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頁
他還是她在照片中熟識的那個人,現在他從照片中走出來,來到了她身邊。她也沒有覺察出他身上的洋派的西裝與她一針一線刺繡的寬腳花褲花裙有什麼不相稱。
她是他的妻,他是她的夫。她細心地照顧他的生活,親手做他愛吃的徽州一品鍋博他的歡喜。她在鍋內碼一層筍塊,二層肉塊,三層水麵筋,四層蛋餃,五層雞塊,六層炸豆腐塊,最後覆上大片的冬瓜。然後倒入一盆骨頭湯,倒入用醬油、南酒、冰糖,耐心悶燉,一直燉到酥爛味厚。她還把這菜拿來招待他的朋友們,給他賺足了面子。
她也有她自己的娛樂,她喜愛打麻將,從卸去新婦的釵環到白髮蒼蒼,她打了一輩子,而且是箇中高手。她把這娛樂看得理所應當,沒想過唰拉唰啦的搓麻聲是不是吵到了丈夫的寫作,或是這是否是一位大學教授以及大使夫人應有的得體的娛樂。
她來自江村的溪頭,有著鄉野的彪悍。丈夫愛上了她的伴娘,口口聲聲要離婚,她二話不說奔進廚房拿起菜刀架在兩個孩子脖子上,威脅說敢離婚就先殺了他的兒子!她血腥卻顯幼稚的威脅竟然真的嚇住了丈夫,他絕口不再敢提離婚。
她的這種潛伏在血液中的果敢,在他們老年時再次得到了體現。他們客居在紐約破舊的公寓,某天一個黑人小偷從窗口爬入想實施盜竊,她在廚房炒著菜聽到動靜,出來一看,一個黑人大漢站在客廳里,她沒有發出刺耳的尖叫,而是鎮定地顛著小腳走到門邊,打開門,揚起手中的鍋鏟,高喊了一聲“GO”。那壯碩的小偷被老太太的氣勢鎮住了,真的乖乖走了出去。她關好門,沒事人一般繼續回廚房炒菜。
他娶她時,給友人寫信說:“吾之就此婚事,全為吾母起見,故從不曾挑剔為難。”後來不知在哪一天裡,他對朋友說,娶了她是他的福氣。
她字識不得幾個,脾氣火暴,動輒與他大吵大鬧拉著他要去找鄰居評理。他是出了名的有學問,脾氣好,溫文爾雅。人們都說,他不愛她。可是,他們共同生活了45年,他忍讓了她45年,誰又能說這不是愛呢?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多少火熱的情人所期待的卻不可得的結局,卻被這對最不被人看好的伉儷得到了。胡適和江冬秀,大名垂宇宙的博士和他的小腳妻子,將半個世紀前他們婚禮上那句爛俗的祝福變成了現實——他們白頭偕老。
(本章完)
第74章 母親:心頭那叢幽幽的竹
第十六章2 母親:心頭那叢幽幽的竹
今朝,
依舊竹竿尖,依舊溪橋,
只少了我的心頭狂跳!
何消說一世的深恩未報!
何消說十年來的家庭夢想,都一一雲散煙消!
只今日到家時,更何處能尋他那一聲“好呀,來了!”
