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
對不起了,鬼們!
事實上,人類作為萬物之靈,必定是“創造符號的動物”。只不過,我們民族創造的符號,天然地就有一種卓異的風格。它是實用的,卻又有藝術的品味和審美的意味。甲骨文樸拙勁挺,鐘鼎文雄健詭譎,石鼓文厚重恣肆。那裡面,有篳路藍縷的糙莽之氣,開天闢地的英雄之情,以及初生牛犢的沒心沒肺。從商到周,都如此。
這是一種“童年氣質”。
同樣的氣質也體現於青銅器,這是商人的拿手好戲。夏雖然有黃銅也有青銅,但商掌握的冶煉技術顯然水平更高,這才把夏人請下了T型台。因此他們的貓步,肯定走得銅光閃閃,鏗鏘有力,極盡炫耀之能事。
炫耀什麼?
英武、富有、權威。
承擔了這個任務的是兵器和禮器。兵器是殺人的,禮器則是嚇人的。所以他們的青銅禮器上,滿是妖魔精怪、牛鬼蛇神、魑魅魍魎,比如有頭無身的食人怪獸“饕餮”,一頭兩身的怪蛇“肥遺”,一隻腳的“夔”和兩隻角的“虬”,全都面目猙獰形象恐怖,不是“殺人不眨眼睛”,就是“吃人不吐骨頭”。
這是一種“獰厲的美”。[4]
是的,獰厲。但同時,又天真。如果說,面對仰韶文化的彩陶,我們呼吸到的是潮乎乎的生命氣息;那麼,殷商青銅禮器給人的感覺,則是殺氣騰騰又嬉皮笑臉。其中有粗野,有蠻橫,有霸氣,有威嚴,也有頑皮和搞笑,甚至“某種真實的稚氣”,因為那畢竟是我們民族童年的作品。
只不過,這個兒童堪稱“頑劣”。
這沒辦法。歷史從來就不會在脈脈溫情的牧歌中進展,反倒經常得踏著千萬具屍體前行。李澤厚的這個觀點,一點都不錯。
殷商文明,註定只能是“有虔秉鉞,如火烈烈”。[5]
他們後來葬身火海,也不奇怪。
天命玄鳥
商的這種氣質,不太像中國。
殷商的統治跟埃及一樣,也是“神權政治”。在中國歷史上,也只有商的王宮裡,會有那麼多“神職人員”。他們相當於埃及的祭司,叫“巫”。另一類高級知識分子,則叫“史”,也叫“士”。史,是管人事的;巫,是通鬼神的。巫和史,就構成了兩種文化系統和文化傳統——巫官文化和史官文化。
商周之分野,便在於此。
周是重史官的,商則重巫官。巫官的任務,是揣摩神意,預測凶吉。方法有兩個:龜與筮,也叫“占龜”與“祝筮”。筮,就是用筮糙占卜;龜,則是先在獸骨或龜甲上鑽眼,再放進火里燒,然後根據裂紋來解釋神意。這些解釋都要刻在獸骨或龜甲上,所以叫“甲骨文”。
但與埃及不同,商王並不為巫官另建神廟。他的神廟就是他的王宮,他自己則是最偉大的“與神溝通者”。標誌和象徵,就是青銅禮器。禮器屬於王,不屬於巫。因此,王宮所在地既是政治中心,也是祭祀中心。
這就把王權和神權統一起來了。同樣,在商人那裡,祖宗崇拜和鬼神崇拜也是統一的。因為在天上,最善於也最能夠與神祇溝通的,是商王的祖先;在地上,最善於也最能夠與祖先溝通的,則是商王自己。因此,不是祭司而是商王,或者說“時王”(在任商王),才與神祇之間有一種天然的契合。
是的,神契。
時王、先王、神祇之間的契合來自天賦,因為“天命玄鳥,降而生商”。這是商族讚美詩《玄鳥》的第一句,講述了一個古老的神話:商的女性始祖“簡狄”在吃了一隻玄鳥蛋後,就懷孕生了他們的男性始祖“契”。這當然是“天意”,也意味著“神權”。於是,天命與神授,也統一起來了。
那麼,這隻神秘的玄鳥,又是什麼?
