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王樹聲不僅喜歡弄清武器的原理,他又非常愛武器,非常小心地保管武器。作為指揮員,不管是在平時還是在戰時,他經常檢查或抽查下屬的武器,看槍枝是否有灰塵,看槍枝上是否亮。他對戰士們進行嚴格要求,經常要他們閉起眼睛擦、卸、裝,直到他覺得滿意為止。

  如果哪位做得不合規範,他就手把手地教,真是“循循善誘”,直到那個戰士完全弄明白為止。

  他常說:“一定要愛護槍枝,一定要檢查好槍枝。在這方面可絲毫不能馬虎。要知道,你不愛它,它也不愛你,有時甚至便要了你的命。”

  如今,王樹聲又要從事軍械工作了。當然,隨著科學的發展、技術的日益提高,王樹聲覺得自己知識有限,不可能弄懂軍械的方方面面。但他的工作是團結好幹部群眾,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才幹,努力地把軍械工作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這是一個挑戰,王樹聲豪情滿懷,準備迎接這個挑戰。

  王樹聲全家從武漢搬到了北京。

  總軍械部是個新設的單位,人員來自五湖四海。由於人員關係不熟,工作初創雄艱。

  總軍械部群眾中間有矛盾,領導班子也不夠團結,都覺得自己一套是正確的,相互不買帳。彭德懷認為總軍械部必須找一個資格老,又能團結群眾的領導幹部才能坐鎮。因此他想起了王樹聲大將、把他從武漢給搬來了。

  王樹聲走馬上任,就找了幾個副部長談,他發現幾個副部長都很有才幹,也都有缺點,而且扯皮也較多。

  王樹聲看到了這個癥結後,首先從自身嚴格要求,虛心學習別人的長處,堅決克服自身的缺點。每一次開會檢查,他首先都作自我批評。解決問題時候,他發揚民主作風,把大家召集在一起進行討論,獻計獻策,然後集恩廣益,對正確的意見予以採納。對不適宜的建議,也不是簡單地排除,而是耐心分析指出其中不足之處,從而令每個人都心情舒暢。

  王樹聲來到總軍械部。總軍械部有很多他的部下。首長來了,部下們感覺很親熱。親熱歸親熱,在工作上王樹聲同別人一樣嚴格要求,決不厚此薄彼,而是一視同仁。如前述那位接他赴任的副部長,有人稱其為“旅行家”,群眾議論紛紛。王樹聲聞訊,就找來他進行談心,談心中他發現此同志工作很積極,愛抓基層工作,出差比較多,而自己部門的雜事相對管少了,同自己部門的同志交流也少了,從而引起群眾的不滿。

  王樹聲了解了這個情況後,及時地給老部下指了出來。既肯定了他工作深入的一面,又指出了其照顧不夠周全的一面。老部下心悅誠服,馬上作了改進,並取得很大成績,令群眾刮目相看。周圍人員也深受教益。

  就是這樣,王樹聲作為軍械部主要負責人,在很短時間內,團結了各級領導和廣大職工,使軍械工業有了很大的發展。

  新中國的軍械工業,是個破爛攤子,它主要從蔣介石國民黨的手中接過來。蔣介石逃到台灣之前,能破壞的又把它加以破壞,武器裝備上絕大部分又繳自日本侵略者以及蔣介石的“奉敬”,種類真是五花八門。當然,這個時期,蘇聯也曾給予了我國軍械工業一定的幫助,但在如何學習蘇聯上,認識卻並不一致。一部分認為蘇聯專家水平高,蘇聯專家的建議都是合理的。

  另一部分人認為蘇聯專家固然水平高,但中國有自己的實際情況,專家也有跌眼鏡的時候。主張實事求是。

  在王樹聲到總軍械部之前,前一種人的思想占了上風。當時流行一句口頭禪說:“有理無理三板子。”意思是在學習蘇聯、對待蘇聯專家建議諸事上,一旦與蘇聯專家相悖,不管你有理還是沒理,都得挨上級三大板。

  王樹聲來了之後,主張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開展自己的工作,不能“打板子”。這同彭德懷的觀點不謀而合。

  一次,總軍械部決定修建一個靶場。蘇聯專家把它設計在華北某處。總軍械部多數負責人都贊同這個意見。

  王樹聲先沒表態,他召集各負責人開了一個會,大多數負責人仍贊同蘇聯專家的意見。

  但突然一個副部長站起來說:“我認為靶場建在華北那個地方不好。”

  眾人都驚奇地看著他。有的竊竊私語:“你看,連蘇聯專家的意見也不如他了。”“且看他怎麼說。”

  那位副部長緩緩地說,“我說華北某處不好,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從射程看,不過八九公里,太近,不理想;第二,從安全上來看,那地方周圍村鎮密布,工廠密布,一到上下班路上擠滿了人,在如此短的射程之內,安全大成問題;第三,從交通上看,華北某處交通不暢,且水網密布,有很多交叉的排水溝,這些限制了靶場。”

  副部長的話一停,馬上就有人提出異議:“靶場就是八、九公里的射程也是夠用了,要那長長的射程幹嗎?”

  “蘇聯專家已提了建議,現在中途變卦,一方面在面子上對人家不好看,影響中蘇友誼,另一方面又重新找地方,可謂勞民傷財。”

  “交通不暢也可以使它變暢嘛。村鎮密布,買東西也方便嘛!”

  還有的人不滿地說:“你說華北某處不好,你能找一個比它更好的嗎?”

  “能!”那位副部長斬釘截鐵地說:“有一個地方,是理想的靶場基地。

  它有如下幾個便利:第一,射程遠,可達百餘公里。這裡順帶說一句,隨著武器的不斷改進,八九公里的射程是滿足不了要求的;第二,該址的周圍是人煙稀少的農村,安全上盡可放心;第三,該址的一側緊靠著鐵路,距車站甚近,交通非常方便。所以,我主張靶場應選擇在這個地方。“

  王樹聲聽後,微微點了點頭說:“剛才聽大家的說法,我心裡有了底。

  我想暫時先不確定下來,先坐飛機把兩個地方都看看再說。“散了會,王樹聲如實把開會經過告訴了彭德懷。彭德懷自抗美援朝勝利回國後,中央分配他主抓軍委工作。彭德懷辦事雷厲風行、粗中有細,而且一切從實際出發。正因為如此,後來的“大躍進”中,他對浮誇風非常反感,親自做實驗,揭露時弊,從而導致後來廬山會議受到批判。

  王樹聲很崇敬彭德懷。遇有重大問題,總請示匯報。彭德懷也非常欣賞王樹聲,欣賞他那對上不阿諛奉承,對下平易近人的風格;欣賞他對工作兢兢業業的務實精神。兩人既是領導與下級的關係,又是親密合作、互相支持的戰友、同志關係。

  當下,兩人坐飛機,對兩地作了空中視察,反覆比較,最後決定支持後者的意見。異議者心中略為不快。可當靶場正式投入使用後,不但可以作陸上武器試射,而且還可以試驗飛機投彈。異議者心悅誠服,承認這個場址比華北的那個要好。

  又過了一段時間,總軍械部又要修建一個高射炮靶場。蘇聯專家指定的地點是在邊疆某地。王樹聲又召集幹部會議討論這個問題。這一次,大家異口同聲地表示支持蘇聯專家的建議。因為邊陲某處人煙稀少,場址廣闊,很適合做高射炮靶場。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