於“誠”的問題,容我們以後再做討論;而這種全民性的“無愛”狀態正是魯迅深感痛心,並且要竭力反抗的。他大聲疾呼:“我們還要叫出沒有愛的悲哀,叫出無所可愛的悲哀!〔6〕”一切濫殺無辜的罪行,一切對生命,特別是年輕生命的殘害,在魯迅那裡,都會引起最強烈的情感反應;他一生留下的那些噴發著憤怒之火的文字,至今仍燒灼著每一顆良知未失的心——

  中國只任虎狼侵食,誰也不管。管的只有幾個年青的學生,他們本應該安心讀書的,而時局漂搖得他們安心不下。假如當局稍有良心,應如何反躬自責,激發一點天良?

  然而竟將他們虐殺了!

  實彈打出來的卻是青年的血。血不但不掩於墨寫的謊語,不醉於墨寫的輓歌;威力也壓它不住,因為它已經騙不過,打不死了。〔7〕

  不是年青的為年老的寫記念,而在這三十年中,卻使我目睹許多青年的血,層層淤積起來,將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這樣的筆墨,寫幾句文章,算是從泥土中挖一個小孔,自己延口殘喘,這是怎樣的世界呢。〔8〕

  我每當朋友或學生的死,倘不知時日,不知地點,不知死法,總比知道的更悲哀和不安;由此推想那一邊,在暗室中畢命於幾個屠夫的手裡,也一定比當眾而死的更寂寞。

  我先前讀但丁的《神曲》,到《地獄》篇,就驚異於這作者設想的殘酷,但到現在,閱歷加多,才知道他還是仁厚的了:他還沒有想出一個現在已極平常的慘苦到誰也看不見的地獄來。〔9〕

  現在我們對於《兔和貓》結尾的“復仇”就是可以理解的了:這些大自然與人世間的“黑貓”們,這些任意踐踏、毀滅生命,渴飲年輕人的鮮血的殺人者,絕不是魯迅的私仇,而是民族的公敵,人民的公敵,人類的公敵,大自然的公敵。

  我們更應該記住魯迅的話:“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並且反躬自問:你有這樣的勇氣嗎?

  由此而形成了魯迅作品的基本母題:“愛”——對每一個生命個體的關愛;“死”——生命無辜的毀滅;以及“反抗”——對來自一切方面的對生命的奴役、殘害的絕望的抗爭。

  魯迅尤其不能容忍將殘害生命合法化、合理化的理論與說教——在中國,這樣地鼓吹“殺人有理”,製造“流言”誣衊死者,為殺人者開脫、辯解的“幫凶”,“從血泊里尋出閒適”〔10〕,將屠夫的殘殺化作哈哈一笑的“幫忙”與“幫閒”,是綿綿不絕的。魯迅的憤怒同樣是指向這些“偽士”們的,並且不遺餘力地與之戰鬥了一生。

  魯迅特別感到詫異與警惕的,還有將流血、犧牲神聖化的“革命高論”。可以說,魯迅一生都在舌敝唇焦地向年輕的改革者進行“人的生命價值”的啟蒙教育。“三一八”慘案之後,當有人鼓吹“以血的洪流淹死一個敵人,以同胞的屍體填滿一個缺陷”時,魯迅反覆講這樣一個“常識”:“改革自然常不免於流血,但流血非即等於改革。血的應用,正如金錢一般,吝嗇固然是不行的,浪費也大大的失算”;真正的改革者絕“不肯虛擲生命,因為戰士的生命是寶貴的”〔11〕。魯迅的話說得十分沉重:只有“會覺得死屍的沉重”的民族,“先烈的‘死’”才會轉化為“後人的‘生’”;如果將流過的血在記憶中淡忘,“不再覺得沉重”,先烈的犧牲將會白費。〔12〕——不難注意到,魯迅並沒有絕對地否認包括流血在內的犧牲,他強調人的“生存”並不是“苟活”,因此,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理想,有時是免不了要做出某種犧牲,甚至獻出生命的;因此,魯迅說:“我們無權去勸誘人做犧牲,也無權阻止人做犧牲。”〔13〕這裡有兩條界限,一是不輕談犧牲,“不肯虛擲生命”,二是即使是不可免的犧牲,也必須是個體生命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理想而做出的自覺選擇,其本身就是一種生命價值的體現,而絕不能輕信那些自己不犧牲卻專門“勸誘”別人犧牲的“革命工頭”的謊言,做盲目的無謂犧牲。魯迅說得好:“自己活著的人沒有勸別人去死的權利,假使你自己以為死是好的,那末請你自己先去死吧。”〔14〕對這樣的專要別人去死的假革命、偽君子,應該保持必要的警惕。魯迅還說過這樣的話:“其實革命是並非教人死而是教人活的。〔15〕”這話說得真好:樸實無華里大有深意,耐人尋味。“教人活”,這三個字里是蘊涵著一切真正的“革命”(改革)的目的、出發點與歸宿的。革命必須建立在人道主義的基礎之上,也可以說是魯迅的一個基本命題;在以後的各講中,我們還會有更深入的展開與討論。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