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張良、陳平聽了,如同約好一般,齊聲道:“項王若是糧草斷絕,必會尋找退路,大王不如藉此與他講和,救回太公、呂后。”

  “我也有此打算,但是,項羽性格暴躁,一句話說不好就會引他大怒。若要與他講和,必須派合適的人去,否則,一旦他發起威來,不是促他要太公、呂后性命麼?”漢王憂心忡忡地道。張良與陳平相視一下,都不再言語。二人心中明白,他們在項王心中是十惡不赦之人,恨不得一口吞掉他們。若是讓他二人去,是萬萬不成的。正在三人沉思之間,旁邊有人起身道:“大王,臣願往楚軍。”

  漢王一看,乃是侯公。此人姓侯,洛陽人,因為從軍多年,又經常為漢王出謀劃策,人尊稱他為侯公。他為人沉著老練,胸有城府,最善於應對一些緊急場面。

  “此次一行,是要冒生命危險的。”漢王提醒他。

  “臣知道,臣自會見機行事,請回太公與呂后的。”侯公像早準備了似的。

  漢王心中沒有把握。但是,眼下哪有更合適的人呢?

  “我讓你去,然而,你需處處小心啊!”漢王眼中還有疑慮。

  “大王,結果只會讓您滿意,不會讓您失望,臣以性命擔保。”

  “只要先生盡力即可。”漢王寬厚地道。

  隨即,漢王令左右為侯公準備行裝,打發他上了路。

  這天傍晚,陳平忽然帶了一個衣裝奇特的年輕人來到漢王身邊,對漢王道:“大王,我軍可以得到一支騎兵的援助。”

  漢王忙問緣由,陳平指著身邊的人說:“這是我兒時的朋友郭逸,如今在北方貉族中做了一個小王的女婿,手中握有一部分軍權。看在他與臣下友情深厚的分上,他願意派一支幾千人的騎兵來援助大王攻楚。”

  “拜見漢王!”郭逸這才開口說話,果然是地道的漢人語言。漢王大喜,連忙賜坐,詳細詢問了郭逸的一切。

  原來,這郭逸與陳平同村,二人從兒時就相識相交。與陳平喜好讀書不同,郭逸從小就對做生意感興趣。長大之後,他隨父親到了洛陽,專門做絲綢生意。北方的貉族人盛產寶馬和銀器,特別喜歡漢人的絲綢,常常拿寶馬和銀器換中原人光滑柔軟的絲織品。有一年夏天,郭逸跟著父親一行人到了貉族人居住的地帶去做生意。因他生得瀟灑飄逸,被當地的一個郡王看上了,強行留下他做自己的女婿,人在異地,郭逸的父親不得不答應郡王的要求,郭逸起先不樂意,但當他看見美麗溫柔的公主時,心中的不快打消了。為了挽留郭逸,郡王讓他做了自己軍中的一員偏將。一年後,他和公主有了兒子,心安了。郡王允許他每年回中原一次,看望老母和家人。此次一行,郭逸是回家途中專門繞道來看陳平的。在家鄉,誰不知陳平成了漢王的寵臣呢!陳平在交談之中,向郭逸說了漢王目前的處境,郭逸慨然相許,他願意帶幾千精銳騎兵前來相助漢王。

  漢王立即令人賜給郭逸許多金銀珠寶,讓他即日回去帶人馬來。郭逸爽快答應,要了一騎快馬踏上了回程。

  二十多天後,一支三千人的騎兵身著貉人服裝來到漢王軍中。只見他們一個個兇悍勇猛,快騎如飛,幾乎個個是神射手。漢王喜上眉梢,對郭逸道:“若足下能助我大敗楚軍,凡足下士卒,每人賜綢緞一匹,銀一百兩。”

  郭逸卻道:“謝大王!我與陳平情義,比什麼都貴重,我是為陳平來助大王的。”

  漢兵獲知貉族人來助,士氣大振。

  張良乘機向漢王提出了一個建議——許多士卒遠離故鄉,思鄉情緒濃烈,如果大王向他們允諾,最終會送他們回故鄉,一定會受到士卒擁護。漢王採納了,向全軍宣布:“凡是軍士在戰爭中不幸死亡的,要為他們製作包被斂屍入棺,並將棺木送回死者家鄉。”這個消息一經傳出,漢王仁義之名遠傳,許多人自願投奔到漢軍之中。漢軍人數又增加不少。