燕子。
是燕子嗎?是。郭沫若說是鳳凰,恐怕不對。就算是,也是燕子變的。因為玄鳥每年都要降臨人間一次,鳳凰則沒人見過。
玄鳥或燕子北歸,是在春天。春天是性愛的季節,也是商人性解放和性自由的時光。這時,除男性奴隸外,貴族、平民和女奴隸,都可以自由地來到玄鳥神廟,在神的面前盡情享受一夜情。當然,也可以多次和多人。
奇怪嗎?不奇怪。因為許多民族都有這樣的習俗,比如印度人和非洲人。目的,則是在一個短時期內回到原始時代,彌補婚姻對人性的壓抑,重溫遠古給性愛的自由。它甚至是古羅馬的一個固定節日,叫“沙特恩節”。[6]只不過,時間是在冬至,也沒有燕子或玄鳥。
這是性愛的“復活節”。
商人的“沙特恩節”不但復活了性愛的自由,也揭示了文化的密碼。它告訴我們,商族最早是以燕子為生殖崇拜象徵的。後來,它變成了圖騰。進入國家時代以後,又像埃及一樣,變成了神。
變成神的燕子,原本完全可以像荷魯斯那樣,繼續保持鳥的形象,因為它很可能就是伏羲手上那隻太陽神鳥。那麼,你是鷹,我是燕,大家都是太陽神,有什麼不可以?可惜,太陽崇拜是屬於夏文化的,商文化必須更高級。高級就得抽象。於是玄鳥就變成了一個抽象的神——“帝”或“上帝”。
天庭有“上帝”,是因為人間有“下帝”。下帝商王,是玄鳥的後代,上帝的寵兒,青銅禮器的主人。饕餮、肥遺、夔龍和虬龍,都為他保駕護航。
這樣的江山,雖非鐵打也是銅鑄,怎麼也說亡就亡了呢?
不能再胡鬧了
把殷商趕下歷史舞台的是周。
周人的氣質完全不同。
正如後世儒家所言,周人很可能是“文質彬彬”的。孔子就說“鬱郁乎文哉,吾從周”。相比較而言,夏則“朴而不文”,商則“盪而不靜”。[7]換句話說,夏質樸,商放蕩,周文雅。夏的時代畢竟原始,想華麗也華麗不了。意識形態更不成熟,只好聽天由命,甚至傻里呱唧。
那麼商呢?商人真的放蕩嗎?
放蕩。或者說,愛折騰。
商人確實喜歡折騰。張衡的《西京賦》就說“殷人屢遷,前八後五”,也就是商湯之前遷徙八次,商湯之後遷都五回。是的,這個民族有可能起源於河北易水流域,後來遷徙到渤海沿岸和山東半島。他們來到中原,跟當年的炎帝族一樣,也經過了萬里長征。只不過,炎帝是西戎,他們是東夷;炎帝的圖騰是獸(牛),他們的是禽(玄鳥)。但敢想敢幹,一樣。
這是一個富有想像力、創造力、探索精神、開拓精神甚至叛逆精神的民族。他們幾乎把所有的可能都嘗試了一遍,結果弄得自己一半像“中國”,一半像“外國”。比如神權政治,像埃及;等級觀念,像印度;制定法典,像巴比倫;商品經濟,像腓尼基;奴隸制度,像羅馬。根據卜辭的記載,他們甚至可能有羅馬那樣的角斗表演,讓淪為奴隸的戰俘自相殘殺,供商王和貴族觀賞。[8]
事實上,人類作為萬物之靈,必定是“創造符號的動物”。只不過,我們民族創造的符號,天然地就有一種卓異的風格。它是實用的,卻又有藝術的品味和審美的意味。甲骨文樸拙勁挺,鐘鼎文雄健詭譎,石鼓文厚重恣肆。那裡面,有篳路藍縷的糙莽之氣,開天闢地的英雄之情,以及初生牛犢的沒心沒肺。從商到周,都如此。
這是一種“童年氣質”。
同樣的氣質也體現於青銅器,這是商人的拿手好戲。夏雖然有黃銅也有青銅,但商掌握的冶煉技術顯然水平更高,這才把夏人請下了T型台。因此他們的貓步,肯定走得銅光閃閃,鏗鏘有力,極盡炫耀之能事。
炫耀什麼?
英武、富有、權威。
承擔了這個任務的是兵器和禮器。兵器是殺人的,禮器則是嚇人的。所以他們的青銅禮器上,滿是妖魔精怪、牛鬼蛇神、魑魅魍魎,比如有頭無身的食人怪獸“饕餮”,一頭兩身的怪蛇“肥遺”,一隻腳的“夔”和兩隻角的“虬”,全都面目猙獰形象恐怖,不是“殺人不眨眼睛”,就是“吃人不吐骨頭”。
這是一種“獰厲的美”。[4]
是的,獰厲。但同時,又天真。如果說,面對仰韶文化的彩陶,我們呼吸到的是潮乎乎的生命氣息;那麼,殷商青銅禮器給人的感覺,則是殺氣騰騰又嬉皮笑臉。其中有粗野,有蠻橫,有霸氣,有威嚴,也有頑皮和搞笑,甚至“某種真實的稚氣”,因為那畢竟是我們民族童年的作品。
只不過,這個兒童堪稱“頑劣”。
這沒辦法。歷史從來就不會在脈脈溫情的牧歌中進展,反倒經常得踏著千萬具屍體前行。李澤厚的這個觀點,一點都不錯。
殷商文明,註定只能是“有虔秉鉞,如火烈烈”。[5]
他們後來葬身火海,也不奇怪。
天命玄鳥
商的這種氣質,不太像中國。
