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
事不宜遲,順水推舟,夏後啟毅然“闖紅燈”。
結果怎麼樣呢?他成了“元後”。其他那些,則叫“群後”。當然,他們原本就叫“後”,比如後夔、后稷、后羿。但,名稱沒改,性質變了。過去是部落酋長,現在是國家元首。這就像古代印度,部落首領叫“羅惹”,邦國君主也叫“羅惹”。正所謂“藺相如,司馬相如,名相如,實不相如”。
當然,這時的國家還不成熟,只是雛形,因此只能叫“部落國家”。這樣的政治實體也一定很多,它們被稱為“諸夏”。諸,意思是“眾多”。諸多的部落國家都叫夏,並非成了夏的“王臣”,只意味著仿效和承認。
諸夏,是“文化的認同”。
不認同的,則叫“諸狄”和“諸羌”。
也有不服的。
不服的部落叫“有扈”,地盤在今天的陝西戶縣,跟夏啟原本一家子,都姓姒(讀如四)。他們的唱反調,是反對夏啟,還是反對世襲,不清楚,也許兼而有之。反正,這是敬酒不吃吃罰酒,必須用拳頭教訓。於是夏啟毫不猶豫地率兵討伐,並且下令說:奮勇當先的“賞於祖”,臨陣脫逃的“戮於社”。
文化密碼,就在這道命令里。
夏啟所謂“祖”和“社”,指的都是牌位。祖是祖宗的牌位,叫“神主”;社是社神的牌位,叫“社主”。社神就是土地神,也就是“皇天后土”中的“后土”。古代行軍打仗,如果是元首“御駕親征”,就要用專車裝載這兩種牌位隨行,以便用神祇和祖宗的名義進行賞罰。夏啟的車上有祖,說明他們已經有了祖宗崇拜,甚至早就有了。早到什麼時候?堯舜。因為堯舜都沒有圖騰。沒有圖騰,崇拜什麼呢?也只能是祖宗。
祖宗崇拜跟世襲制度,是相輔相成互為表里的。它甚至就是世襲制度的文化準備、思想準備和輿論準備。因為一旦確立了祖宗的地位,領導人的選舉和禪讓就不再可能。想想也知道,天底下哪有“選爸爸”和“換祖宗”的?
也許,我們的故事就該這樣講下去,如果不是有了“商”。
誰代表中國
商也是一個“闖紅燈”的。
闖紅燈並不奇怪,因為這就是他的“歷史使命”。
正如堯舜禹是“三個代表”,夏商周也不是“三個王朝”。堯舜禹與夏商周,分界線是國家的誕生。堯舜禹代表之前的部落聯盟,夏商周則代表之後的初級階段:夏是糙創,商是探索,周是形成。進入西周后,國家就是國家,不再是部落。但即便是西周,也只有城市國家,沒有領土國家,更談不上“中央集權,天下一統”。因此,夏商周都不是“朝代”,而是“時代”。
時代總要終結,集權則是趨勢。春秋是準備,戰國是實驗,秦漢是完成。之後的唐宋元明清,是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再後,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十月革命三聲炮響,這個時代也終結,中國又走到了今天。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文明和文化,夏商周也一樣。
事實上,夏商周不但是三個階段和三個時代,也是三種文化和三種文明。創造它們的,則是三個民族:夏族、商族、周族。當然,他們起先都不是民族,充其量是“部族”。這三個部族,應該大體上同時起源。司馬遷說,夏的始祖禹,商的始祖契(讀如謝),周的始祖棄,都是堯舜聯盟的“內閣成員”。這個說法,並非一點影子都沒有。張光直說,夏商周三代相繼又三國並存,則完全可能是事實。
奇怪!並存的三家,怎麼會是“三代”?
關鍵在於“誰代表中國”。
什麼叫“中國”?古人所謂“中國”,首先不是政治概念,而是文化概念,意思是“世界文化中心”。這個中心的地理條件是要在中原,因為這是古人心目中的“天下之中”。建立在這個地方的城市,就叫“中國”。
當然,所謂“中原”,有一個較大範圍;“中國”所在,也有彈性。比如夏啟都安邑,在山西;夏桀都洛陽,在河南;商湯都亳(讀如博),在山東;盤庚遷殷,又在河南。他們都是多次遷都的,所以商又叫“殷”或“殷商”。周的都城則有兩個,一個叫“宗周”(長安),在陝西;一個叫“成周”(洛陽),在河南。反正,夏商周的都城在哪裡,哪裡就是“天下之中”,就是“中國”。
問題是,憑什麼歸他們說了算?