  眼見得冬日將近,項王也陷入一種焦慮之中。

  不久前,武涉從韓信軍中返回,詳細敘說了韓信拒絕棄漢奔楚的情形,他聽後良久不說話。當初韓信在他軍中的情形他已記不太清了,誰會料到韓信會有那麼大的能耐呢?隱隱之中,他覺得這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上天那時並沒有讓韓信顯示出異才來。迫在眉睫的一大困難是,軍糧越來越少了。近幾天,士卒們不得不挖一些野菜,摘一些野山果搭配著吃。運糧隊不斷遭到彭越游兵散勇的攔截,能運來的越來越少。照這樣下去,是無論如何也較量不過漢王的。看來,恐怕要早早退出廣武山了。正在愁上加愁之中,軍吏的報告令他一振:“有漢使前來議和!”

  他稍整儀容,高坐上首,傳漢使入見。

  來人慢慢走入。項王一看,乃是一位中年男子,氣度從容,舉止大方,心中道:“漢王身邊怎麼會有那麼多大方君子哩?”

  那侯公上前施了禮,並不驚慌。項王一手撫腰中之劍,瞪眼忿怒問道:

  “你家漢王真是懦夫!本王挑戰無數次,他卻不敢出戰,又不願自動退去,打的是什麼主意?今兒派你來此,有何話說?”

  侯公不慌不忙反問:“請問大王,是想打還是想退呢?”

  項王道:“本王意思兩軍皆知,本王願決一死戰!”

  侯公說:“大王息怒。我以為,真的打起來,誰勝誰負,並不一定。兩軍相持已久,哪一方不是疲憊不堪、糧草不濟呢?”為了顯示項王一方糧草匱乏,他故意把最後幾個字說得很重。“你此次前來,是想與本王講和麼?”項王脫口而出。

  “大王,漢王本來就未想與大王一爭高低,只是為大王所迫而打仗。若是大王想安國保民,盡釋前嫌,我家漢王哪敢不從!”聽了這幾句謙恭的話,項王開始平靜了。他的手從腰間放下,稍稍動了一下身體,問道:“漢王議和有何條件?”

  “大王,我家漢王只有兩個條件。一是兩國以一地為界,從此後各不相擾,彼此相安。二是求大王釋放太公與呂后,讓他們骨肉團圓。此二者,於國於家兼而有之,大王若是成全了,漢王將不勝感激。”

  “哦,原來是你家大王要保全骨肉才讓你來的,是麼?”

  項王忽地拉下臉來,指著侯公斥道:“本王多次被漢王欺騙,難道這次還會受他的騙?”

  侯公連忙說:“大王以為漢王是為了保全骨肉才讓我來欺騙大王麼?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就是以往,漢王也未曾有過矇騙之意。本來,漢王這次向東而來,無意去和大王爭地盤,是去家鄉接家小的,人生在世,誰不是父母所養?誰又不做父母?當日漢王居住蜀漢,離家遙遠,常常因思家想眷弄得寢食不安。那一次到彭城,不過是為了接取家眷。後來,聽說大王抓了太公和呂后,漢王一下情急,才派兵和大王交戰的。誰知這一打就激怒了大王,戰爭是一場接一場打不完了,一直鬧到今天這個分上,好像是漢王決意和大王爭天下似的,這真是天大的誤會。漢王知道大王軍力強大,天下無敵,不願講和。但是,大王為什麼不想想這次講和的結果呢?大王只要把太公和呂后放了,漢王從此再不東進自不必說,更會對大王感恩戴德,就是天下諸侯聞知,也會仰慕大王的恩惠。古人云,人生在世,最要緊的不過仁義孝悌。大王不殺太公,就是孝,不污呂后,就是義,放歸人家骨肉,就是仁,對結拜過的兄弟漢王手下留情,這就是悌,仁義孝悌四德皆具備,大王就會深得人心。那漢王如果負約,就是不仁不義。能取得天下人的人心,別說是漢王,無論是誰,也不是大王的對手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