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之所以是洋涇浜英語,乃是因為語法簡單,詞彙量少,簡單而通用。比如海關監督衙門發的部票,無論是引水持的紅票,允許卸貨的貨票,還是最後放關的部票,一律稱為Chop。對于洋人來說,Chop最是重要,代表官府的許可。以此引申,重要和快,也都稱為Chop,比如Chop Chop,就是「快,快」進行催促的意思。以訛傳訛,筷子也變成了Chopsticks,在英語中使用至今。這是題外之話。

  再說海關監督。「粵海關監督關部正堂」的全名經過簡化,到了洋涇浜英語那裡,就變成了Hoppo,中文再翻譯回來,勉強是「海部」這兩個字。研究廣東十三行歷史的,多受梁嘉彬等人之誤導,把Hoppo說成是「河伯」,甚謬矣。這個名詞一發明,在洋涇浜英語裡面,使用的範圍和頻率非常之高。海部既指海關監督大人,也指海關監督衙門,甚至一切和海關有關的人和物,都稱為海部。比如「海部的人」Hoppoman指的是海關的胥役,「海部船」就是海關衙門的官船。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海部大人的名字,和洋貨行的字號和行商名字一樣,洋人大班自然是不耐煩記的,海關監督,一律都稱海部;萬一要加以區別,就加上個前綴,基本上和稱呼行商的辦法是一樣的。楊文乾的稱呼,就是「撫院海部」,(FouyenHoppo 或GovernorHoppo)。其實兼署粵海關監督的巡撫甚多,只是楊文乾獨得了此名,可見他對廣州的外洋貿易,影響巨大。

  撫院海部楊文乾的改革,「規禮」和「繳送」

  上文說過,楊文乾是個大大的能員,頗得雍正之器重。上任伊始,從洋貨行當中選出六家,任為行頭,專責為外洋船擔保。大概就是從那個時候起,洋貨行的行商要為外洋船承擔責任,既要擔保行為準則,又要擔保外洋船按例納稅。衙門的責任減輕不少,行商們分成了兩等。這項改革,尚算溫和,得罪的人並不多。行商們甚至大有實惠。

  據說任命為「行頭」的行商當中,可以從海關監督衙門借官銀一萬兩,用作資本,在外洋船未到黃埔之前,從內地採購大量的茶葉瓷器。這樣一來,行商的資本和實力大增,外洋船到,也有足夠的貨物可以購買,對於促進廣州的外洋貿易,自然是功勞不小。但是楊文乾把官銀借給行商經營,實屬膽大無比,此後對他的諸多攻訐,也有許多由此而起。

  楊文乾的第二項改革,乃是把各種名目繁多的紅包,統一歸併成一項「規禮」,合銀一千九百五十兩,統一上繳海關監督衙門。上繳海關之後,再予以分派,其中一千零八十九兩許作為關稅收入,五百十六兩許分派給守關的綠營軍隊,一百二十五兩許轉給糧道衙門,餘下的作為通譯的報酬和其他費用;粵海關官吏上下人等,私人口袋裡卻一錢銀子也不見了。

  本來,沿前朝之例,丈量船隻儀式結束之後,中外雙方互送禮物,基本原則是價值對等。但是關務管理鬆弛,天長日久,那些家人胥役的敲詐勒索變成了規矩:好比引水的紅包多少,查驗槍炮的紅包多少,准許卸貨的紅包多少,花樣繁多,統統落入私人口袋。想來那些把守關口的綠營官兵和相關的糧道、鹽運使、布政使衙門,官吏上下也各有妙法,楊文乾任之前,皆大歡喜。

  雍正四年,楊文乾這一改革,可以說是把廣州城翻了個天。把這許多官吏的私人好處統統奪走,而且嚴令此後不許敲詐勒索,引發的矛盾和怨恨,可想而知。毫不誇張地說,官吏們彼時殺了楊文乾的心都有。官場上下,登時串通一氣,設法要把楊文乾扳倒。雍正四年五月,廣東按察使官達首當其衝,上疏參奏楊文乾營私舞弊,貪墨稅銀。《文獻叢編》,廣東按察使官達疏。其他的官吏,也紛紛上疏參他。這是官面上的一個方面。

  在外洋船的大班方面,一點也不領楊文乾的這個情。敲詐勒索變成了統一的「規例」,臨到辦事情的時候,該要被勒索的還是要被勒索,事情有了困難,沒有紅包這樣美妙的東西去潤滑一下,何以解決?所以楊文乾這樣一來,等於憑空又多了一千九百五十兩的費用,而且是上交衙門,一點人情也買不到。這還不算是最大的問題,最刻薄的,是這位撫院海部,居然規定將所有的番銀加一徵收。

  康熙四十七年,粵海關出台新的政策,對外洋船帶來的貨物加收百分之六的附加稅。洋人大班們雖然非常不滿,但是也無可奈何,何況帶來的貨物畢竟是在少數。一個主權國家的海關,對進口貨物加收百分之六的進口附加稅,也在情理之中。但是楊文乾的第三項改革的內容,卻是把這項附加稅增加到百分之十,並且適用於外洋船帶來的所有銀元。這就是著名的所謂將「番銀加一徵收」案。

  附加稅從百分之六提高到百分之十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所有帶來的銀元加一徵收。前文說過,一條像藍旗國首次到港的二等外洋船,帶來的銀元之數,就合紋銀八萬兩之多;而更大些的船,所帶的銀元要合到十四五萬兩。平均說來,每條外洋船帶來用於購買貨物的銀元當在十一二萬兩左右。這樣一筆巨大的數目,一下子要上交百分之十,影響十分巨大。

  番銀加一徵收,名曰「繳送」,對洋人大班來說,實在是官府對外洋船的巧取豪奪,忍無可忍。所以外洋船的大班們也和廣州的上下官吏一樣,對楊文乾恨之入骨。雍正四年開始,洋人抵制這個「加一徵收」稅的行動就從來也沒有停止過:凡是能夠告狀伸冤的機會,從不放過。雍正四年開始,在企圖扳倒楊文乾的浪潮中,洋人大班們也出了一份大力。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