因為綜合國力最強。
文化從來就是“趨炎附勢”的。誰是江湖老大,大家就跟誰學。何況綜合國力最強的,往往文化水平也最高,至少當時是這樣。何況夏商周,也會有意識地推行,體面的說法叫“以文明去教化”,簡稱“文化”,是動詞。為此,他們甚至不惜動用武力,先“武化”,再“文化”。劉向的《說苑?指武篇》講得很清楚,“文化不改,然後加誅”。也就是說,我好心好意用文明去教化你,你還死不改悔,那就看刀!
文化,就是“和平演變”。
和平演變的背後,則是武力的征服。所以,商周都要發動戰爭。但,只征服,不消滅。商人的做法,是先驅逐,後同化;周人的做法,則是先安頓,再同化。總之,所謂“三代”,其實是夏商周先後取得了文化的主導權,在歷史舞台上唱主角。原因,則因為“後來居上”,這才“輪流坐莊”。
顯然,所謂“中央之國”,其實就是個“T型台”。夏商周,都要粉墨登場走貓步,擔任中華文明的模特兒,給周邊民族做榜樣。
不同的,是風格。
甲骨文與青銅器
殷商文明,詭異而絢爛。
詭異絢爛的殷商文明,青銅鑄就,甲骨繪成。
的確,正如羅馬最寶貴的遺產是基督教和羅馬法,殷商最偉大的發明是青銅器和甲骨文。尤其是甲骨文,它就是現代漢字的直系祖先。也許,我們已經無法知道它們的讀音,但能夠知道它們的意思,因為不是拼音文字。而且,正因為不是拼音文字,當時那些說著不同方言的部落或部落國家,才有可能迅速地接受殷商文明,中華文明也才能延續三千多年不中斷。[3]
漢字,確實是一種神奇的符號。
神奇也不奇怪,因為它原本就是“通神”的。通神在古代,是一件大事。溝通的對象有兩個,神祇和祖宗;方式則有兩種,占卜和祭祀。占卜用龜甲獸骨,這就有了“甲骨文”。祭祀用青銅禮器,這就有了“鐘鼎文”。後來還有刻在石頭上的,則叫“石鼓文”。但無論甲骨、鐘鼎、石鼓,都通靈,既通神靈,又通心靈,是我們民族的“通靈寶玉”。
難怪古人說,漢字發明出來時,天上要下小米,鬼要在晚上哭個沒完。
結果怎麼樣呢?他成了“元後”。其他那些,則叫“群後”。當然,他們原本就叫“後”,比如後夔、后稷、后羿。但,名稱沒改,性質變了。過去是部落酋長,現在是國家元首。這就像古代印度,部落首領叫“羅惹”,邦國君主也叫“羅惹”。正所謂“藺相如,司馬相如,名相如,實不相如”。
當然,這時的國家還不成熟,只是雛形,因此只能叫“部落國家”。這樣的政治實體也一定很多,它們被稱為“諸夏”。諸,意思是“眾多”。諸多的部落國家都叫夏,並非成了夏的“王臣”,只意味著仿效和承認。
諸夏,是“文化的認同”。
不認同的,則叫“諸狄”和“諸羌”。
也有不服的。
不服的部落叫“有扈”,地盤在今天的陝西戶縣,跟夏啟原本一家子,都姓姒(讀如四)。他們的唱反調,是反對夏啟,還是反對世襲,不清楚,也許兼而有之。反正,這是敬酒不吃吃罰酒,必須用拳頭教訓。於是夏啟毫不猶豫地率兵討伐,並且下令說:奮勇當先的“賞於祖”,臨陣脫逃的“戮於社”。
文化密碼,就在這道命令里。
夏啟所謂“祖”和“社”,指的都是牌位。祖是祖宗的牌位,叫“神主”;社是社神的牌位,叫“社主”。社神就是土地神,也就是“皇天后土”中的“后土”。古代行軍打仗,如果是元首“御駕親征”,就要用專車裝載這兩種牌位隨行,以便用神祇和祖宗的名義進行賞罰。夏啟的車上有祖,說明他們已經有了祖宗崇拜,甚至早就有了。早到什麼時候?堯舜。因為堯舜都沒有圖騰。沒有圖騰,崇拜什麼呢?也只能是祖宗。
祖宗崇拜跟世襲制度,是相輔相成互為表里的。它甚至就是世襲制度的文化準備、思想準備和輿論準備。因為一旦確立了祖宗的地位,領導人的選舉和禪讓就不再可能。想想也知道,天底下哪有“選爸爸”和“換祖宗”的?
