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頁
二十三歲,她的丈夫為她留下了兒子。三十二歲,她的兒子為她留下了一叢竹。
竹林的風清冷悽然,她感受到微微涼意,然而想到兒子,心頭溫暖。
1918年11月23日,馮順弟去世,胡適和妻子江冬秀於25日啟程回績溪奔喪。踏上熟悉的石板路,胡適再也聽不到母親熟悉的呼喚。母親悉心照料的那一園竹子,在村莊的角落裡,發出如泣如訴的窸窸窣窣的聲響。
(本章完)
第75章 韋蓮司和曹佩聲:將玫瑰別在天涯
第十六章3 韋蓮司和曹佩聲:將玫瑰別在天涯
依舊是月圓時,依舊是空山,靜夜。我獨自踏月歸來,這淒涼如何能解!
翠微山上的一陣松濤,驚破了空山的寂靜。山風吹亂了窗紙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頭的人影。
——《秘魔崖月夜》
張愛玲的小說讓無數人認同了一個觀點,男人的生命中至少應該有兩個女人,一個是紅玫瑰,一個是白玫瑰。娶了紅玫瑰,紅的會變成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乾飯粒,紅的則成了心口上的硃砂痣。
紅玫瑰和白玫瑰,照慣例,白玫瑰和紅玫瑰總有一個要成為男人的妻。胡適的愛情卻不是這樣。他的妻不是紅玫瑰也不是白玫瑰,而是一株蒼耳,長在溪流邊,鬱鬱蔥蔥,生機勃勃,沒有柔嫩的花瓣,只會結出小小的布滿鉤刺的種子。這種子會把人的手指扎出鮮亮的血珠兒。更多的時候,是巴巴兒地用密密的小鉤子勾住人的衣衫,輕易摘不下,硬扯還會把衣服上的纖維扯的一團亂,然而就是這種大膽到頗有些不知恥的執拗,使它得宜依附於人,走遍天涯。他的夫人江冬秀就是這樣一個人,長得不美,也沒有優雅的情致,質樸、潑辣的一如溪頭的一株蒼耳。她奮不顧身地去與打她丈夫主意的女人交手,乍起全身的尖刺去刺傷那些嫩的滴水的花瓣,然後回過身來在丈夫身邊死纏爛打,讓他一生也甩不掉他。
《詩經》中把蒼耳呼作卷耳,說“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江冬秀懷著這樣的心情等胡適等了十年。她從來不以為自己是一株草,她驕傲,她總是展露著被愛的人才有的跋扈。她不知道,在她日日翹首盼著遠方的人的日子,那人的生命里,已經悄悄綻開了一朵清芬的玫瑰。
胡適的兩朵玫瑰,最先綻放的是紅玫瑰。她熱情,活潑,有著令人目眩的奇異想法與活力:
女士最灑落不羈,不屑事服飾之細。歐美婦女風尚,日新而月異,爭奇鬥巧,莫知所屆。女士所服,數年不易。其草冠敝損,戴之如故。又以髮長,修飾不易,盡剪去之,蓬首一二年矣。行道中,每為行人指目,其母屢以為言。女士曰:“彼道上之婦女日易其冠服,窮極怪異,不自以為怪異,人亦不之怪異,而獨異我之不易,何哉?彼誠不自知其多變,而徒怪吾之不變耳。”女士胸襟於此可見。
這位狂狷的女子,是胡適就讀的康乃爾大學地質學教授的女兒韋蓮司,在紐約學習美術。
韋蓮司不易為世人所理解,而胡適是懂她、敬她、愛她的。胡適晚年有人禁不住疑問:“胡先生,你為什麼找上這個古怪地老處女呢?”胡適幾乎急了,連聲說“胡說!胡說!”他正色告訴人說:“Miss Williams是個了不起的女子!極有思想!極有思想!”韋蓮司若知胡適如此看她,當作何感想呢?