——《十二月一日奔喪到家》
胡適二十歲去美國留學,二十七歲學成歸來。之前,他還曾在上海待過四年,前前後後加起來,他已離家十一年了。回到故鄉,母親的欣喜難以言表,簡直不知道如何表達對兒子歸來的歡喜,母親對他說:“你種的茅竹,現在已經成林了。你去菜園看看。”胡適回答說:“媽,我沒有種過竹,菜園裡哪有我種的竹?”母親堅持要他去看,把菜園的鑰匙給了他。
胡家的菜園離家不近,要過馬路,還有繞一個彎。胡適來到菜園,驚訝地看到菜園裡綠幽幽地長了足有千竿竹子,幾乎擠占了那點兒種菜的田地。
回來後母親告訴他,他十二三歲的時候,一天傍晚遇到親戚春富叔挑著一大捆竹子走過。春富叔遞了一根竹子給他,說:“穈,這根給你做煙管。”小胡適不會吸菸,順手把竹子種在花壇里。績溪的溫潤的氣候很適合竹子生長,那根竹子在花壇里發旺起來,母親就把它移到菜園裡。
一晃十多年過去了,當初的一根小竹在一季一季的風裡靜靜繁衍,幾乎長滿了菜園。母親捨不得動兒子親手種下的竹子,任它們瘋長,她就在一個又一個黃昏里,蹣跚著步子來到菜園,聽聽風吹過竹葉的聲響,思念遠方的兒子。
胡適的母親馮順弟是位孤苦的女子,她的一生,都被“思念”所縈繞。
馮順弟十七歲嫁給了四十七歲的胡傳,做了與她年齡相當的五個孩子的繼母。性子溫順的馮順弟很得胡傳喜愛,結婚後不久他就把她從大家庭中接出來同住,還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教她認字。待馮順弟誕下了兒子胡適,他們組成了家庭教育的團隊,小胡適學習新字,馮順弟順帶溫習,丈夫忙不過來時,她還兼任代理教師。
那是她一生中最美的時光,填補了她今後孤獨的一生中幾乎所有的夢境。胡適五歲時,胡傳去世。馮順弟拉著幼小的小胡適,以繼母的身份掌管敗落的胡家。
胡家的女子們都出嫁了,兩個男孩也都成了家。他們的媳婦都是典型的小心眼的農婦,一天到晚為雞毛蒜皮的小事糾纏不休。她用驚人的忍耐力容忍兩個兒媳沒完沒了的胡鬧,實在忍受不住了,也誰都不責備,僅僅是自己關起門來輕輕哭一場。然後總有一位媳婦出來奉茶,安慰她。每次哭泣後,家裡都能清淨一兩個月。
兒媳們不讓人省心,大兒子更是一個敗家子。他吸鴉片、賭博,四處欠下賭債,從家裡偷東西出去買錢還帳。每到除夕夜,債主們像開會般坐滿胡家的大廳,要母親多少拿出些錢來,挨個打發走。事後大兒子恬著臉回到家,她也不會有一句責罵的話,臉上表情依舊溫和,一家人和和美美過年。
她寬厚溫和的個性,影響了胡適的一生。
她的溫和一方面抑制了衝突的升級,某一方面講,對那些不懂事的兄嫂也是沒什麼震懾力。在這樣沉悶壓抑的生活里,她唯一的希望就是她的兒子嗣穈。她像父親般嚴厲地管束他,他要是犯了錯誤,第二天一早,她鐵定在床邊等著教訓他。若是犯了大錯,就等不得天明,她在夜深人靜時關上門,硬起心腸來罰他跪,擰他的肉。她生怕他不成器,他是她生命中唯一值得驕傲的作品,他是她生活的全部。
