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頁
王樹聲也覺得這個靶址不錯,但還是有些不放心,便派人前往專門進行實地勘察,得回的報告說做靶場可以,可就是要拆一個很大的廟宇,徵求當地群眾意見,從地方領導到群眾都不贊同。
王樹聲知道這一情況,覺得拆除廟宇不是一件小事,它牽扯到宗教信仰的保護問題,允許宗教信仰的問題,也牽涉到尊重少數民族問題,維護民族團結和平等問題。這些問題都不是小問題,影響國家的長治久安。
王樹聲請示彭德懷,也談了自己的感受。彭德懷也說不行。
於是,王樹聲否定了蘇聯專家的意見,另擇新址。蘇聯專家心裡很不舒服,王樹聲親自前往給以疏導,他說蘇聯專家所擇的場址很不錯,但很抱歉的是由於特殊情況不能不挪個場址。
蘇聯專家不解地說:“為了一個小小的廟宇就重新換一個高射炮靶場,這在我們蘇聯真是不可想像的。”
當然,人非聖人。王樹聲在負責總軍械部時,有時也出了錯,但他對屬於自己的責任從不推誘。
一次,總軍械部打算修建一個炮彈裝配廠。這個廠從地址選擇到內部設計,都是蘇聯專家一手包辦的,準備建在某地山區。
無論從軍事機密,還是從地形等各個方面來看都應該把廠址建在山窩裡,但蘇聯專家的設計方案卻是在平地。我方的當事人對此提出了異議。
蘇聯專家這一段時期的建議屢屢被否決,很是不快,固執己見,並通過最高層定下了設計方案,不允許再更改。
我經辦人員接過這設計方案,在千分之一的地圖上看,原設計者與異議者的意見出入,好像不大,再說不按蘇聯專家意見來,搞不好會影響兩國的友好關係。想至此,經辦人員就按圖施工了。
一落實到現場,糟糕!廠房雖依山而建,卻敞露在平地。後果難以挽回!
這一天,彭德懷和王樹聲以及幾個副部長前來廠址視察。彭德懷一見工廠,就動了肝火:“誰負責的?這是誰負責的?為什麼把廠偏偏建在平壩,靠山不進山?”
主管的某副部長,滿臉窘色地說:“是我沒盡到職責,當初只從地圖上看問題不大……”
王樹聲馬上接過話說:“不!要說責任,主要在我。我是部長,沒有調查,工作不細緻。彭總要批評就批評我吧!”
王樹聲這種勇於為部下承擔責任的美德,使部屬們深為折服。
通過這次“教訓”,王樹聲和大家共同總結經驗,覺得做什麼事都要深入細緻地進行調查,尤其修建彈藥倉庫,地方要隱蔽,運輸要方便。
以後,王樹聲派專人指導、監督各地建築彈藥倉庫時,都反覆叮嚀,工作都取得比較滿意的效果。
王樹聲深深地感到:人要自強,要自力更生,搞出一番名堂,不能單純依賴別人。他聯想到總軍械部設計上事事指望蘇聯專家,長此以往,不捆住了自己的手腳嗎?
後來,王樹聲還發現蘇聯專家所提供的軍械設計圖紙,相當一部分頗為陳舊,不少甚至還是三十年代的水平;他們自己先進的東兩卻捨不得拿出來。
王樹聲把這些情況向上面反映,在我方力爭下,蘇方迫不得已供應了我們一些較先進的樣品和資料。
但當這些樣品和資料到來後,又出現一個問題,就是原料依賴進口,代價十分高昂。
因此王樹聲召集幹部開會,想方設法解決這個問題。經過多方討論,國內要生產原材料,不再從國外進口,首先必須要足夠的科技人才。沒有科技人才,什麼問題都解決不了。
一位幹部說:“我們現在科技人才太缺乏。要知道生產科技人才可不像生產大炮那麼容易。”
一位副部長說:“人才不是沒有。我認為現在咱們部科技人才有不少,就是沒有利用上。”
人人都很驚奇地望著他。
那位副部長說:“除了我們黨內的科技人才之外,現在咱們部還有不少國民黨留下的科技人才都還沒有用上。”
此話一出,馬上引起了轟動。一位同志說:“笑話!真是天大的笑話!國民黨的殘餘可靠嗎?能相信他們嗎?”
但也有另外的同志說:“對人也不要一概而論,一筐子蘋果也不能都說是爛的。我看國民黨留下的不少專家人品都很不錯。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個專家,戴著老花眼鏡,在抗美援朝爆發的時候,他搖頭喪氣地問我:”你說中國和美國打,美國有原子彈,中國能打贏嗎?