殷商的統治跟埃及一樣,也是“神權政治”。在中國歷史上,也只有商的王宮裡,會有那麼多“神職人員”。他們相當於埃及的祭司,叫“巫”。另一類高級知識分子,則叫“史”,也叫“士”。史,是管人事的;巫,是通鬼神的。巫和史,就構成了兩種文化系統和文化傳統——巫官文化和史官文化。
商周之分野,便在於此。
周是重史官的,商則重巫官。巫官的任務,是揣摩神意,預測凶吉。方法有兩個:龜與筮,也叫“占龜”與“祝筮”。筮,就是用筮糙占卜;龜,則是先在獸骨或龜甲上鑽眼,再放進火里燒,然後根據裂紋來解釋神意。這些解釋都要刻在獸骨或龜甲上,所以叫“甲骨文”。
但與埃及不同,商王並不為巫官另建神廟。他的神廟就是他的王宮,他自己則是最偉大的“與神溝通者”。標誌和象徵,就是青銅禮器。禮器屬於王,不屬於巫。因此,王宮所在地既是政治中心,也是祭祀中心。
這就把王權和神權統一起來了。同樣,在商人那裡,祖宗崇拜和鬼神崇拜也是統一的。因為在天上,最善於也最能夠與神祇溝通的,是商王的祖先;在地上,最善於也最能夠與祖先溝通的,則是商王自己。因此,不是祭司而是商王,或者說“時王”(在任商王),才與神祇之間有一種天然的契合。
是的,神契。
時王、先王、神祇之間的契合來自天賦,因為“天命玄鳥,降而生商”。這是商族讚美詩《玄鳥》的第一句,講述了一個古老的神話:商的女性始祖“簡狄”在吃了一隻玄鳥蛋後,就懷孕生了他們的男性始祖“契”。這當然是“天意”,也意味著“神權”。於是,天命與神授,也統一起來了。
那麼,這隻神秘的玄鳥,又是什麼?
燕子。
是燕子嗎?是。郭沫若說是鳳凰,恐怕不對。就算是,也是燕子變的。因為玄鳥每年都要降臨人間一次,鳳凰則沒人見過。
玄鳥或燕子北歸,是在春天。春天是性愛的季節,也是商人性解放和性自由的時光。這時,除男性奴隸外,貴族、平民和女奴隸,都可以自由地來到玄鳥神廟,在神的面前盡情享受一夜情。當然,也可以多次和多人。
奇怪嗎?不奇怪。因為許多民族都有這樣的習俗,比如印度人和非洲人。目的,則是在一個短時期內回到原始時代,彌補婚姻對人性的壓抑,重溫遠古給性愛的自由。它甚至是古羅馬的一個固定節日,叫“沙特恩節”。[6]只不過,時間是在冬至,也沒有燕子或玄鳥。
這是性愛的“復活節”。
商人的“沙特恩節”不但復活了性愛的自由,也揭示了文化的密碼。它告訴我們,商族最早是以燕子為生殖崇拜象徵的。後來,它變成了圖騰。進入國家時代以後,又像埃及一樣,變成了神。
變成神的燕子,原本完全可以像荷魯斯那樣,繼續保持鳥的形象,因為它很可能就是伏羲手上那隻太陽神鳥。那麼,你是鷹,我是燕,大家都是太陽神,有什麼不可以?可惜,太陽崇拜是屬於夏文化的,商文化必須更高級。高級就得抽象。於是玄鳥就變成了一個抽象的神——“帝”或“上帝”。
天庭有“上帝”,是因為人間有“下帝”。下帝商王,是玄鳥的後代,上帝的寵兒,青銅禮器的主人。饕餮、肥遺、夔龍和虬龍,都為他保駕護航。
這樣的江山,雖非鐵打也是銅鑄,怎麼也說亡就亡了呢?
不能再胡鬧了
把殷商趕下歷史舞台的是周。
周人的氣質完全不同。
正如後世儒家所言,周人很可能是“文質彬彬”的。孔子就說“鬱郁乎文哉,吾從周”。相比較而言,夏則“朴而不文”,商則“盪而不靜”。[7]換句話說,夏質樸,商放蕩,周文雅。夏的時代畢竟原始,想華麗也華麗不了。意識形態更不成熟,只好聽天由命,甚至傻里呱唧。
那麼商呢?商人真的放蕩嗎?
放蕩。或者說,愛折騰。
商人確實喜歡折騰。張衡的《西京賦》就說“殷人屢遷,前八後五”,也就是商湯之前遷徙八次,商湯之後遷都五回。是的,這個民族有可能起源於河北易水流域,後來遷徙到渤海沿岸和山東半島。他們來到中原,跟當年的炎帝族一樣,也經過了萬里長征。只不過,炎帝是西戎,他們是東夷;炎帝的圖騰是獸(牛),他們的是禽(玄鳥)。但敢想敢幹,一樣。
這是一個富有想像力、創造力、探索精神、開拓精神甚至叛逆精神的民族。他們幾乎把所有的可能都嘗試了一遍,結果弄得自己一半像“中國”,一半像“外國”。比如神權政治,像埃及;等級觀念,像印度;制定法典,像巴比倫;商品經濟,像腓尼基;奴隸制度,像羅馬。根據卜辭的記載,他們甚至可能有羅馬那樣的角斗表演,讓淪為奴隸的戰俘自相殘殺,供商王和貴族觀賞。[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