她用盡全心的力量雕琢他。她把他送去念書,別的學生一年給先生兩塊銀元,她給六塊。而且每年增加,小胡適讀私塾的最後一年,她送給老師束脩是銀元十二元。那樣高昂的學金在山鄉幾乎破了紀錄。也由此,胡適得到了最好、最詳盡負責的啟蒙教育。當他津津有味地看著《幼學瓊林》的小注的時候,同齡的小孩還不知道 “父親大人膝下”是什麼意思。
1904年,馮順弟三十二歲。這一年,她再次被罩進孤獨濃黑的影子。上一次,是命運奪去了她的丈夫,這次,卻是她親手送兒子離開。她知道要想讓兒子有出息,就得讓他讀書。於是十三歲的胡適騎著驢子在一個清冷的清晨離開了家鄉績溪,去了上海,一腳踏入了他精彩紛呈的未來。
他的母親留在上莊,繼續她充滿“思念”的生活。只是這時,對丈夫的思念已是淡然,兒子成了她日日夜夜的掛念。馮順弟對兒子的要求很嚴格,要他專心念書,不要戀家。之後胡適遠去美國遊學,“十五年中侍膝下僅四五月耳。”
她是他的妻,他是她的夫。她細心地照顧他的生活,親手做他愛吃的徽州一品鍋博他的歡喜。她在鍋內碼一層筍塊,二層肉塊,三層水麵筋,四層蛋餃,五層雞塊,六層炸豆腐塊,最後覆上大片的冬瓜。然後倒入一盆骨頭湯,倒入用醬油、南酒、冰糖,耐心悶燉,一直燉到酥爛味厚。她還把這菜拿來招待他的朋友們,給他賺足了面子。
她也有她自己的娛樂,她喜愛打麻將,從卸去新婦的釵環到白髮蒼蒼,她打了一輩子,而且是箇中高手。她把這娛樂看得理所應當,沒想過唰拉唰啦的搓麻聲是不是吵到了丈夫的寫作,或是這是否是一位大學教授以及大使夫人應有的得體的娛樂。
她來自江村的溪頭,有著鄉野的彪悍。丈夫愛上了她的伴娘,口口聲聲要離婚,她二話不說奔進廚房拿起菜刀架在兩個孩子脖子上,威脅說敢離婚就先殺了他的兒子!她血腥卻顯幼稚的威脅竟然真的嚇住了丈夫,他絕口不再敢提離婚。
她的這種潛伏在血液中的果敢,在他們老年時再次得到了體現。他們客居在紐約破舊的公寓,某天一個黑人小偷從窗口爬入想實施盜竊,她在廚房炒著菜聽到動靜,出來一看,一個黑人大漢站在客廳里,她沒有發出刺耳的尖叫,而是鎮定地顛著小腳走到門邊,打開門,揚起手中的鍋鏟,高喊了一聲“GO”。那壯碩的小偷被老太太的氣勢鎮住了,真的乖乖走了出去。她關好門,沒事人一般繼續回廚房炒菜。
他娶她時,給友人寫信說:“吾之就此婚事,全為吾母起見,故從不曾挑剔為難。”後來不知在哪一天裡,他對朋友說,娶了她是他的福氣。
她字識不得幾個,脾氣火暴,動輒與他大吵大鬧拉著他要去找鄰居評理。他是出了名的有學問,脾氣好,溫文爾雅。人們都說,他不愛她。可是,他們共同生活了45年,他忍讓了她45年,誰又能說這不是愛呢?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多少火熱的情人所期待的卻不可得的結局,卻被這對最不被人看好的伉儷得到了。胡適和江冬秀,大名垂宇宙的博士和他的小腳妻子,將半個世紀前他們婚禮上那句爛俗的祝福變成了現實——他們白頭偕老。
(本章完)
第74章 母親:心頭那叢幽幽的竹
第十六章2 母親:心頭那叢幽幽的竹
今朝,
依舊竹竿尖,依舊溪橋,
只少了我的心頭狂跳!
何消說一世的深恩未報!
何消說十年來的家庭夢想,都一一雲散煙消!
只今日到家時,更何處能尋他那一聲“好呀,來了!”