‘說實在的,我還真從來沒考慮過這個問題。當時我說:“解放軍無堅不摧,雪山草地都能征服,難道說還怕美國?’那老頭是半信半疑。
後來,抗美援朝勝利結束。我又碰到老專家,他仿佛年輕了十歲,一看見我就高興地說:”奇蹟呀,真是奇蹟!‘我被搞糊塗了。他見我不理解,解釋說:“我活了大半輩子,儘是外國人欺負咱中國人。抗戰雖說勝利了吧,美國、蘇聯也都參加了打日本,不能說是中國一個國的功勞。這抗美援朝才真讓我開了眼界。’聽見他這樣說,我也激動起來。我說:”是啊,正像毛主席所說:“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你們說說,像這樣具有愛國思想的老專家,我們能不放心嗎?”
王樹聲聽著他們的議論,雖沒明確表態,但他心裡也傾向要大膽利用國民黨留下的專家。
在此之後,他審慎地進行調查研究,他發現不少留用的國民黨科技人員,其實都具有愛國主義思想和正義感,不錯,他們曾受到時代、環境的局限,為國民黨反動派服務過,但全國解放已六、七年,通過新舊對比和黨的教育,他們的思想和政治覺悟也在逐漸提高。在抗美援朝期間,不少留用的科技人員,參加了國民黨丟失軍械彈藥的檢查、裝箱,基本上都能盡職盡責。
於是,在王樹聲支持下,成立了新中國第一個軍械研究所。軍械研究所的科技人員以總軍械部的科技人員為主,從外抽調了一批科技人員,又從留用的科技人員中擇優錄用了一部分。
軍械研究所草創之初,設備簡陋,人員還不能滿足需求,可由於上下同心協力,成績斐然,或改進,或創新,對我國軍械工業,作出了可喜可賀的貢獻。如國產與進口炮管的對比試驗,就是一個典型。
當時的進口炮管是一種新式武器,每分鐘可打兩百發,威力很大。
但缺點也很多,打的時間不長,炮管就滾燙髮紅,不能再射擊了,只有重換。因而,每門炮需要三個備用管。我軍大量裝備這種炮,需要炮管的數量是相當可觀的。而製造炮管的原料全依賴進口,費用相當高。
軍械研究所的科技人員通過不斷摸索,最後研究出了製造這種炮管的原材料。當把樣品呈給蘇聯專家看時,蘇聯專家根本不相信中國有這個能力。
分工經管此事的幹部提出一個辦法,就是拿國產的炮管與外國的炮管進行一場大“比武”,以分高低。
王樹聲同意這個建議,上報彭德懷批准。
王樹聲知道這一情況,覺得拆除廟宇不是一件小事,它牽扯到宗教信仰的保護問題,允許宗教信仰的問題,也牽涉到尊重少數民族問題,維護民族團結和平等問題。這些問題都不是小問題,影響國家的長治久安。
王樹聲請示彭德懷,也談了自己的感受。彭德懷也說不行。
於是,王樹聲否定了蘇聯專家的意見,另擇新址。蘇聯專家心裡很不舒服,王樹聲親自前往給以疏導,他說蘇聯專家所擇的場址很不錯,但很抱歉的是由於特殊情況不能不挪個場址。
蘇聯專家不解地說:“為了一個小小的廟宇就重新換一個高射炮靶場,這在我們蘇聯真是不可想像的。”
當然,人非聖人。王樹聲在負責總軍械部時,有時也出了錯,但他對屬於自己的責任從不推誘。
一次,總軍械部打算修建一個炮彈裝配廠。這個廠從地址選擇到內部設計,都是蘇聯專家一手包辦的,準備建在某地山區。
無論從軍事機密,還是從地形等各個方面來看都應該把廠址建在山窩裡,但蘇聯專家的設計方案卻是在平地。我方的當事人對此提出了異議。
蘇聯專家這一段時期的建議屢屢被否決,很是不快,固執己見,並通過最高層定下了設計方案,不允許再更改。
我經辦人員接過這設計方案,在千分之一的地圖上看,原設計者與異議者的意見出入,好像不大,再說不按蘇聯專家意見來,搞不好會影響兩國的友好關係。想至此,經辦人員就按圖施工了。
一落實到現場,糟糕!廠房雖依山而建,卻敞露在平地。後果難以挽回!
這一天,彭德懷和王樹聲以及幾個副部長前來廠址視察。彭德懷一見工廠,就動了肝火:“誰負責的?這是誰負責的?為什麼把廠偏偏建在平壩,靠山不進山?”
主管的某副部長,滿臉窘色地說:“是我沒盡到職責,當初只從地圖上看問題不大……”
王樹聲馬上接過話說:“不!要說責任,主要在我。我是部長,沒有調查,工作不細緻。彭總要批評就批評我吧!”