一個女人能被一個男人這樣敬愛著,真真的被人艷羨。
韋蓮司西方式的灑脫與胡適東方式的含蓄,使他們之間產生了奇妙的共鳴,進而引發了一場情感風暴。對於真摯的愛情,胡適是敏感而渴望的,然而他不能夠捨棄家中那沒有感情的陌生的未婚妻,捨棄了她,就是傷害了為他定下這門婚事的母親。胡適是極愛母親的,他不能做任何讓母親傷心的事情。
胡適與他的紅玫瑰的愛情,就這樣隨著他結束學業歸國而告於段落。
1917年12月,胡適與等了他十年的未婚妻江冬秀結婚。
生命的旋律是交替著奏響的,一波清音拂過,又一波清音湧起。1922年,胡適與白玫瑰相遇。確切地說,是重逢。他與她並不陌生,她叫曹誠英,字珮聲,是胡適三嫂的妹妹。胡適結婚時她是四位伴娘之一,那時她才15歲。她17歲結婚,三年無子,丈夫要納妾,她一氣之下離了婚。五年的時間,當年婚禮上嬌憨可愛的小姑娘已經長大成人,並增添了幾許嫵媚的韻致。
曹佩聲性情嫻雅,不是那種艷麗的美,她如同在晨霧中靜靜綻放的白玫瑰,有一種含蓄而吸引人的魅力。她比胡適小三歲,叫他“穈哥”。她甜潤的聲音觸動了胡適內心深處沉睡了許久的東西——是愛情,曾被韋蓮司點燃過的愛情。
1923年6月8日至10月5日,胡適在杭州療養,與曹佩聲度過了一段神仙眷侶般的日子。胡適在西湖南山的煙霞洞旁租了三間房與曹佩聲同住,對外稱是曹佩聲幫胡適照料日常生活,胡適幫曹佩聲補習功課。不時有朋友來看望他們,他們一起下棋、喝茶、觀潮、賞桂花、游花塢。這些浪漫的生活,激起了胡適追求幸福的勇氣。他結束療養後就提出與江冬秀離婚。江冬秀大鬧一通,胡適終敵不過敗下陣來。
曹佩聲沒能與胡適結成連理,她把一腔熱情都留給了工作,投身於農學研究。
在胡適的家鄉安徽績溪上莊村的村口有一座楊林橋,1965年這座橋被山洪沖毀,曹佩聲捐獻了自己的積蓄重修楊林橋。據胡氏族人說,胡適曾經寫過一首詩,其中幾句描述了他嚮往的田園生活:“築室楊林橋,背山開戶牖。辟園可十丈,種菜亦種韭”。就是因為有這首詩,曹誠英才重修了這座橋。在她的心中,總保有著一個與穈哥共同生活的快樂之夢,她呵護著這個不切實際的夢,所以一定要保住這美夢的道具楊林橋。讓人心酸的是,這首詩開篇兩句是“圖左立冬秀,樸素真吾婦。”這首詩,是胡適寫給江冬秀的。
曹佩聲終身未再嫁。1973年,她走完了這條飄逸著愛之夢的孤獨人生路。在曹佩聲去世前兩年,韋蓮司就已經辭世,享年86歲。
1927年、1933年胡適兩次去美國,都專門去綺色佳看望韋蓮司。他們的感情非但沒有被時間稀釋,反而由淡轉濃。胡適經歷了與曹佩聲痛苦的戀情,心中的感情逐漸枯萎。韋蓮司使他重新感受到了愛情的溫暖。而且,在這大洋彼岸,與堅硬的禮教離的很遠,也聽不到江冬秀刺耳的哭叫。胡適的感情在紅玫瑰熱烈而溫馨的香氣中復甦了,他們最終放棄了最後的底線,成為真正的戀人。
韋蓮司是清醒的,她知道胡適身後是怎樣一個被禮教以及兇悍的妻子保衛的鐵桶般的婚姻。她不可能與胡適一生一世陪伴,只能得到他片刻的溫暖。對於一個深愛著的女子來說,這已聊勝於無了。
胡適的紅玫瑰與白玫瑰,這美麗的愛情的花朵,是不能大喇喇別在衣襟上的。他把她們別在了天涯。他無奈地聆聽著她們最好的年華枯萎、凋落的聲響。而他亦會在某個獨處的時候,舉那雙沾染了玫瑰香的手,輕輕蓋住落淚的眼。天涯那麼孤寂那麼遠,他卻把她們留在那裡,忍受歲月的清寒。
竹林的風清冷悽然,她感受到微微涼意,然而想到兒子,心頭溫暖。
1918年11月23日,馮順弟去世,胡適和妻子江冬秀於25日啟程回績溪奔喪。踏上熟悉的石板路,胡適再也聽不到母親熟悉的呼喚。母親悉心照料的那一園竹子,在村莊的角落裡,發出如泣如訴的窸窸窣窣的聲響。
(本章完)
第75章 韋蓮司和曹佩聲:將玫瑰別在天涯
第十六章3 韋蓮司和曹佩聲:將玫瑰別在天涯
依舊是月圓時,依舊是空山,靜夜。我獨自踏月歸來,這淒涼如何能解!