也許,我們的故事就該這樣講下去,如果不是有了“商”。
誰代表中國
商也是一個“闖紅燈”的。
闖紅燈並不奇怪,因為這就是他的“歷史使命”。
正如堯舜禹是“三個代表”,夏商周也不是“三個王朝”。堯舜禹與夏商周,分界線是國家的誕生。堯舜禹代表之前的部落聯盟,夏商周則代表之後的初級階段:夏是糙創,商是探索,周是形成。進入西周后,國家就是國家,不再是部落。但即便是西周,也只有城市國家,沒有領土國家,更談不上“中央集權,天下一統”。因此,夏商周都不是“朝代”,而是“時代”。
時代總要終結,集權則是趨勢。春秋是準備,戰國是實驗,秦漢是完成。之後的唐宋元明清,是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再後,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十月革命三聲炮響,這個時代也終結,中國又走到了今天。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文明和文化,夏商周也一樣。
事實上,夏商周不但是三個階段和三個時代,也是三種文化和三種文明。創造它們的,則是三個民族:夏族、商族、周族。當然,他們起先都不是民族,充其量是“部族”。這三個部族,應該大體上同時起源。司馬遷說,夏的始祖禹,商的始祖契(讀如謝),周的始祖棄,都是堯舜聯盟的“內閣成員”。這個說法,並非一點影子都沒有。張光直說,夏商周三代相繼又三國並存,則完全可能是事實。
奇怪!並存的三家,怎麼會是“三代”?
關鍵在於“誰代表中國”。
什麼叫“中國”?古人所謂“中國”,首先不是政治概念,而是文化概念,意思是“世界文化中心”。這個中心的地理條件是要在中原,因為這是古人心目中的“天下之中”。建立在這個地方的城市,就叫“中國”。
當然,所謂“中原”,有一個較大範圍;“中國”所在,也有彈性。比如夏啟都安邑,在山西;夏桀都洛陽,在河南;商湯都亳(讀如博),在山東;盤庚遷殷,又在河南。他們都是多次遷都的,所以商又叫“殷”或“殷商”。周的都城則有兩個,一個叫“宗周”(長安),在陝西;一個叫“成周”(洛陽),在河南。反正,夏商周的都城在哪裡,哪裡就是“天下之中”,就是“中國”。
問題是,憑什麼歸他們說了算?
因為綜合國力最強。
文化從來就是“趨炎附勢”的。誰是江湖老大,大家就跟誰學。何況綜合國力最強的,往往文化水平也最高,至少當時是這樣。何況夏商周,也會有意識地推行,體面的說法叫“以文明去教化”,簡稱“文化”,是動詞。為此,他們甚至不惜動用武力,先“武化”,再“文化”。劉向的《說苑?指武篇》講得很清楚,“文化不改,然後加誅”。也就是說,我好心好意用文明去教化你,你還死不改悔,那就看刀!
文化,就是“和平演變”。
和平演變的背後,則是武力的征服。所以,商周都要發動戰爭。但,只征服,不消滅。商人的做法,是先驅逐,後同化;周人的做法,則是先安頓,再同化。總之,所謂“三代”,其實是夏商周先後取得了文化的主導權,在歷史舞台上唱主角。原因,則因為“後來居上”,這才“輪流坐莊”。
顯然,所謂“中央之國”,其實就是個“T型台”。夏商周,都要粉墨登場走貓步,擔任中華文明的模特兒,給周邊民族做榜樣。
不同的,是風格。
甲骨文與青銅器
殷商文明,詭異而絢爛。
詭異絢爛的殷商文明,青銅鑄就,甲骨繪成。
的確,正如羅馬最寶貴的遺產是基督教和羅馬法,殷商最偉大的發明是青銅器和甲骨文。尤其是甲骨文,它就是現代漢字的直系祖先。也許,我們已經無法知道它們的讀音,但能夠知道它們的意思,因為不是拼音文字。而且,正因為不是拼音文字,當時那些說著不同方言的部落或部落國家,才有可能迅速地接受殷商文明,中華文明也才能延續三千多年不中斷。[3]
漢字,確實是一種神奇的符號。
神奇也不奇怪,因為它原本就是“通神”的。通神在古代,是一件大事。溝通的對象有兩個,神祇和祖宗;方式則有兩種,占卜和祭祀。占卜用龜甲獸骨,這就有了“甲骨文”。祭祀用青銅禮器,這就有了“鐘鼎文”。後來還有刻在石頭上的,則叫“石鼓文”。但無論甲骨、鐘鼎、石鼓,都通靈,既通神靈,又通心靈,是我們民族的“通靈寶玉”。
難怪古人說,漢字發明出來時,天上要下小米,鬼要在晚上哭個沒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