王樹聲這種勇於為部下承擔責任的美德,使部屬們深為折服。
通過這次“教訓”,王樹聲和大家共同總結經驗,覺得做什麼事都要深入細緻地進行調查,尤其修建彈藥倉庫,地方要隱蔽,運輸要方便。
以後,王樹聲派專人指導、監督各地建築彈藥倉庫時,都反覆叮嚀,工作都取得比較滿意的效果。
王樹聲深深地感到:人要自強,要自力更生,搞出一番名堂,不能單純依賴別人。他聯想到總軍械部設計上事事指望蘇聯專家,長此以往,不捆住了自己的手腳嗎?
後來,王樹聲還發現蘇聯專家所提供的軍械設計圖紙,相當一部分頗為陳舊,不少甚至還是三十年代的水平;他們自己先進的東兩卻捨不得拿出來。
王樹聲把這些情況向上面反映,在我方力爭下,蘇方迫不得已供應了我們一些較先進的樣品和資料。
但當這些樣品和資料到來後,又出現一個問題,就是原料依賴進口,代價十分高昂。
因此王樹聲召集幹部開會,想方設法解決這個問題。經過多方討論,國內要生產原材料,不再從國外進口,首先必須要足夠的科技人才。沒有科技人才,什麼問題都解決不了。
一位幹部說:“我們現在科技人才太缺乏。要知道生產科技人才可不像生產大炮那麼容易。”
一位副部長說:“人才不是沒有。我認為現在咱們部科技人才有不少,就是沒有利用上。”
人人都很驚奇地望著他。
那位副部長說:“除了我們黨內的科技人才之外,現在咱們部還有不少國民黨留下的科技人才都還沒有用上。”
此話一出,馬上引起了轟動。一位同志說:“笑話!真是天大的笑話!國民黨的殘餘可靠嗎?能相信他們嗎?”
但也有另外的同志說:“對人也不要一概而論,一筐子蘋果也不能都說是爛的。我看國民黨留下的不少專家人品都很不錯。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個專家,戴著老花眼鏡,在抗美援朝爆發的時候,他搖頭喪氣地問我:”你說中國和美國打,美國有原子彈,中國能打贏嗎?
‘說實在的,我還真從來沒考慮過這個問題。當時我說:“解放軍無堅不摧,雪山草地都能征服,難道說還怕美國?’那老頭是半信半疑。
後來,抗美援朝勝利結束。我又碰到老專家,他仿佛年輕了十歲,一看見我就高興地說:”奇蹟呀,真是奇蹟!‘我被搞糊塗了。他見我不理解,解釋說:“我活了大半輩子,儘是外國人欺負咱中國人。抗戰雖說勝利了吧,美國、蘇聯也都參加了打日本,不能說是中國一個國的功勞。這抗美援朝才真讓我開了眼界。’聽見他這樣說,我也激動起來。我說:”是啊,正像毛主席所說:“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你們說說,像這樣具有愛國思想的老專家,我們能不放心嗎?”
王樹聲聽著他們的議論,雖沒明確表態,但他心裡也傾向要大膽利用國民黨留下的專家。
在此之後,他審慎地進行調查研究,他發現不少留用的國民黨科技人員,其實都具有愛國主義思想和正義感,不錯,他們曾受到時代、環境的局限,為國民黨反動派服務過,但全國解放已六、七年,通過新舊對比和黨的教育,他們的思想和政治覺悟也在逐漸提高。在抗美援朝期間,不少留用的科技人員,參加了國民黨丟失軍械彈藥的檢查、裝箱,基本上都能盡職盡責。
於是,在王樹聲支持下,成立了新中國第一個軍械研究所。軍械研究所的科技人員以總軍械部的科技人員為主,從外抽調了一批科技人員,又從留用的科技人員中擇優錄用了一部分。
軍械研究所草創之初,設備簡陋,人員還不能滿足需求,可由於上下同心協力,成績斐然,或改進,或創新,對我國軍械工業,作出了可喜可賀的貢獻。如國產與進口炮管的對比試驗,就是一個典型。
當時的進口炮管是一種新式武器,每分鐘可打兩百發,威力很大。
但缺點也很多,打的時間不長,炮管就滾燙髮紅,不能再射擊了,只有重換。因而,每門炮需要三個備用管。我軍大量裝備這種炮,需要炮管的數量是相當可觀的。而製造炮管的原料全依賴進口,費用相當高。
軍械研究所的科技人員通過不斷摸索,最後研究出了製造這種炮管的原材料。當把樣品呈給蘇聯專家看時,蘇聯專家根本不相信中國有這個能力。
分工經管此事的幹部提出一個辦法,就是拿國產的炮管與外國的炮管進行一場大“比武”,以分高低。
王樹聲同意這個建議,上報彭德懷批准。