翠微山上的一陣松濤,驚破了空山的寂靜。山風吹亂了窗紙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頭的人影。
——《秘魔崖月夜》
張愛玲的小說讓無數人認同了一個觀點,男人的生命中至少應該有兩個女人,一個是紅玫瑰,一個是白玫瑰。娶了紅玫瑰,紅的會變成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乾飯粒,紅的則成了心口上的硃砂痣。
紅玫瑰和白玫瑰,照慣例,白玫瑰和紅玫瑰總有一個要成為男人的妻。胡適的愛情卻不是這樣。他的妻不是紅玫瑰也不是白玫瑰,而是一株蒼耳,長在溪流邊,鬱鬱蔥蔥,生機勃勃,沒有柔嫩的花瓣,只會結出小小的布滿鉤刺的種子。這種子會把人的手指扎出鮮亮的血珠兒。更多的時候,是巴巴兒地用密密的小鉤子勾住人的衣衫,輕易摘不下,硬扯還會把衣服上的纖維扯的一團亂,然而就是這種大膽到頗有些不知恥的執拗,使它得宜依附於人,走遍天涯。他的夫人江冬秀就是這樣一個人,長得不美,也沒有優雅的情致,質樸、潑辣的一如溪頭的一株蒼耳。她奮不顧身地去與打她丈夫主意的女人交手,乍起全身的尖刺去刺傷那些嫩的滴水的花瓣,然後回過身來在丈夫身邊死纏爛打,讓他一生也甩不掉他。
《詩經》中把蒼耳呼作卷耳,說“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江冬秀懷著這樣的心情等胡適等了十年。她從來不以為自己是一株草,她驕傲,她總是展露著被愛的人才有的跋扈。她不知道,在她日日翹首盼著遠方的人的日子,那人的生命里,已經悄悄綻開了一朵清芬的玫瑰。
胡適的兩朵玫瑰,最先綻放的是紅玫瑰。她熱情,活潑,有著令人目眩的奇異想法與活力:
女士最灑落不羈,不屑事服飾之細。歐美婦女風尚,日新而月異,爭奇鬥巧,莫知所屆。女士所服,數年不易。其草冠敝損,戴之如故。又以髮長,修飾不易,盡剪去之,蓬首一二年矣。行道中,每為行人指目,其母屢以為言。女士曰:“彼道上之婦女日易其冠服,窮極怪異,不自以為怪異,人亦不之怪異,而獨異我之不易,何哉?彼誠不自知其多變,而徒怪吾之不變耳。”女士胸襟於此可見。
這位狂狷的女子,是胡適就讀的康乃爾大學地質學教授的女兒韋蓮司,在紐約學習美術。
韋蓮司不易為世人所理解,而胡適是懂她、敬她、愛她的。胡適晚年有人禁不住疑問:“胡先生,你為什麼找上這個古怪地老處女呢?”胡適幾乎急了,連聲說“胡說!胡說!”他正色告訴人說:“Miss Williams是個了不起的女子!極有思想!極有思想!”韋蓮司若知胡適如此看她,當作何感想呢?
