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自從李治走出小院,王皇后與蕭淑妃就一心盼望著他的"處置",可她們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苦苦盼望來的,竟是這樣一道催命符.人生至此,夫復何言?既然哀求也保全不了性命,那就在生命的盡頭保有最後一絲尊嚴.王皇后照禮儀鎮靜地"拜謝"了丈夫的"恩賜":"陛下萬年!昭儀承恩,死吾份也!"而蕭淑妃則不然,正如人所說:正常的女人無論怎麼能夠坦然面對自己和父母家屬的悲慘,也無法接受親生兒女的悲慘命運.想到三個兒女將要遭受變心丈夫和情敵的摧殘,蕭淑妃破口大罵:"武氏狐媚,翻覆至此!我來世為貓,使武氏為鼠,吾當扼其喉以報."

  無論是鎮靜還是失態大罵,可憐的王皇后蕭淑妃當然是死定了.然而對於她們是怎樣死的,說法卻不一.舊唐書說她們是被"縊殺"的,新唐書卻說她們每人先被打了百杖,然後又"剔其手足,反接投釀甕中",然後"數日死,殊其屍."這還不算完,身死之後,王氏被改姓蟒氏,蕭氏被改姓梟氏,隨後,二人的家族帶著恥辱的姓氏被流放嶺外.

  若照新唐書的說法,武皇后的手段實在是太可怕了.可怕並不僅僅止於賜死流放,而是過程的殘忍.這似乎可以說是她多年積怨的一次大爆發:兄弟的輕辱、太宗朝的枯寂、尼庵的惶恐、女兒的死、在整個爭奪後位過程中反反覆覆被揭的傷疤(事父子二人、出身非士族大家)……都發作了出來.在這方面表現得最明顯的一點,並不是王蕭二人慘死的方式,而是別出心裁地要改掉她們出身的兩個士族巨室的姓氏.很明顯,情敵和政敵們攻擊她的經歷出身,她就要讓對手們與他們引以為榮的驕傲之源——姓氏,徹底脫離."我擁有不了的,就要讓你們也得不到."從肉體上消滅對手又算什麼呢!

  經過這一次改姓流配及其後陸續有來的折磨,王、蕭、柳等曾經傲視同儕的清流大姓遭到了幾乎毀滅性的打擊.

  僅以王皇后的母親柳氏家族為例.在高宗永徽年間,柳氏家族以柳奭為首,同時居官尚書省的超過二十人.然而在這一次流配之後,從北朝以來就長期"充於史氏,世相重侯"的河東三著姓之首柳氏家族,一落至於賤民地步,雖然武則天死後他們逃出生天,他們的門蔭特權卻再也無法重振.雖然仍有"士林盛族"的舊譽,後人在仕途上卻從此只能象尋常小地主人家出身的官吏那樣,從底層的小吏做起,功勞苦勞拿命去捱,也多數只能混在七八九級的小官職上打轉.柳氏後人柳宗元曾經為此嘆息:"遭諸武,以故衰耗.武氏敗,猶不能興."

  對於重視門閥勝於性命的士族來說,王皇后蕭淑妃的慘死比之這樣的流禍後人羞辱門第,似乎已經算不得最大的悲哀了.

  說到史書上對王蕭二人慘死方式的記載,似乎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再怎樣的怨毒報復都可以想像,她就算再怎麼虐待王蕭二人都可能發生,但史書上所記載的方式卻有些蹊蹺:用啥不行,非要在大唐後宮重演呂雉對戚懿式的的戲碼?當時武皇后其實地位並未穩固,死敵都未挖除,高宗又甚是粘糊,兒子也未正位儲君,她正是需要繼續做姿態的時候,居然就會那麼勇敢地直接讓大家把自己等同於呂雉了?更仿佛是提前知道自己未來將和呂雉一樣,在史書上單獨占有一章本紀一樣.

  武皇后妒恨交加下,擅改旨意杖斃甚至侮辱她們慘死都是有可能的,但是截去手足丟入酒瓮的事情卻有些奇怪.講到這個,就忍不住想起呂雉和慈禧.呂雉是唯一一個能夠證實做過此類事情的女人,因為她的成就是把兒子嚇病了.但武則天和慈禧都不太說得過去.尤其慈禧是絕不可能做出這種事的——因為傳說被她截去手足裝入酒瓮的麗妃,一直活得很不錯,慈禧在做了太后之後,一直將麗妃封到皇貴太妃的名份,麗妃的女兒甚至是慈禧以嫡出公主的待遇出嫁的.似乎有些人總是喜歡讓自己有成見的女性歷史人物做同樣的事情,這倒是另一種值得關注的心態.

  另外說到蕭淑妃咒武皇后為鼠自己為貓,以致於"由此宮中不畜貓",並說武后"數見王、蕭為祟,被發瀝血如死時狀.後徙居蓬萊宮,復見之,故多在洛陽,終身不歸長安."也顯得矛盾重重.因為史書還記了另一件事,說老年的武則天閒來無事,以調教貓兒為樂,最後竟訓得貓能與鸚鵡共處.武則天非常歡喜,將一對寵物帶出來給百官看,顯示自己的另類本領.結果在眾官馬屁聲中忘了餵貓的時間,耐心早已在百官傳觀中消磨殆盡的貓兒飢火中燒,當場把鸚鵡抓來吃了.於是"太后甚慚",貓鳥共舞就此草草收場.

  至於為避王蕭二人冤魂就避居洛陽,也靠不住.高宗年間,沒事就往長安城以外跑的是李治本人,永徽年間去年最多的是寶雞萬年宮,顯慶二年以後置洛陽為東都,稱洛陽與長安是他的"東西二宅",這才時常開始往來於長安洛陽之間.武則天做為皇后只是隨行,何況她為了緊跟高宗還不得不放任兒子留在長安監國,以至逐漸造成大權旁落母子反目.區區兩個冤魂與權力又孰輕孰重?再往後她改李唐為武周,要換個京城當然也是無可厚非,似乎都與冤魂扯不上關係.何況洛陽宮城中武則天殺的冤魂也夠多的了,哪有老年人不怕冤魂壯年人反倒怕成這樣的道理.——因此,與其說她是因為兩個冤魂而避開長安,還不如說她是因為太宗年間的過去而多少有些不喜歡長安.這個道理也放在李治身上也一樣可以解釋得通.

  王皇后和蕭淑妃都灰飛煙滅了.接下來的事情也就順理成章.

  顯應元年正月初六,王皇后的養子太子李忠被廢為梁王、梁州刺史,武皇后四歲的長子李弘成為大唐儲君.當年李忠被冊太子,長孫無忌出了大力,假如王皇后不被廢、假如李忠能順利繼位,長孫無忌無疑將能在扶保太宗、扶保高宗之後,成為三度扶立皇帝的大功臣.這也是他竭力阻止有親生兒子的武媚正位中宮的暗箱理由.然而這個美好的前景,至此徹底破滅.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