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官吏和洋人對楊文乾切齒痛恨,洋貨行的行商們夾在中間,日子也並不好過。本來和外洋船之貿易,用紅包進行潤滑,效果很好。雖然粵海關稅銀收入很少,但是貿易上卻有行雲流水之感,十分順暢,外洋到港之船,也逐年增多。大清粵海關監督關部正堂,並不過於關心外洋船貿易事務。家人敲詐勒索來的銀子,興許也少不得先給海部大人奉上,這海部大人也樂得在一年的任期當中,眼開眼閉,順便撈上一票。偏偏這個對皇上忠心不二的楊文乾,弄出了這些要命的名堂。

  眼下官吏上下和外洋大班兩相怨氣衝天,中間沒有任何潤滑劑的作用,摩擦起來,倒霉的肯定是行商。因為收繳這新設之稅銀,責任就落在行商的頭上。外洋大班如果不肯繳納,行商就要給拉到衙門吃苦頭,輕則痛罵,重則拿老大的竹板子打屁股。至於六家「行頭」之外的其他洋貨行,痛恨楊文乾的心思,必定也不小於官吏等人。所以大多數行商們,也和官吏、洋人大班站在一起,反對楊文乾的改革。

  楊文乾得到雍正皇帝的支持,卻暴病身亡

  廣州官民和外洋大班一致要扳倒楊文乾,

  卻說雍正四年始,廣州城內外,一片要扳倒楊文乾的呼聲。如此到第二年,楊文乾就有點頂不住了。年初的時候,楊文乾找了一個藉口,上疏向皇上請假,回籍葬父。乞假葬父,當然是個藉口,因為其父楊宗仁在楊文乾當上廣東巡撫不久就得病身亡,上諭楊文乾在任守制。《清史稿•列傳七十九•楊宗仁子文乾》。在任守制,自然也不用再有葬父之舉。事隔將近兩年之後,卻乞假葬父,當是吃不消這官民上下的切齒痛恨,暫避鋒芒。

  楊文乾雖然暫時避開了是非之地,但是廣州官民要扳倒楊文乾的決心並沒有動搖:楊文乾請假期間,廣州的眾人羅織好楊文乾的罪名,居然說動了福建巡撫常賚出面,向雍正皇帝狠狠地參了他一本。奏摺上說,楊文乾設了六家專門的洋貨行為「行頭」,私下得銀二十餘萬;貪污粵海關羨餘銀五萬餘兩;放縱綢緞出洋,得銀萬餘;番銀加一徵收,得銀四萬餘兩;選外洋船上的奇巧之物入署,讓「行頭」代賣,又得銀二萬餘兩,等等。說得有鼻子有眼睛,不能不讓雍正皇帝重視起來。

  這一本,參得的確厲害:貪墨的總數加起來,達三十多萬兩銀子,超過粵海關當時一年的關稅收入數倍之多。如果所參屬實,楊文乾的腦袋必定不保。但是雍正皇帝對楊文乾十分信任,收到這樣的奏摺,一不派欽差調查落實,二不下旨查辦,居然只是上諭把楊文乾臭罵了一頓,「令愧悔痛改」。如此而已。

  皇上這樣處理這麼大的一件事情,多少有點不倫不類。可見雍正皇帝對廣州的情況,十分了解,甚至有可能是他出的主意,卻讓忠心不二的楊文乾來擔這麼一個惡名。把楊文乾臭罵一頓,也是安慰一下廣州城的官民而已,該收的規禮和繳送,一文不少,還是照收不誤。終雍正一朝,對外洋船帶來的番銀加一徵收,都沒有廢止,卻在乾隆元年,由乾隆皇帝下旨罷收。可見這件事情,多少和雍正皇帝有直接關係,也有可能是君臣聯手,演出的一場雙簧戲。

  卻說皇上把楊文乾罵了一頓以後,又立即委派他到福建當欽差大臣,查辦倉庫虧空之事。參奏楊文乾的福建巡撫常賚,調任廣東巡撫,去接手廣州城內外的這個燙手山芋。楊文乾對於查辦倉庫虧空之類的事情,想來是拿手好戲,未幾就有了結果。皇上又把楊文乾大大地表揚了一番,說他是「秉公無瞻顧」云云。前後對照起來,這等於是把上回罵他的時候,丟的面子給找回來了。

  皇上和楊文乾演雙簧,或者是對他特別信任,讓廣州城內外的官民,好生失望。但是皇上也知道,楊文乾和其他官員的關係,已經惡劣到了極點。前任廣東總督孔毓珣,後任兩廣總督阿克敦,都和楊文乾格格不入,雙方遞上了大量奏摺,互相攻訐。廣州城裡凡是有資格給皇上寫奏摺的,都將參奏楊文乾的奏摺,雪花似的寄往朝廷。事隔兩年之後,餘波未盡。

  雍正六年,楊文乾應召到北京,據說是向皇上和滿朝文武解釋他在廣州的政策。為了有效地為自己辯護,楊文乾帶了六家「行頭」之一,如升行的行商,大概是有過功名的大官Quiqua,同上北京。想來楊文乾在朝堂之上是滔滔不絕,把自己的改革措施等等,說得滴水不漏,何況帶來了有力的人證。這樣一來,皇上自然是龍心大悅也。

  皇上的龍心大悅,很是表現在實處:上諭常賚仍回福建當他的福建巡撫,重新讓楊文乾回廣州當巡撫兼粵海關監督。這下可是給足了楊文乾的面子。楊文乾凱旋而歸,更加是腰板挺拔,無所不管:他一邊鞏固他的改革成果,一邊繼續和同僚爭鬥不休。同年,楊文乾參奏兩廣總督阿克敦勒索暹羅商船規禮,廣東布政使官達縱幕客納賄等等,結果這兩個人到反而被他扳倒。兩個人都丟了官不說,雍正皇帝還指示前廣東總督孔毓珣,會同楊文乾進行徹底調查。

  然而,孔毓珣還沒有到廣州,楊文乾卻突然暴病身亡,死在了任上,也算是為大清王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事隔三百年,到底是怎麼死的,也不得其詳,想來也不至於是被海關的胥役毒殺的。這且不說,皇上失去了一位能員干將,多少也有點悲切之情,上諭賜祭葬,也就是皇上派官員前來致祭,讀一篇翰林院學士做的嗚呼哀哉,伏維尚饗的文章,表示哀悼。有清一代,這也算是當官的死後殊榮之一。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