一個女人能被一個男人這樣敬愛著,真真的被人艷羨。
韋蓮司西方式的灑脫與胡適東方式的含蓄,使他們之間產生了奇妙的共鳴,進而引發了一場情感風暴。對於真摯的愛情,胡適是敏感而渴望的,然而他不能夠捨棄家中那沒有感情的陌生的未婚妻,捨棄了她,就是傷害了為他定下這門婚事的母親。胡適是極愛母親的,他不能做任何讓母親傷心的事情。
胡適與他的紅玫瑰的愛情,就這樣隨著他結束學業歸國而告於段落。
1917年12月,胡適與等了他十年的未婚妻江冬秀結婚。
生命的旋律是交替著奏響的,一波清音拂過,又一波清音湧起。1922年,胡適與白玫瑰相遇。確切地說,是重逢。他與她並不陌生,她叫曹誠英,字珮聲,是胡適三嫂的妹妹。胡適結婚時她是四位伴娘之一,那時她才15歲。她17歲結婚,三年無子,丈夫要納妾,她一氣之下離了婚。五年的時間,當年婚禮上嬌憨可愛的小姑娘已經長大成人,並增添了幾許嫵媚的韻致。
曹佩聲性情嫻雅,不是那種艷麗的美,她如同在晨霧中靜靜綻放的白玫瑰,有一種含蓄而吸引人的魅力。她比胡適小三歲,叫他“穈哥”。她甜潤的聲音觸動了胡適內心深處沉睡了許久的東西——是愛情,曾被韋蓮司點燃過的愛情。
1923年6月8日至10月5日,胡適在杭州療養,與曹佩聲度過了一段神仙眷侶般的日子。胡適在西湖南山的煙霞洞旁租了三間房與曹佩聲同住,對外稱是曹佩聲幫胡適照料日常生活,胡適幫曹佩聲補習功課。不時有朋友來看望他們,他們一起下棋、喝茶、觀潮、賞桂花、游花塢。這些浪漫的生活,激起了胡適追求幸福的勇氣。他結束療養後就提出與江冬秀離婚。江冬秀大鬧一通,胡適終敵不過敗下陣來。
曹佩聲沒能與胡適結成連理,她把一腔熱情都留給了工作,投身於農學研究。
在胡適的家鄉安徽績溪上莊村的村口有一座楊林橋,1965年這座橋被山洪沖毀,曹佩聲捐獻了自己的積蓄重修楊林橋。據胡氏族人說,胡適曾經寫過一首詩,其中幾句描述了他嚮往的田園生活:“築室楊林橋,背山開戶牖。辟園可十丈,種菜亦種韭”。就是因為有這首詩,曹誠英才重修了這座橋。在她的心中,總保有著一個與穈哥共同生活的快樂之夢,她呵護著這個不切實際的夢,所以一定要保住這美夢的道具楊林橋。讓人心酸的是,這首詩開篇兩句是“圖左立冬秀,樸素真吾婦。”這首詩,是胡適寫給江冬秀的。
曹佩聲終身未再嫁。1973年,她走完了這條飄逸著愛之夢的孤獨人生路。在曹佩聲去世前兩年,韋蓮司就已經辭世,享年86歲。
1927年、1933年胡適兩次去美國,都專門去綺色佳看望韋蓮司。他們的感情非但沒有被時間稀釋,反而由淡轉濃。胡適經歷了與曹佩聲痛苦的戀情,心中的感情逐漸枯萎。韋蓮司使他重新感受到了愛情的溫暖。而且,在這大洋彼岸,與堅硬的禮教離的很遠,也聽不到江冬秀刺耳的哭叫。胡適的感情在紅玫瑰熱烈而溫馨的香氣中復甦了,他們最終放棄了最後的底線,成為真正的戀人。
韋蓮司是清醒的,她知道胡適身後是怎樣一個被禮教以及兇悍的妻子保衛的鐵桶般的婚姻。她不可能與胡適一生一世陪伴,只能得到他片刻的溫暖。對於一個深愛著的女子來說,這已聊勝於無了。
胡適的紅玫瑰與白玫瑰,這美麗的愛情的花朵,是不能大喇喇別在衣襟上的。他把她們別在了天涯。他無奈地聆聽著她們最好的年華枯萎、凋落的聲響。而他亦會在某個獨處的時候,舉那雙沾染了玫瑰香的手,輕輕蓋住落淚的眼。天涯那麼孤寂那麼遠,他卻把她們留在那裡,忍受歲月的清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