——《十二月一日奔喪到家》
胡適二十歲去美國留學,二十七歲學成歸來。之前,他還曾在上海待過四年,前前後後加起來,他已離家十一年了。回到故鄉,母親的欣喜難以言表,簡直不知道如何表達對兒子歸來的歡喜,母親對他說:“你種的茅竹,現在已經成林了。你去菜園看看。”胡適回答說:“媽,我沒有種過竹,菜園裡哪有我種的竹?”母親堅持要他去看,把菜園的鑰匙給了他。
胡家的菜園離家不近,要過馬路,還有繞一個彎。胡適來到菜園,驚訝地看到菜園裡綠幽幽地長了足有千竿竹子,幾乎擠占了那點兒種菜的田地。
回來後母親告訴他,他十二三歲的時候,一天傍晚遇到親戚春富叔挑著一大捆竹子走過。春富叔遞了一根竹子給他,說:“穈,這根給你做煙管。”小胡適不會吸菸,順手把竹子種在花壇里。績溪的溫潤的氣候很適合竹子生長,那根竹子在花壇里發旺起來,母親就把它移到菜園裡。
一晃十多年過去了,當初的一根小竹在一季一季的風裡靜靜繁衍,幾乎長滿了菜園。母親捨不得動兒子親手種下的竹子,任它們瘋長,她就在一個又一個黃昏里,蹣跚著步子來到菜園,聽聽風吹過竹葉的聲響,思念遠方的兒子。
胡適的母親馮順弟是位孤苦的女子,她的一生,都被“思念”所縈繞。
馮順弟十七歲嫁給了四十七歲的胡傳,做了與她年齡相當的五個孩子的繼母。性子溫順的馮順弟很得胡傳喜愛,結婚後不久他就把她從大家庭中接出來同住,還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教她認字。待馮順弟誕下了兒子胡適,他們組成了家庭教育的團隊,小胡適學習新字,馮順弟順帶溫習,丈夫忙不過來時,她還兼任代理教師。
那是她一生中最美的時光,填補了她今後孤獨的一生中幾乎所有的夢境。胡適五歲時,胡傳去世。馮順弟拉著幼小的小胡適,以繼母的身份掌管敗落的胡家。
胡家的女子們都出嫁了,兩個男孩也都成了家。他們的媳婦都是典型的小心眼的農婦,一天到晚為雞毛蒜皮的小事糾纏不休。她用驚人的忍耐力容忍兩個兒媳沒完沒了的胡鬧,實在忍受不住了,也誰都不責備,僅僅是自己關起門來輕輕哭一場。然後總有一位媳婦出來奉茶,安慰她。每次哭泣後,家裡都能清淨一兩個月。
兒媳們不讓人省心,大兒子更是一個敗家子。他吸鴉片、賭博,四處欠下賭債,從家裡偷東西出去買錢還帳。每到除夕夜,債主們像開會般坐滿胡家的大廳,要母親多少拿出些錢來,挨個打發走。事後大兒子恬著臉回到家,她也不會有一句責罵的話,臉上表情依舊溫和,一家人和和美美過年。
她寬厚溫和的個性,影響了胡適的一生。
她的溫和一方面抑制了衝突的升級,某一方面講,對那些不懂事的兄嫂也是沒什麼震懾力。在這樣沉悶壓抑的生活里,她唯一的希望就是她的兒子嗣穈。她像父親般嚴厲地管束他,他要是犯了錯誤,第二天一早,她鐵定在床邊等著教訓他。若是犯了大錯,就等不得天明,她在夜深人靜時關上門,硬起心腸來罰他跪,擰他的肉。她生怕他不成器,他是她生命中唯一值得驕傲的作品,他是她生活的全部。
她用盡全心的力量雕琢他。她把他送去念書,別的學生一年給先生兩塊銀元,她給六塊。而且每年增加,小胡適讀私塾的最後一年,她送給老師束脩是銀元十二元。那樣高昂的學金在山鄉幾乎破了紀錄。也由此,胡適得到了最好、最詳盡負責的啟蒙教育。當他津津有味地看著《幼學瓊林》的小注的時候,同齡的小孩還不知道 “父親大人膝下”是什麼意思。
1904年,馮順弟三十二歲。這一年,她再次被罩進孤獨濃黑的影子。上一次,是命運奪去了她的丈夫,這次,卻是她親手送兒子離開。她知道要想讓兒子有出息,就得讓他讀書。於是十三歲的胡適騎著驢子在一個清冷的清晨離開了家鄉績溪,去了上海,一腳踏入了他精彩紛呈的未來。
他的母親留在上莊,繼續她充滿“思念”的生活。只是這時,對丈夫的思念已是淡然,兒子成了她日日夜夜的掛念。馮順弟對兒子的要求很嚴格,要他專心念書,不要戀家。之後胡適遠去美國遊學,“十五年中侍膝下僅四五月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